龙川村10号 车子离开黄山,经状元之乡休宁,一路向东,到绩溪,过胡适故居,到达此行目的地,龙川村。导游册写的是参观胡氏宗祠,但我们心目中所想的是胡锦涛老屋,10号故居。龙川村导游笑而不答,只一个劲儿介绍明清牌坊。依我们推测,很可能是胡总打了招呼,不准老家打他的招牌搞旅游。我们知道10号,是黄山导游介绍的。龙村女导游二十左右,肤色职业性的黑色,音色清脆悦耳,样子挺老练。无论我们怎么追问,她只笑不答,带着我们走。 龙村依着一条小河建筑,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两岸房子古色古香,确实上了些年纪。墙皮剥落,泛黑,露出一块半块青砖石头。每隔十米,就有一座木或石质小桥,连通两岸。但是水不好,乃一汪死水,黄连汤似的,不甚清澈,浑浊得让人不想多看一眼。我突然想起杭州的黄龙洞,那条黄龙大口喷射由山下抽上来的自来水。而龙村就不造假,难道他们不晓得将自来水抽到上游,造成川流不息的假象?在小溪中多养一些金鱼荷花?绝对不会。他们保留着原始简朴的风韵。这一点在以后的游览中也得到了验证。 顺着小溪,一直往前走,终于到了胡氏宗祠。给人的感觉很真实,门楼也好,窗雕也好,木柱也好,都是旧的,旧得真实。不像周庄,不像寒山寺,所有的木器上都用红漆刷过,把历史和文化全部湮没。很让人怀疑其年代,总感觉别扭,仿佛是刚做的似的,专门用来欺骗游人。龙村祠堂就连祖宗牌位都挺古董,有的快要烂了。质朴得像一个老农。我真的很喜欢,因为每一块砖瓦上都有岁月的厚厚沉淀,这是任何巧手都做不出来的。胡氏宗祠的门坎很高,不知道古代穿长袍的老人怎样颤颤惊惊地跨过去,他们该有着怎样的小心谨慎啊! 走到村尾,是一座小山,太矮了,说是小丘更适合些。上有一座尼姑庵,清代的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只有一钟年代久远些。钟上铭文“国富民安”,把“国”上一点移到“民”上去了,其意是国少一点,民就多一点,国不应与民争利。 到此为止,龙村旅游结束了,而我们所挂念的10号依旧是个谜。 我们带着说不尽的遗憾往回走,跨过十全十美桥,碰到一个七八岁的玩童,就逗他,激他说出其10号位置。玩童气呼呼地带着我们走进一条小巷,小巷太窄,没有桐城的六尺巷宽,两人并排走路都够戗。拐了一个弯,到了,真的到了! 院子并不大,有三进房子,具有典型的徽州民居特征。屋顶是青色的小瓦,上面没有杂草。大门八字开,有120度,不算大。很想进去看看,只可惜愿望和脚步都被一把锈锁锁住。门上挂一牌子,写着“此故居不对外开放,谢绝参观”。这样,里面的窗雕墙雕木雕就不知道了,留下了一种神秘。我们还不死心,爬到前面一家人的楼上,向内眺望,依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看出大致的格局和气派。胡宅四周,都被老百姓的房子侵占。左邻的厨房搭在胡家墙壁上,前面一家紧紧挨着胡家大门,门口只剩两尺宽;后面的人家房子高高耸立,比胡宅高,比胡宅宽,压住了胡宅气势。在现在农村,恐怕两家一顿好打!乡里也没强行将左邻右舍撤迁,或勒令改造。人家依然住得好好儿的。 胡宅一百年没人住了而不倾圯,莫非它要等着最后一代主人的孙子回来么? 回想起来,狭长的龙村像极一条龙。村口是龙首,昂然矗立;村尾是一座小山,长满修竹;横穿村子的小溪是龙脉,小桥是龙骨,两岸的民居是龙鳞,胡宅就是龙胆。 [此帖子已被 刘罗锅 在 2007-8-7 14:52:46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刘罗锅 在 2007-8-7 14:55:31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