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见闻之蒋介石印象(转自香港著名新闻记者闾丘露薇的QQ空间)
到台湾看选举,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到已经改了名字的自由广场,民主纪念馆。看不到大中至正四个字了,但是纪念馆内,蒋介石的石像还是威严的坐在哪里。有的改变,就是石像前的现代艺术,包括反映台湾人争取民主的摄影作品,还有就是头顶上挂着的吊饰。请教台湾人,才知道,这些现代艺术作品,试图反映的是台湾的本土文化。据说,原本扁政府还准备用铁栏杆把蒋介石的坐像围起来,意味着这个象征着专制独裁的领袖,也尝到了牢狱的滋味。最终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多,无疾而终。
尽管外面改了名字,里面挂起了本土艺术品,但是楼下的蒋介石纪念馆,用台湾朋友的说法,一点都没有改变。对于在大陆长大的我来说,对于蒋介石的印象,可以说充满了矛盾。小时候,课本里面接受的教育,给我的印象,蒋介石是一个无赖流氓,瘌痢头,小时候穿着开裆裤在溪口的小镇上欺负别的孩子。我忘记了是从课堂上,还是课外读物上得到这样的印象,但是这个细节,却一直伴随着我对蒋介石的记忆和印象,以至于长大之后,一直不明白,高贵的宋美龄怎末会嫁给这样的一个草莽之人,难道权利的吸引力如此之大?
之后,大陆的文艺作品对国民党,特别是蒋介石的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介石虽然还是一口“娘希呸”,但是却是一身整齐的戎装,这些国民党将领,和满身棉衣制服的新四军八路军相比,为的是体现他们的装备精良。而这些年,看大陆的不少电影电视剧,国民党的形象开始要比共产党的军队将领还要正面,仪表堂堂,教育背景良好,还有诚信。只是,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让我还是对于这些描述将信将疑,到底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只不过是因应时势的改变?
而我对蒋介石的这种模糊矛盾的印象,相信对于不少台湾人来说,和他们从现在开始,来了解对岸的共产党也没有不同。我们是在蒋匪声中长大,而他们是在共匪声中成长。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的一个同事,当她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的时候,她哭了。因为对于二十多年来灌输给她的教育,和对大陆形成的印象,她亲眼所见的,冲击太大了。
站在蒋介石和孙中山的画像前,那是在广州,两个人在火车上商讨当时的革命大计,年轻的蒋介石,英俊儒雅。我忽然想起了年轻的毛泽东,相信对于大部分的台湾人来说,当他们看到当年儒雅的毛泽东的样子的时候,会有着和我现在一样,有点点时空混乱的感觉。
告诉我的台湾朋友,自己曾经对于蒋介石的印象,她说,你知道吗,蒋介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看着展览厅里面他和宋美龄的那些照片,和台湾的孩子们在一起,眼前忽然会浮现起那些,带着红领巾,坐在孩子们中间的老人们。
趁着空闲,特地到士林官邸去了一次。幽静的公园,像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在日据时代是植物研究所,蒋介石和宋美龄到了台湾,就住在这里面一座西式的建筑里面。站在栏杆外,看着那座蓝墙白窗的建筑,那些曾经的历史,我们又知道多少?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但是又有多少是真实的?一个人的故事,可以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形成不同的版本,那末一段历史,同样也可以因为不同的目的,而以截然不同的描述流传下来。这是那个时代,不知道从现在开始,当地球变得平了之后,当通讯变得发达,当资讯变得流通快速之后,这样的情形,能够不再存在? |
[此帖子已被 仙客来 在 2008-4-2 12:38:08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