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72623
- 积分
- 21567
- 威望
- 1480
- 桐币
- 2743
- 激情
- 49490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892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7-17
版主
户外运动版主
- 积分
- 21567
鲜花( 8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3 18: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nsan 于 2012-3-23 18:53 编辑
1 食用油鱼的风险
2 各国食用情况
2.1 禁止食用
2.2 警告或不限制食用
3 参见
4 注释
5 外部链接
[编辑] 食用油鱼的风险油鱼内含的蜡酯,虽然并非有毒,但人体难以消化。食用后部份人会累积于直肠,会导致腹泻、肠胃痉挛等不适。过多的油份可能会不断从肛门流出。患者进食后,最快30分钟就会出现症状,大多于两天内痊愈。[3]有实验报告显示,44人试验进食油鱼后,20人出现不适,当中80%出现排油腹泻、50%出现肠胃痉挛、35%头痛,以及25%有呕吐情况。[4][5]
欧洲食物安全管理局(EFSA)指出,油鱼引发腹泻的机制未完全明确,而且食用后的反应因人而异,所以无法订出安全的食用量,但适当调制指引(preparation practices)能防止食用后不适。现时,已有不少国家禁售或不建议国民食用油鱼。[5]
[编辑] 各国食用情况[编辑] 禁止食用 美国:曾于1990年代禁运该鱼,但已经解禁,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仍然反对进口和州际交易油鱼。[6]
日本:厚生劳动省列油鱼为“有毒鱼”,禁止进口和贩卖。[7]
印尼:驻香港总领事馆指,印尼仅出产工业用油鱼,且该国无食用习惯。[8][9]
[编辑] 警告或不限制食用 欧盟:出售蛇鲭科鱼制品时,须符合下列规定:
只可以包装形式出售;
必须加上适当标签,提供有关烹调方法的资料;
必须标示有关鱼类可造成肠胃不适的风险;
标签必须附有学名及俗名。
中华民国:无明文规范相关食用限制。[10],[11]
意大利:官方列为禁止进口鱼种。
澳大利亚:公告为不建议食用鱼类。[12][13]
新西兰:政府建议业界不要供应连皮的油鱼予食客,食肆应告知顾客有关的健康风险。
加拿大:建议不要大量食用;以及采用能去掉部分鱼油的方法调制,减少潜在风险。
新加坡:政府要求业界必须正确标示两种鱼类,并建议采用烤的烹调方法,减少当中的油分。
英国:英国食品标准局(FSA)于2001年及2003年年发出警告,指示食物供应商,勿将油鱼与相似的鱼类混淆,更不能称油鱼为“鲈鱼”或“海鲈”。[14][15]
香港: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推出《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建议所有进口商都应将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俗名定为“蜡油鱼”和“oilfish”,同时不可使用“鳕鱼”等其他俗名,以供业界和消费者分辨。[16][17][18][19][20]
[编辑] 参见棘鳞蛇鲭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编辑] 注释1.^ 来源:油鱼与鳕鱼不同种,大公报, 25/1/07
2.^ 《香港早晨》无线电视翡翠台,播出日期24/01/07
3.^ 来源: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新闻稿 23/1/2007
4.^ 注:两个供试验者食用的油鱼样本,含22%油份,当中有97%是蜡酯。
5.^ 5.0 5.1 来源:(PDF)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Panel on Contaminants in the Food Chain on a request from the Commission related to the toxicity of fishery product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of Gempylidae, The EFSA Journal (2004) 92,1-5
6.^ 来源:Chapter 26: Natural Toxins, Seafood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
7.^ 来源:东京都福祉保健局网页,浏览日期:25/1/07
8.^ 领事:印尼没出产鳕鱼,明报,25/1/2007
9.^ 只会出口到澳洲作工业用料,早前印尼出口油鱼到香港,怀疑是因应香港进口商的要求,将油鱼改名为“鳕鱼”,事件或涉及验证人员滥权,印尼方面会处分有关人员,并保证不会再发出油鱼的卫生许可证。
10.^ 有媒体发现贩商以“圆鳕”名义出售油鱼。惟圆鳕之名乃不肖商人鱼目混珠之用,本种并非真正圆鳕(Gadus macrocephalus)
11.^ 市面上亦流传所谓食用油鱼的减肥方法,利用油鱼的蜡质阻碍人体吸收营养,从而达到减重目的,但此举或有损健康。
12.^ 早在1997年,已有人投诉食用油鱼后腹泻,1999年更于澳洲南部,爆发集体腹泻,有41人于同一餐厅食用油鱼,其中19人出现症状,及后再有多宗个案,事主腹泻排出橙色油脂,政府最终不建议该鱼入馔。
13.^ 来源:Editorial: Diarrhoea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of escolar (rudderfish), 3/10/02
来源:Illness associated with rudderfish or escolar in South Australia, 3/10/02
14.^ 来源:Mislabelling of escolar fish species as sea bass and potential health issues associated with consumption, FSA, 20/8/2003
15.^ 来源:专家称两者不同种 澳洲吁勿吃油鱼,明报,24/1/2007(雅虎香港转载)
16.^ 2007 年1月,传媒揭发百佳超级市场,以“蓝鳕鱼”、“鳕鱼(油鱼)/ CODFISH(OILFISH)”等名义出售油鱼,遭多名消费者投诉,指食用后感到不适。然而百佳指称“油鱼”为“鳕鱼”的一种,认为事件不涉及品质和安全问题。但当局指出,根据文献记载,“油鱼”与“鳕鱼”是不同种类
17.^ 注:油鱼和鳕鱼虽然同是辐鳍鱼纲,但鳕鱼是鳕形目,有别于油鱼的鲈形目
18.^ 来源:〈百佳假鳕鱼食坏人〉,香港《苹果日报》,2007年1月24日,要闻 A1
19.^ 2007年2月,传媒发现惠康超市以“白玉豚”名义出售油鱼刺身寿司,该公司随之停售。来源:惠康停售白玉豚 业界促政府统一鱼名,香港明报, 02/02/07(香港雅虎转载)
20.^ 来源:有关识别及标签油鱼/鳕鱼的指引,食物安全中心,香港政府
[编辑] 外部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