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被保健品的宣传迷了眼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日公布新修订的《保健食品命名规定》,同时出台《保健食品命名指南》。规定和指南明确,“宝、灵、精、强力”等夸大性词意,“最、第一、全面、全方位”等绝对化词意,“处方、复方、药、治疗”等明示或暗示治疗作用的词语为保健食品命名的禁用词语。(《人民日报》3月21日)
时下,很多人痴迷服用保健品,尤其是老年人和中青年女性,纷纷选择了购买保健品来达到自己延年益寿、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目的。可是,市面上保健品太多,无一不在名称或者功效说明书上写得天花乱坠,而且售价也不菲。
实际上,保健品的种类比较简单,不外乎“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耐缺氧、抗辐射、抗突变、抑制肿瘤、调节血脂、改善性功能、调节血糖、改善胃肠道功能、改善睡眠、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促进泌乳、美容、改善视力、促进排铅、调节血压和改善骨质疏松”等24类。然而在2010年10月,芬兰和美国的一项最新联合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一些营养保健品不但不能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反而会增加死亡风险。专家认为,一般人没有必要服用营养保健品,只有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因无法从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需要服用保健品作为营养补充。
一位朋友曾因防止长皱纹而买过某品牌的胶原蛋白胶囊,就因为宣传内容里有“特效”字样,似乎很值得信任,168元一瓶。后来托一位开药店的亲戚进货,谁知同样的一瓶进价却是10元,顿时目瞪口呆。一方面是差价太大,另一方面,10元的进价,其成分是什么、能吃不能吃又成为疑问。看来,不管保健品的宣传多诱人甚至多“吓人”,还是要遵医嘱,给自己制定一套适合的健康方案,不能盲目进补,不然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保健品中,既花了钱又上了当,偷笑的只能是保健品制造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