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8810
- 积分
- 514
- 威望
- 47
- 桐币
- 680
- 激情
- 8109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2-12-21
桐网贡生
- 积分
- 514
鲜花( 1)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青鸟飞鱼 于 2012-6-14 07:56 编辑
始于2009年的中国足坛扫赌打黑风暴,在长达两年多的调查审理后,终于迎来了一审终结。两位中国足协前专职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前主任谢亚龙、南勇13日一审均被判刑10年6个月。中国足坛昔日呼风唤雨的人物杨一民、张健强、陆俊等人此前已分别受到了法律惩处。
为了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在震惊、痛惜之余,应该深刻反思中国足球,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唯有如此,中国足球才能触底反弹,获得重生。
反思之一:足球主管为何纷纷倒下--必须彻底改变官商一体、管办不分的现有体制
3年前,南勇正式出任足管中心主任时,曾对祝贺他的熟人说:“说不定是坏事啊。”一语成谶。而他上任伊始用来形容中国足球的三个词“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和“举步维艰”,尤在耳边。
这不是个人的悲剧。中国足球界自1994年推行职业化改革至今,五位足管中心主任中就有谢亚龙、南勇两人倒在“中国足球掌门人”这个火山口上。这已无法单纯用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来解释。
十年前,南勇带病坚持亲赴十强赛现场后,因胃出血病倒在医院,他的吃苦敬业曾让时任“掌门人”阎世铎感动至潸然泪下。在他被捕之前,许多圈内人对他的评价也都不错。
2002年,南勇以团长身份带领中国男足历史性地首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2004年他在击破G7俱乐部“造反”中起到关键作用;2009年“转正”后,他打破央视转播坚冰,签下耐克赞助中超的合同……
铁腕,敬业,敢干,是圈内对南勇的普遍评价。然而,在几乎功成名就的时刻,那个上任时高举“反黑”大旗的“南头”,却将自己“反”进了牢狱。
业内人士和专家的普遍共识是: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体制上的先天缺陷,这不是导致足球腐败的唯一原因,却是根本所在。无论是“南头”,还是“龙王”,他们虽是体制的推动者,更是体制的牺牲品。
中国的职业足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个怪胎:一个官商一体、管办不分、由重视政绩重于联赛利益的行政管理者所主导的“伪职业”联赛。足球管理部门“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机构设置早已广受诟病。足管中心、足协、中超联赛公司……多种身份给足球高层管理者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挡箭牌,他们可在其中来回钻空子,有好处就捞,有风险就躲。
成都体育学院教授郝勤提出了一个问题:谢亚龙、南勇们,他们到底是一个公司的CEO呢?还是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应该服从谁的利益? “中国体育制度的‘双轨制’必然产生如谢、南这样的官倒。” 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体育产业研究专家易剑东说得更直接:“作为足球运动的管理者,却直接介入了联赛的市场行为,又管又做,犹如会计和出纳是同一个人一样,很容易监守自盗”。
在这两期的审判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黑哨”其实就是官哨--包括末代甲A上海德比的好戏和2009年中能保级的闹剧。有足球高层领导撑腰,“黑哨”才敢肆无忌惮,还能成为“金哨、银哨”。
至于足协领导们,虽然负责和主导联赛的运营,却不像真正的CEO一样为联赛的兴衰承担任何责任。体制成了“保护伞”。
郝勤说,中国体育的“双轨制”导致体育制度既没有完全实行商业化和职业化,而做的又是商业化的事情。“中国足球深层次的问题就在于此”。
2004年制造了联赛首起罢赛事件的北京现代队(现北京国安队),如今洗清冤屈。当年执法裁判周伟新交代的案情证明,北京队确实是“黑哨”的受害者。
时任北京国安队总经理杨祖武当时曾向新华社记者痛斥假球。事隔多年,老人冷静了许多:“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实践证明不是好的,正是它制约了中国足球的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和防止对体育市场资源的限制和垄断。”易剑东认为,“四分开”应该作为包括足球联赛在内的职业体育改革方向。
反思之二:“海利丰们”及国企、房地产足球乱相--既要监管俱乐部,也要给俱乐部铺一条生存的合法路径
在中国足球圈里,青岛海利丰是一个怪异而短命的存在。
海利丰还在中甲存活时,往往上半赛季是冲超热门,但下半赛季成绩就直线下滑。随着司法机关的介入和中国足协的调查,其背后“玄机”也大白于天下--卖球赢利。
海利丰的“同道”们并不少--山西路虎也是如此。他们都是在利用手中的足球资源,以不正当的方式谋取利益。而另有不少俱乐部,往往成为了有关方面利益诉求的寻租工具。
在短短20年职业化历史中,中国足球产生的诸多怪现象,可从 “国企足球”说起。
新华社曾专门进行过报道调查,甲A之初,俱乐部基本是从各省市的专业足球队转变而来,大多是找一家企业冠名,然后由球队原属的省市体委系统派员负责运作。为了好成绩,一些国有资本在投资足球时往往互相攀比、不计成本,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 “烧钱”行为导致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越来越艰难。
但在国足进军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短暂“泡沫”繁荣过后,足球名片效应褪色,于是市场不爱,市长不睬,部分国企退出,足球市场陷入萧条。
俱乐部没有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没有赚钱的正常渠道,成本又被过度抬高,已成骑虎难下之势。但老板不想亏本,球员还想致富,只能走旁门左道了。
加之监管形同虚设,违法违纪成本同巨额收益比起来微不足道,行业风气日益败坏。如果说在2002年之前,假球黑哨还多是个体行为,那么在此之后,联赛环境已全面恶化,开始与赌球紧密相连。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俱乐部和联赛的财政健康是根本。“出现一系列恶性问题时,俱乐部正常的财政收入已经萎缩了,必须要找到其它办法来维持俱乐部的生存,赌球啊,拿比分换钱啊这些事就挡不住了。”
如今,房地产足球成为中超又一道景观,独领风骚者当属广州恒大。在反腐风暴让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最严重生存危机之际,恒大地产2010年初高调接手广州俱乐部,给休克边缘的联赛打了一针强心剂。目前,房地产投资的俱乐部已占中超半壁江山。
中国足球一直是填不满的“黑洞”,作为暴利行业的房地产再不差钱,真肯用动辄上亿元的巨资“打水漂”?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商不会真亏,其投资足球主要在于谋求间接效益,除了利用关注度追求广告效应外,还有取悦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的动机在内。“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赚回来。”
浙江体育局原局长陈培德说,现在从投资足球俱乐部的企业来看,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人老板,他们对俱乐部本身是否盈利并不是特别关注,他们都希望通过投资足球扩大企业的影响力。这就要求球队必须赢球,要有好的成绩。一方面是“不差钱”,另一方面对输赢又特别看重,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管,这就必然会产生假球和黑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