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泛指比自己父亲年纪小的父辈。但是,全国各地对叔叔的称呼不尽相同,广东人叫“阿叔”,天津人叫“掰掰”,东北人叫“老叔”,江淮一带叫“×爷”或“×爸”,吴越一带则叫“戽喂”。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安徽桐城人,把叔叔称作“椒椒”。 为什么这样称呼呢?且听一段饶有兴趣的传说: 清朝名臣张英一日拟写奏章,误将“叔”写为“椒”。康熙帝展阅,好奇心大发,遂询何故。张英为了自尊,谎称道:敝乡有一俗,称“叔”为“椒”。岂料康熙生疑,要派人前去探个虚实。张英闻讯惊恐万状,欺君之罪如何了得?便暗派侍从快马驰往老家桐城,让县令三日内遍喻县民,改“叔”为“椒”。待皇帝钦差抵桐遍询民众,结果众口一词。自此,“叔叔”的别称“椒椒”便在桐城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编得不赖,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不能当作正史。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不难发现,这个故事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是个民间编造出来的传说。 l 把“叔”写成“椒”的可能性不大,古代文人惜纸,下笔前都很认真。 l 奏章写好后要仔细检查,重要的还要备份,弄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l 皇帝知道后,老实承认也没什么,撒谎可真是掉脑袋的欺君之罪。 l “叔”有好几种意思,奏章中的“叔”不一定正好是“叔叔”的意思。 l 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将主人公说成是张英的儿子张延玉。 l 如果真是写错了,用家乡话来推托照样没有面子。 l 这么个小事,就算皇帝真的知道是在撒谎,也断然不会派人暗访。 l 民间的习惯称呼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当时应急改变,日后也绝对不会叫成习惯。 如果以上这些理由还不足以证明这个故事是人为编造的,那么,下面两条理由则是十足的“硬证据”: 其一,并不是桐城所有地方的人都这样称呼,个别地方有其它的叫法; 其二,全国并不是只有桐城一个地方这样称呼,江西贵溪和永修两地也是这样叫的。难道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是从桐城迁过去的?事实上,桐城人大多反而是从江西迁移过来的。 这无意中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大多数桐城人是从江西瓦屑坝移民过来的,而瓦屑坝明显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那些将叔叔称作“椒椒”的桐城人,是不是来自江西贵溪和永修呢?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的解释已经被完全否定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它的解释: u 这个词是念错字得来的,把“叔”字错念成“花椒”的“椒”。 u 段玉裁释,叔,少也,于其双声叠韵假借之。叔、少都是书母字。叔是觉部字,椒是幽部字,二者可以对转。这个称呼中的“椒”估计与“叔”同源。 u 贵溪人解释:贵溪人把叔字认成了椒字,所以就叫椒椒了;余江人却把叔字认成了叙字,所以就叫叙叙了。 u 很可能是古音的遗留。 由于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我遍查方言资料,也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在这里,姑且也提供一个大胆的猜测:叔通菽,菽是一种豆类植物,以豆类喻指小,所以叔叔指比父亲小的人;椒是一种香料植物,指的是“花椒”不是辣椒(明末才从美洲传入),椒的果实比菽还小,同样可以用来喻指小,进而指代比父亲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