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开明

[桐城楹联] 完美破解著名的“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上联难题——告慰吴汝纶先生 !!!

[复制链接]

15

主题

462

回帖

81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14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3-2-2 13: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今音论,学自当为平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69

回帖

157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57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3-2-2 1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境主对镜跓,静水静山竟成器
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

这是看过此贴后有感而发,我且说一下我的感觉:想象一下,在境主庙临湖放思,千古八荒尽可坦陈心间,而山水无言,亦能孕育古往今来为人之集大成者,可谓标榜;看如今,铜钟敲响,小儿好学,既是传承,也是发扬。以古对今,核心是勤勉上进,上句似成人,厚重而超然,下句如孩童,蓬勃而璨璨。至于字眼,桐中对境主,问题不大;对镜跓和敲铜钟,只可理解为一种动作,而这个动作各自有其自己的含义,此处颇为尴尬,乃不工之大处。山水对男女,问题不大,竟成器对同上学问题也不大。

正如我前面所言,对联乃怡情冶性之小品,真正价值在乎意境。我之所对,与其说是对其对,不如说是言其事,言的乃是本帖之事,说到意境,似乎恰是这点了,文字倒在其次。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明 于 2013-2-2 17:58 编辑
走哪算哪 发表于 2013-2-2 13:58
以今音论,学自当为平声。

走哪算哪先生  :您好!
     你说的那个“学”,不错在现代汉语里是阳平,但你千万千万不能在诗词和楹联创作里拿它作现代汉语的平声来处理,因它在传统汉语韵律恰恰相反是仄声。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踽踽 发表于 2013-2-2 13:15
本非应对此对,乃是有感而发,抒怀尔。
当然,应对不是很工,欠缺所在,乃“敲铜钟”不能应对,只可化 ...


您好!
        您对中国文学史还是要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我这里不妨特向你简单地介绍一下:作为传统国学内容之一的诗词楹联这两个体裁,特别是律诗、绝句,它们均“诞生”和成型于唐代及以前。
      也就是说,它们是这时期的我国文学艺术的产物,所以它们的用韵,是那个时期的,现代汉语研究上称之为“唐韵”、“中古韵”或“平水韵”。
      那么作为继承文化遗产,我们学习诗词楹联,也就必须遵照传统,而不能用现代普通话的韵律来写诗词楹联,否则“一塌糊涂。”
      例如,你说的那个“学”,不错在汉语拼音里是阳平,但你千万千万不能这里拿它在现代汉语的读音来处理它,即当平声,而它在传统汉语韵律恰恰相反是仄声。
       这一“平”一“仄”竟是天壤之别,非同小可!
       所以行香子老师说你错了,你不是一般地错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问你: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可都是明清、民国时期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什么十分强调要原汁原味地遵循古代唱腔?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69

回帖

157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57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3-2-2 1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来就这个问题辩驳一二。
一,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且不可食古不化,这对是不对?唐宋何来?上否要师从上古三皇?是否还要骨刻简书?
二,韵文因何要韵?如果不出声,韵与不韵,又有何不同?如果你认为可以无声之韵,那我就此打住;如果你认为有声,且问不以当今之音,反以古韵,这是给谁看的?给谁听的?
三,读书有几种,有的人读书字斟句酌,这是好事,但也仅是“读”书;更好的是,读书读到精髓,明其义理而忽视其文字。文学史是用来了解的吗?我不这么认为。对于普通人和文人来说,需要的是在积淀中形成的当今,找到自己的土壤,在这个基础上,看到过去未来,这才是超越,而不是学“生”。文化是什么?文化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个层面某个阶段的东西,文化本身就是积淀,而文字,以及我们自己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史是什么?是书吗?还是文化的传承?读文学史是读文字,还是有思考?还是有更多的东西?什么叫传承,什么叫发展?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再多问几句,什么叫破立?破立因何?又凭什么?

其实我的意思是,如果脱离了生活,一切都是一文不值。我们写东西不是给古人看的,所以首先要把脚踏在“我们”的土地上,而不是汉唐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2 收起 理由
谁为善良买单 + 2 大师也。大家也。先生也。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69

回帖

157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57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3-2-2 19: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起一个笑话,就是太极“大师”闫芳说,她的神功只对练过太极最好是她传的太极功夫的人才有效,对于没有练过的人,则没有效果。我们的诗文难道也要只对古人才有意义而对普通人则只是云里雾里吗?一切生物体的重要的表征就是“进化”,什么时候不进化了,就要消亡。文化也一样。与君共勉。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5

主题

462

回帖

81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14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3-2-2 20: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明 发表于 2013-2-2 17:45
走哪算哪先生  :您好!
     你说的那个“学”,不错在现代汉语里是阳平,但你千万千万不能在诗词和楹联 ...

开明先生:
我不想和你讨论这些诗词楹联中简单的问题。建议你有时间去中华诗词学会的网站看看,那里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诗词楹联家们活动的讲坛。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20: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开明 于 2013-2-3 11:09 编辑
踽踽 发表于 2013-2-2 19:04
我们来就这个问题辩驳一二。
一,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且不可食古不化,这对是不对?唐宋何来?上否要师从上 ...


踽踽先生:晚上好!
         你提的问题一针见血,因为这确确实实涉及到一切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不错,从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所采集的民间诗歌《诗三百》(即《诗经》)以来,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正式从民间而登入大雅之堂  ,近三千年来一直主要以其无限的“韵”味倾倒了古今无数者而使得流传下来。
         但先生不知,今天我们所读的《诗经 》却无论如何都已读不出两千五六百年前的当初那种令人如醉如痴的古代音韵来了,特别诗中绝大部分词汇与词义虽还在当时通俗如大白话,但如今却一切早已面目全非了。所以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诗经》几为天书。
        这为什么呢?因为古今中外一切语言和词汇都为无形的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丝毫不象一切有形的物质具备恒定的质量、分子结构与形态这样一些易于传承的惰性“保护壳”,其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发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形态与特性上的“质变”——词义和音韵全都“改头换面”、“脱胎换骨”了,年代愈远愈甚。
         所以,在今天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里,一般《诗经》、楚辞等类的上古文学作品,多采用古音“复原”来读的,虽可惜都不是原汁原味的上古音而都一概是些根据现有的历史与文学等文献资料所研究与整理出来的“拟音”(因古代无影音数字化的保存音韵条件),但也同样还是那样有韵味,一般是不会用什么现代汉语音韵来教授学生读什么《诗经》之类的。
        同样作为诗词楹联这些汉语言文学国粹,它们产生于我国一定的历史朝代,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为各时代的劳动者、文学艺术家、史学家们等根据当时的汉语言或方言音韵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文学艺术体裁。
        这就要求我们当代人在学习、体验、研究与运用前人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时,必须同样要基本熟悉与初步掌握这些文艺体裁当时所产生和具备的一切外在因素条件和创作要求,如各种诗词、曲赋的不同结构与韵律。
        因为这些千年古老的文化成果仍能给大家带来美感与实用,所以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一直还“原汁原味”地继承。相反如果“不拘一格”地寻求什么“突破”,则就不是传统的诗词与楹联了,不知为何物了。
   
        上面说是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与继承文学艺术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原汁原味”的原则。

         下面我们试谈如何发扬文化,即如何创新。
         正如您所垢病的那样,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文化遗产,束缚人的地方太多。所以,上世纪的五四运动,广大青年就对封建文化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冲破封建各种文化体制的牢笼,大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诗歌方面就是流行至今的自由体诗。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于是相继出现了艾青、戴望舒、贺敬之、舒婷、陈所巨等等一大批诗人,涌现了什么《雨巷》、《致橡树》数不清的名作,他们的特点是完全摆脱了几千年来所谓的押韵、对仗等诗歌创作窠臼,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您要知道,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学习和继承了古代大多数文学家、诗人的丰硕成果,而“另起炉灶”创造了新的成果的。
     正因他们有新创造,所以说不会泥古,但如果你真正要掌握原有的文艺体裁创作方法,你必须不得“复古”和“泥古”,就是说必须要遵循古代的创作规律与技巧。

         打个比方,你向往田园生活,想学种田,对不起,难为你必须要委屈自己一下穿上一身的“破旧”衣服下田,甚至于还得要“拾粪”、“挑大粪”等等,当上一个“原汁原味”的农民。      
         试想, 你要想取得沉甸甸令人陶醉的丰收果实,又想不去如此“泥土(古)”一番,能行吗?!

         啰嗦了这么多,多有不妥,请指正。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

主题

69

回帖

157

积分

文都秀才

Rank: 2

积分
157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3-2-2 2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明 发表于 2013-2-2 20:40
踽踽先生:晚上好!
         你提的问题一针见血,因为这确确实实涉及到一切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的问 ...

开明先生晚上好
其实我对开明先生还是赞许的,因为有种“钻”劲,有种“韧”劲,这是难得的,因为这是成就和
修身的基本要素。这样的劲头做学问,总会有进步的,所以值得推崇。大多时候,我们谈诗论文,
除了学习精进之外,还有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怡情,也就是别人吃喝玩乐,而我们在
文字之中,也能得到更大的快乐,这是精神层面的享受,是高尚的享受。也正因如此,我赞成探究
讨论,而不赞成恶语和情绪化地对立,因为那样就失之根本,流俗甚至卑劣了。
还是就上述话题聊聊。譬如诗经,发端之详,当是音韵和美;然而流传至今,音韵难辨,这是憾事
,但也是必然。也正因如此,加之语言发展的结果,后来韵文有了很大变化。不说复杂的,就拿简
单的来说,从诗经到唐诗,变化颇大,如参古而行,则唐诗不成。同样,宋词的发展,元曲的发展
,恰恰印证了韵文需要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同时能够唱和,能够发声。这是基本原则。与先
生不同的是,我认为古音读诗是错误的。难道一个敏锐感觉的人,有心灵共鸣,有细腻情感的人,
不能从文字中得到意境的感觉,而非要用一种自己听不懂,古人基本也不会明白的语言来读诗?这
不是享受,这是受罪,或者说是以丑为美。试问,天下之大,谁敢说他知道真正的周音?想当然尔,
不足道哉。推崇古音读诗经的人,是食古不化,而且还可以肯定他无法真正食到古的。这就是东施
效颦。我们读诗,对于音韵可考的,可以按原音读诵来理解研究;原音不可考的,就该从其意境来
理解。现代诗很多不用韵,感觉也很好,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人类在进化,语言在发展,表达形式
和表达元素多元化了。当然,能用韵还是更好的。
再说看书。窃以为看书是最不值得夸夸其谈的事了,就好比盖房子,那只是在做砖。大厦不能没有
砖石,这是不言自明的;但砖石再多,也未必能成大厦。这里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先生想必很清楚
,我就不多说了。本科以上我们称为“研究”生,研究二字,无需多说,已经不是读书那么简单了
。从贴中得知,令爱已经在读,想必你也希望她的论文是自己的,而不是书中的摘录吧?所以我觉
得先生拿“知识点”来辩论,不敢苟同。登高而望远,蒙童自然无羁,有学乃循,也就是照框框行
事为文,及至能独立思考,方是学问根本,此时要能够跳出框框,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才是正道
。人云亦云,未免狭隘。
近几十年来鲜见大家,是悲哀的事。我们回头看看,每个辉煌的年代,无论是文艺的复兴,还是科
技的革命,无一不是充满继承和批判,无一不是肯定一些,更否定一些,这样才是社会的真正进步
。这些变革的根本是什么呢?是社会发展到了需要变革的阶段,是适应不适应,阻碍不阻碍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传统的基石上建筑的时候,不一定需要过去的蓝图。有点扯得远了,拉回来点,呵呵
。我喜欢登山——我的图像就是在望湖亭边上拍的——更喜欢登高山。在山巅看寰宇,心旷神怡。
在高处能看得更远,这是个立足点的问题。立足点和角度组成我们的世界,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样
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自身的立足点和角度。我们改造这个世界
,也就是在改变立足点和角度,无论是主观地改变,还是客观地改变;也无论是主体的改变,还是
客体的改变。
好了,如此,希望我们都改变一些,多改变一些,以期我们的生命更美好,乐趣更多。共勉。

评分

参与人数 1桐币 +8 收起 理由
行香子 + 8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0: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踽踽 发表于 2013-2-2 23:27
开明先生晚上好
其实我对开明先生还是赞许的,因为有种“钻”劲,有种“韧”劲,这是难得的,因为这是成 ...

      先生刚柔相济,口吐莲花;和风细雨,字字玑珠。激励光明一腔热血,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愚以为一理性与睿智之最帖也,大可奉读。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