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60|回复: 2

[桐城歌论坛] 天真、经验、思无邪

[复制链接]

57

主题

528

回帖

11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81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3-8-15 16: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沃野犁手 于 2013-8-15 18:05 编辑

               天真、经验、思无邪
                           
                         —— 读《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
                                                                                                                                    
                                                                                                                                       
      
        我的家乡桐城素以明清以来文人辈出,尤其是“桐城派”几占有清一代二三百年文坛而著称于世。不管今人对桐城派如何聚讼,但当时的影响确实是何等了得,至今乡人犹津津然乐道之,特别是总爱称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一语。
      我对桐城派没有太多了解,虽然也开始读乡贤的一些文集,究竟不能作一评论。但是我素来喜读桐城的乡土文学,比如民歌、儿歌,比如民间故事,我总以为桐城派的一些文章限于当时的历史语境,现在仍觉鲜活的总是比较少;即便不说它佶屈聱牙,今天读来有些“隔”,总是难免的。但民歌等乡土文学就不一样,它仍然是鲜活的,是仿佛还在眼前的,是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跟我们贴得非常近、能唤起我们的经验与共鸣的,所以我一有机会就要搜罗一些置于案头手边,闲来翻阅重温。
     这次我获得一本《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喜欢不迭。这本书以“中国歌谣集成安徽卷桐城分卷”形式出版,收集意思完整、确实能形诸歌咏的儿歌就有三百首之多,令人惊讶!要知道桐城在今天也不过只是一个县级市,八十万左右人口。不仅如此,据这本儿歌的整理者叶濒在后记中告诉我们:这三百首还是在他与同仁花两年时间走村串巷、搜集儿歌资料三千余首的基础上精选出来的,可见民间文学之汪洋浩瀚,桐城民间文化之根深叶茂,这对于桐城散文之所以成“派”也提供了一个理解的侧面。
      这本“儿歌三百首”,洋洋大观,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编选者把这三百首分成求知、娱乐、生活、亲情、忆旧、动物六个篇目,是有必要的;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各有侧重,便于掌握其规律、特色。儿歌是民歌的一部分,在许多方面与民歌的功能是一样的,那就是可以表达自己的识见、宣泄情绪、传递或者说是赞美知识,在传唱的过程中达到娱乐的目的。但儿歌较诸民歌、民谣,还另具一个特色,就是充满童趣,处处以一个儿童的视角看待世界,纯然天真,一派浪漫,更加可爱。
     翻开这本“儿歌三百首”,我当然首先要找小时候自己唱过或听人唱过的来读,读的时候,儿时的一幕就不自觉地翻上心头。当年是在游戏当中,听小伙伴们一唱,就被吸引,甚至有些惊讶:真有这样的人与事吗?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与事呢?最熟稔的莫过于《可怜小姑娘哭三天》:“小麻雀,上草堆,爹爹拿棍打,奶奶烧水泡麻鸡。爹爹吃肉,奶奶啃骨,儿子喝汤,媳妇闻香,小姑小姑你别哼,锅里还留着小鸡胗,吃半边、留半边,搁在奶奶床里边;老鼠拖进泥洞里,麻雀叼上草屋檐,老鸦衔到树头上,可怜小姑娘哭三天。”这是一篇值得称赞的杰作,就像一篇精短的童话,略带谐谑色彩,然而不失其童趣,唱起来把人带入对旧时代家庭生活的猜测与想象中。歌谣集中地表现了旧时代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平等,它采取的是媳妇的视角,其中寄予的情感也就不难想见。记得小时候一学会,就反复咏唱不已,仿佛很入迷,就是因为其情节的完整、清晰,与其结束几句想象的奇特。我不知道这首儿歌外地是否传唱,如果是吾乡的创造,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还有一些儿歌,当年我只能唱个开头,这次得诵全篇,自是一种收获。如“小鸭蛋,两头青,我跟爷爷挑米下南京。人家夸我桐城好白米,我夸南京花儿红-------”又如:“火亮虫,夜夜飞,飞到外婆家吃乌龟;乌龟没长毛,外婆叫我吃毛桃;毛桃没开花,外婆叫我吃黄瓜;黄瓜没落地,外婆叫我去看戏;戏还没搭台,外婆叫我抱捆柴。”我十岁以前都会唱,唱时还喜欢拍着两手,一定是一片向往的神情;还从此知道有南京,也知道外婆家可能有如此多的好东西。在我的印象里,儿时唱的歌里提到南京的不止一处,盖因南京离家乡甚近,且为民国首都,大都会也。收入这本集子里的还有几篇提到南京:“一二三,到大关,大关头上架机枪;机枪响,到荻港,荻港拼,到南京;南京解,到上海------”抗战时所兴起之歌咏,可见得在抗战中桐城有同仇敌忾之气,难为采集到这样的好歌!
     纯粹出自儿童口吻,虽然没有什么确切的含义、但也感觉很妙的,本集里比比皆是;一般都是由眼前所见引起(这同《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中的“兴”是一样的),随口唱来,而歌词往往是顶真回环,如“小蛮槌,长腰腰,爹爹叫我捉乌蚤;乌蚤蹦,我也蹦,爹爹骂我太无用。”“小红伢,戴斗笠,摸螺丝,把鸭吃;鸭生蛋,把儿吃,儿屙屎,把狗吃,狗看家,大家都沾光。”“长腰腰”属桐城方言,即细长之谓;而“小红伢”也是桐城儿歌中常见的开头语,为什么这么叫呢?可能是乡村里的小孩夏天是不怎么穿衣的,只穿一件红肚兜,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红孩儿,不知确否。
      有些儿歌完全是摇篮曲,哄孩子睡觉的,如那首《催儿眠》:“摇,摇,摇呀摇,摇到紫来桥;摆,摆,摆呀摆,摆到五里拐-------”通篇唱的都是桐城地名,倒可算得乡土教育的启蒙。至于哄孩子不哭的,也有《马虎歌》:“马虎马虎你快来,我家有个好哭孩------”所谓马虎,也叫麻虎,即老虎也。尤其是讽刺孩子夜里尿床的一首,为我小时熟唱,这次读来仍觉好笑:“来尿鬼,点滴长,驮个包袱到枞阳;你到枞阳做什么事?我到枞阳开尿行。”十分的诙谐,但是我觉得末一句,整理者如果写成“我到枞阳开料(尿)行”则更好。所谓料行就是木材铺。枞阳原属桐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方析为另一县,其地木材多,开木材铺者多,常有人问:你到枞阳干什么?答曰:开料行(即买卖木材)。而尿与料同音,说夜里尿床的孩子去开料(尿)行,一语双关而开玩笑、含讽刺。
     儿歌平易、俚俗,最大的意义就是好玩。但是不仅此也,从儿歌里也可以看到乡风、民俗,如一篇《桐城乡风》就把桐城的风物人情概括得差不多了:“炖蛋底、煎蛋边,萝卜圆、辣椒尖,冬鲫夏鲤鲥鱼鲜-----”过年过节是喜庆热闹的日子,当然不能没有歌谣咏之,咏唱过大年、迎新春的就有好几首:“又打鼓来有敲锣,又跳舞来又唱歌,又玩狮子又演戏,又吹笛子又衔螺------”黄梅调是吾乡特产,自是必不可少:“村前唱起黄梅调,小伢子直蹦又直跳-----”还有花灯、舞狮子:“今年花灯多热闹,各样花灯都来临”;“小小狮子花又花,天天带我耍人家”,“锣鼓一歇我开音,感谢贵府接了灯-------”等等,可观风俗,可觇民风。当然也有唱咏劳动的,如《夯歌》《大风车》《挖地歌》《车水谣》之类的,可以看出这本儿歌选集反映乡土生活的丰富。
     当然儿歌不纯然是唱着玩的,有的是有很强的“教育人”的目的。《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将“求知篇”置于篇目之首也就有了一定的道理。这里有鼓励人上学、读书成名的,有劝人珍惜时光、有所作为的,可谓从励志开始。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清两代桐城所出举人进士之多,也就不难理解“桐城派”所以影响之大。儿童正是求知欲望特别强的时期,他们对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都有兴趣去了解。在这当中最显分量的是几首长歌谣,有点像是刘三姐的对山歌,将各种知识用谜语的形式问答出来,见出智慧与反应的敏捷。这几篇都以问句开头,而且都是四句一问四句一答,其中的《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出世角是双》《什么点灯不做事》等篇,实际上可以连成一体,就叫《什么歌》;《对花歌》两句一问两句一答,《对谜歌》也是四句一问四句一答,最后一篇《对走歌》是混合体,这几首歌的词有的问得相当玄妙,回答的人多少需要一些机智和“急智”的,如“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角跑苏州?什么见人不眨眼?什么洗脸不梳头?答案分别是“板凳”“船儿”“菩萨”“尼姑”;又如《什么出世角是双》的开头四句:“什么出世角是双?什么出世拜四方?什么出世跟娘走?什么出世不要娘?”回答是“羊儿出世角是双,牛儿出世拜四方,鸡儿出世跟娘走,鸭儿出世不要娘。”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是注意观察和对知识的积累,还真是让人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这种儿歌无疑对儿童有比较大的益智作用,可以说是乡村儿童的启蒙读物。这种方式如果说是寓教于乐就过去强调“教”这一功利性目的,如果说“乐中含教”倒是比较准确,而且值得今人效法。
     这本儿歌选里选了一首不像歌谣的《儿谜歌》编得非常好,值得特别推荐:
甲打个谜语你猜猜,双手扒不开?
乙这是“水”。
丙水,我做浮莲,你做苇。
甲打个谜语你猜哟,两手抓不着?
乙这是“气”。
丙气 ,我做哥哥你做弟。
甲 茅草屋两头翘,只拉屎不撒尿?
乙 这是“鸡 ”
丙 鸡,我做丈夫 ,你做妻。
甲 三块木板搭个桥,千人走来万人跑?
乙 这是“水车”。
丙 车,你做孩子, 我做爹。
甲 上不占天,下不占地,还有半截在土里?
乙 这是“壁桩”。
丙 桩,猜到谜底是好样!
甲 再打谜语你猜猜,一口咬着血歪歪?
乙 那是“桃”。
丙 桃,把你剥得赤条条。
甲 天上有块板,掉下就呐喊?
乙 那是“鹰”
丙 鹰,扒你的皮来抽你的筋。
甲 外婆院内一棵蒜,金刀银刀砍不断?
乙 那是“树影”。
丙 影,我不揍你你说我不狠。
甲 外婆院内一颗宝,金刀银刀砍不了?
乙 那是“韭菜”。
丙 菜,把你卖掉你别怪。
甲 一棵树上九个岔,它认得你你也认的它?
乙 那是“双手”。
丙 手,希望你有一双好手,发狠劳动样样有。
     恕我孤陋,我不知在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于此的谣曲,如果没有,这一首可真算得是种创体。三人一起猜谜,一问一答不算,还有一人在旁搭腔添言以“广”之,看似对白,实际上“韵语”含在其中;看似不是在提问,实际上发问的情形可以于言外想见,而且问答得都很巧妙;第三人的延伸更是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儿童那纯真的天性与探索知识的执著神情表露无遗,简直是令人羡慕,这首儿歌也就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经验以天真出之,天真中包含着经验,这是经典儿歌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已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此,我才理解了英国十八世纪以写出脍炙人口的儿童诗而有不朽声名的诗人布莱克,为什么他把他的儿童诗集取名《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认为这是极准确、极有蕴含的书名。这本《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也是“天真与经验之歌”,其中有些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自有一种不同于“常人”地方,不仅令人惊讶,而且要拍案叫绝,如:
            
           从来不唱扯谎的歌
           扯起谎来收不了窠
           上山看见牛生蛋
           下山看见马孵窝
           桑树头上泥鳅叫  
           瓦屋顶上鲤鱼钻
           扛把耙锄去捞水
           捡个螺蛳九斤多
            ----------
           蚂蚁夹死大飞鹅
           鲎子车水打飞转
           癞癞姑(桐城方言:即蟾蜍)推米下江河
     这里所说的一切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似乎走到了经验之外,其实是经验的延伸,引人去思索其中的原由,思索它的可能性,这是对经验的突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无独有偶,这本儿歌选里还有一首儿歌直接标明是《反唱歌》:
             娘十三
             爷十四
             哥十五
             我十六
             反唱歌,倒起头
             外婆园里菜吃牛
             芦花公鸡撵毛狗
             姐在房里头梳手
             望见外面人咬狗
             捡个狗头砸石头
             家里老鼠咬掉猫的头
             癞癞姑踩死一头大水牛
      所说的现象不仅不可能,而且十分荒诞,然而这对于世界的认识又是多么有必要。孩子们在唱的时候或许是故意夸张、故作惊人之语以动视听,但也可以说是不自觉地换个视角看世界,获得“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我们不必追究这里所唱的是否合乎清理,倒是应该欣赏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很骄傲,吾乡的人们有这样的经验和认识,所以当我后来读到德国诗人汉德克的《颠倒的世界》时,就毫不觉得费解,更不觉得奇怪,因为已有“经验”在先也。
     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在《奉师季先生书》中说到歌谣之产生:“此真天机自动,触物发声-------默会亦自有妙处,绝不可以意义说者。”儿童是纯洁的,他们的眼光未经障蔽,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反而是清晰的。他们编唱儿歌,是表明他们对这个世界感兴趣,是为了表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喜悦之情。即使是这种“反经验”的歌谣,也表现了他们惊人的观察力与纯然的天性。在这本儿歌选集里,我们甚至还看到几首拿人的“生理缺陷”来作歌逗趣的,如“我是个大颅头,下雨不用愁;别人要打伞,我有的是颅头”;“小瘪嘴,偷黄瓜,老爷捉到扇嘴巴”;“小扁头,翻墙头,三块瓦,打破头-------”以及游戏:“一人当瞎子,一人当跛子;瞎子捉跛子,跛子躲瞎子。跛子吹哨子,瞎子摸跛子;跛子转得快,瞎子拦得快;跛子扑进怀,瞎子拽起来。”很能抓住特点,不仅未见恶俗,而且诙谐生动。孔子评《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要说,我所见到的这本桐城儿歌也是“思无邪”的产物。
      《桐城传统儿童三百首》中收有一首歌谣:“手指扳扳,扳倒(到)南山;南山挑水,遇到小李;小李点灯,照着眼睛;眼睛不眨,盯着宝塔;宝塔七层,层层有门;门门不关,遇着鲁班。鲁班抡斧,拦住小丑;小丑下楼,吓得缩头。”四字一句,颇有古风,使人想起《诗经》与古谣谚,尤其是与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所引《明诗综》卷一00所载的那首儿歌:“貍貍斑斑,跳过南山”有相似之处(民俗文化学者钟敬文先生在其《中国民谣机能试论》一文中也提到一首歌谣:“铁脚斑斑,扳过南山。南山荔子,荔子拗羹。新官上任,旧官请出。”)看来这种“斑斑(扳扳)”、“南山”开头的谣曲是从古即已流传下来,可见桐城儿歌源远流长之一斑,难怪冯梦龙在其所编的《山歌集》中就收有桐城歌谣二十四首之多。而今,“桐城歌”还被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重视,可谓“良有以也”,当然这也跟搜集、编写者所付出的劳绩是分不开的,我们真应该向他们脱帽致敬。
(作者为新华出版社编审)  
楼主新帖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366

主题

9431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9

我是老兵版主

QQ
鲜花(128) 鸡蛋(0)
发表于 2013-9-27 09: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这对于世界的认识又是多么有必要。孩子们在唱的时候或许是故意夸张、故作惊人之语以动视听,但也可以说是不自觉地换个视角看世界,获得“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好多儿歌都很有意思。
喜欢看白云,喜欢看花开,喜欢在工作之余产,写点小文字,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大自然沟通,追求澹泊的人生意趣。

0

主题

10

回帖

29

积分

文都童生

Rank: 1

积分
29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9 08: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儿歌其实大人们也传唱,有的是大人编好让小孩唱的。都是淳朴的生活事项。很贴切,朗朗上口,易于流传。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