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31|回复: 1

[桐城歌论坛] 桐城歌谣谭

[复制链接]

40

主题

401

回帖

817

积分

实名认证单位

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积分
817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13-9-10 16: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城歌谣谭

许  谦


        
        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歌名列其中,这是我市唯一荣获“非遗国标”的项目。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的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桐城歌包括桐城民歌(山歌、小调)和桐城民谣两大部分,即桐城歌谣。著名诗人、作家陈所巨先生曾深刻指出:“桐城民间歌谣极为丰富,这些歌谣源自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尔后又在世代流传中不断地凝练与升华,……在这方热土上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气氛,氤氲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一部无形的人生教科书。”评述精当,至情至理,充分阐明了桐城歌谣的历史地位和艺术风格。
        植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中的桐城歌谣源远流长,但由于“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的缘故和历史条件限制,现在民间能见于文字记载的只能是明代及其以后的部分,毋庸置疑,这继承了明代以前先民的创造和成果。到了明清时期已跻身于中国歌坛,至使桐城歌刊布成帙而举世传诵,不仅成为当时盛行的本土歌谣,而且影响到“湘、鄂、赣以及浙西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明代由国家整理刊行的《明代杂曲集》就收录桐城歌谣25首;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山歌集中,就专辟专卷《桐城时兴歌》,收录桐城歌24首,并精辟而尖锐地指出:“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且今虽季世,而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则以山歌不为诗文争名,故不屑假。苟其不假,而吾藉以存真。”由此可见,源于民间的桐城歌谣,因其歌体、艺术风格等方面的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在当时已具有广泛的影响而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1934年,在重印明万历年间刻本冯梦龙《山歌》时,著名学者顾颉刚、郑振铎、周作人等,分别为该书写序作跋,称赞“其有益于学艺界甚非浅鲜矣!”、“今得诗(《山歌》)十卷的全书,乃知山歌实在是博大精切、无施不宜的一种诗体。”、“诚治民俗学之瑰宝矣。”现在,我们把这几百年前的《桐城时兴歌》选几首来欣赏欣赏,仍会感到热烈奔放,沁人肺腑,既飘散着这方热土上的气息,又反映出桐城人民的精灵和才智:
       其一  
       斟不出茶来把口吹,壶嘴放在姐口里。
       不如做个茶壶嘴,常在姐口讨便宜,
       滋味清香分外奇。
       其二  秋千
       姐在架上打秋千,郎在地上把丝牵。
       姐把脚儿高跷起,待郎双手送近前,
       牵引魂灵飞上天。
       其三  
       青缎鞋儿绿缎镶,千针万线结成双。
       买尺白绫来铺底,只要我郎来上帮,
       心肝莫说短和长。
       其四  送郎
       郎在孤舟妾倚楼,东风吹水送行舟。
       老天若有留郎意,一夜西风水倒流,
       五拜拈香三叩头。
       这些源于生活、源于百姓的桐城歌谣,其情感真挚、热烈、奔放,想像丰富、生动、灵幻,穿过历史时空的隧道,今天读来仍然无比自然纯净和朴实亲切,令人啧舌叫绝。
       清乾隆诸生、邑人姚兴泉在其《龙眠杂忆》中,也收录了两首桐城山歌,记述曰:“山歌,……扬抑疾徐,自然合节。余儿时曾耳熟之,大率皆男女托兴之词,然语意含蓄,乐而不淫,颇近风人之旨。偶忆二章,附录如后:‘昨日无事姐家行,丁头撞见姐父亲,低着头儿唱个喏,姐在旁边笑嘤嘤,哥呀!笑你不敢叫丈人。’‘小小桃子此处生,里红外白爱煞人。桃子就是姐的肉,核子就是姐的心,姐呀!你心里还有一个仁。’”真可惜姚老先生忆及留下的山歌太少,但还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桐城山歌的独到精妙之处,展现了清中叶桐城山歌的特色和风貌。
       桐城歌谣中还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为方面,即历代文人雅士参与其中,不仅搜集传播流于民间的歌谣,还创作了诸多歌谣,成为桐城歌谣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个互动的过程,上层社全与下层社会、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都存在着互动关系,且往往是珠联璧合、相互益彰。桐城素来重读尚文,浓郁的书香氛围必然会催动着恢宏的文化景象,明清之际,浩大的文学声势在桐城萌生不断、茁壮勃发,而逐步形成了“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辉煌局面,植根于桐城这片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沃土之中的文人墨客,在长期接触桐城俗文化的过程中,汲取营养,集思广益,娴熟地运用其艺术表现手法和通俗语言,创作了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风格接近于俗文化的歌谣,如钱澄之的《大水叹》、刘大櫆《九子山图》、张廷玉的《山中暮归闻樵歌》、马苏臣的《棉花谣》、马朴臣的《渔夫谣》、刘开的《食蕨叹》以及方以智、方文、张英、姚鼐、吴咏贻、方旭、朱雅等人的《竹枝词》,这些歌谣不仅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而且在沟通俗文化与纯文化、推动桐城文化发展上作出了宝贵贡献,光彩照人,难得可贵。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卓有成就的桐城作家们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民间文学对于他们的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不仅能为他们提供活生生的有价值的创作素材,而且更以民众的感情去熏陶他们的审美个性,激活创作热情,使之创作出更有艺术生命的作品。”
       桐城歌谣体式独特,题材广泛,深受民众喜爱,但在一段历史时期,出于统治阶级的偏见和封建礼教的束缚,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桐城歌谣这支民间文学的奇葩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搜集了大量的桐城歌谣原生态音乐资料,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八十年代后,以桐城文联叶濒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各地搜集歌谣原始资料近万首,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帮助下,整理出版了《桐城歌谣》和《桐城传统儿歌三百首》等专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桐城歌谣的传承,多次成功地举办了桐城歌演唱会,并参加省、市民歌演唱大赛,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好评。近来,叶濒又在整理编纂一种新的桐城歌谣专著《桐城歌》。该书从古到今,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它的出版,必将为桐城歌谣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无疑,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桐城歌,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成为民间文学的瑰宝为人们所喜爱和珍示,不断发扬光大、世代留芳。

                                                                                                                                     (作者为安徽省民协会员,民俗学者)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366

主题

9431

回帖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5569

我是老兵版主

QQ
鲜花(128) 鸡蛋(0)
发表于 2013-9-10 19: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富的内容,精彩的歌谣,欣赏学习!
喜欢看白云,喜欢看花开,喜欢在工作之余产,写点小文字,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和大自然沟通,追求澹泊的人生意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