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即将在京召开,为保障环境、交通、安全,北京可谓全力以赴,启用放假、限行、安检升级等政策,但是,这些措施却影响到了基本的民生所需,快递延迟了、牛奶停供了、暖气暂缓供应了,不免招来很多民众抱怨。
与小孩子喝不上新鲜牛奶相比,APEC餐饮服务却无比精确。根据媒体报道,APEC预计开餐142场,就餐人数约7.3万人次。最长送餐路段,直线距离300米。为使食物保持温度、口感和品相,餐饮人员经过秒表计时反复演练,最终用5分45秒到达餐桌,也即所有菜品从厨房端出到餐桌上,只能在5分45秒内——“演练”两个字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另一段历史。
(资料图:2014年10月14日,北京市,APEC会议模拟流程在北辰洲际酒店举办。CFP供图)
“文革”后期,中国开始与西方缓和关系,1971乒乓球队破冰之旅后的第二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在此之前,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全国进行了规模庞大的动员,老师们反复教导孩子:美国人要来了,但是,是他们找上门来,并不是邀请来的,而且,随行人员中很多特务,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各个单位中,领导也开始训导职工如何不卑不亢地回答美国人可能提出的“别有用心的阴险问题”,比如“你们的林副主席哪里去了”、“你们喜欢去美国吗”、“你们吃得饱穿得暖吗”。
在具体的迎接方式上,也颇费思量。由于中美的长久敌对,且未建交,所以,不能组织迎接社会主义兄弟的那种十里长街式的盛大欢迎,但是,又不能街上无人。最终出台的政策是,在尼克松访问北京期间,所有机关、学校等单位要延长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未经特殊批准,任何人不得在8点钟前下班或放学回家。
后来,尼克松在书中写道:“中国政府的豪华轿车里的窗帘紧闭。我透过狭窄的缝隙向外窥视,除了看到每隔百米设立的岗哨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大街上完全是空空荡荡。”
(资料图:尼克松访华期间,北京市民连夜奋战铲冰扫雪。)
在尼克松访华过程中,比较为人所知的就是“大扫雪”事件了。按计划,尼克松将游览长城,但在前一晚,突然天降大雪,而且,根据天气预报第二天仍有大雪。由于登长城的政治意义,美方也表示不能取消。为保证一路安全,北京市动员了十几万人扫雪,从钓鱼台到八达岭80多公里的路途上,几十万人连夜奋战铲冰扫雪,甚至长城上的雪都扫了。
除了扫雪,中方为尼克松游览长城还准备了假游客,并组织了几次演练。不过,由于大雪,领导认为,下雪的长城不应该有那么多游客,所以,很多人参加了演习却没能最终出场。
(资料图:1972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期间携夫人登上长城。)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运,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马耳它总统明托夫访华时,又一次去扮游客陪游长城、十三陵。有趣的是,虽然领导不断强调“随意些,还要再像游客一些”,但高压之下的人们又如何能同今天的中国人一样放松呢,还是露出不少破绽。
美国人看到大雪后还有人在石桌上打扑克时,好奇地走过去围看,而那几个演员照打不误,对美国客人置之不理,后来,被批评为“不礼貌”!在尼克松游览定陵时,气温极低,但却有一些儿童穿着毛衣,不合时宜地在那里游戏、打扑克,刻意安排的痕迹太浓,被美国人看出来了。事后,周总理对此向尼克松表示歉意,在基辛格在回忆录里,还有赞赏周总理当时的坦诚和直率的记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