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66|回复: 0

[博览] 《致橡树》的故事

[复制链接]

634

主题

3453

回帖

649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497
鲜花(49) 鸡蛋(0)
发表于 2015-1-16 10: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致橡树》的故事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以能拥有一本油印的《舒婷诗选》而自豪。这首被誉为“国民爱情诗”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随着它的发表和流传,让舒婷名声大噪。然而,舒婷说,从创作的初衷上看,《致橡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
  那是1977年3月的一个晚上,那天晚上,舒婷陪老诗人蔡其矫在鼓浪屿散步时,畅谈和讨论一些有关女性的外表与才气、独立性的话题。当天晚上,舒婷一口气创作了诗歌《橡树》,第二天便送给了蔡其矫。蔡其矫回到北京后,将此诗交给著名诗人艾青,艾青看后很喜欢,将它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把诗的标题《橡树》改成《致橡树》。舒婷说:“其实我刚开始并不认同。我总觉得这个‘致’字有点拘谨,但后来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1979年4月,《诗刊》编辑部编辑邵燕祥将舒婷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两首诗拿去发表。《致橡树》一诗中女性特有的柔韧与坚贞、独立与和谐共存的意向,拨动着众多青年人的心弦,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与诗歌研究者的瞩目。日后,舒婷曾打趣地说,“其实,《致橡树》最初发在《诗刊》的稿费仅有10元,而且一直没有收到,听说让邵燕祥、北岛他们领出来喝酒了。”
  在读者眼里,《致橡树》表达的是一种成熟的体现着美好的人生理想的爱情追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种在同一地平线上,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扶持的爱情观念,既蕴含着东方女性所珍重的女性温柔,又富有重视人格价值独立的现代意识,因此被广大读者欣赏,而且作为爱情诗歌的典范被广为流传。
  “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说,创作《致橡树》的起因是呼唤和展现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是在用自己的声音说出对世界的感受,因此这并非一首爱情诗。但舒婷面对大众读者的爱情解读,无奈地说:“这首诗已经不属于我了,或许它就是一首‘爱情诗’。”
  舒婷坦陈:“我并不觉得《致橡树》有多好,以至于有一段我非常排斥它,也不愿意在公众场合朗诵它,可它后来还是进入了大学课本、高中课本,也许有一天它会进入小学课本。”“创作这首诗时能读到的书有限,当时写作是靠自觉,在有限的营养上种出来的植物肯定不是最漂亮的。”
  关于《致橡树》的构思和创作,舒婷觉得很难表述清楚。“在创作一首诗的时候,我总是处在一种蒙昧状态。当诗歌或者其中的某一句突然来临的时候,我就像发了高烧,自己无法停下来。写完以后,之前是怎么构思怎么写作的,自己也无法回忆。”
                                               ( 摘自河北日报有关文章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