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27589
- 积分
- 230
- 威望
- 0
- 桐币
- 5
- 激情
- 43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7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7-30
文都秀才
- 积分
- 230
鲜花( 1) 鸡蛋( 0)
|
我的家是安徽桐城,这个城市在97年还是个县,在200多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桐城派便发祥在这里。县志上说这里人杰地灵、文风浓厚、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我估计每一家县志都会这样说自己的县里。97年撤县变市的时候,有一帮屁股决定脑袋的官员决定依据历史的陈述,要将桐城变成文都市,以此彰显桐城的文化、历史和名声。在上位的还好有几个脑袋决定屁股的,没有采纳这个意见,撤县可以,名字不能改,所以才有了桐城县变成桐城市的现实。不管是文都也好,桐城也罢,似乎这几年,桐城人的名声并不好;桐城人显得伶牙俐齿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对谁都不屑一顾的,一口唧唧歪歪的桐城方言(黄梅调子)说的又快又含混不清,就像日语似的;加上桐城的外出务工的以劳务密集型居多,尤其是装饰建筑行业,其间鱼龙混杂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听说北京市的装饰市场有近40%的市场是被小小的一个桐城占据的,这40%的市场基本都是些小打小闹的包工作业游击队队伍干的,干活不牢靠,还呱噪;拿着业主工程款跑路的有;欺蒙拐骗的也有;咋呼偷盗的也有。。。桐城人靠着这些,获得了在外的一些人给予桐城人的一些评价就是精明、能干能说会道但都不大靠谱,比较玄乎!靠这些发财的桐城人也比比皆是!
我不是从事桐城人大多从事的这个建筑装饰行业,所以对他们在外的情况,依据我以及我周边的一些经历,了解的只是这么多,不是说所有的桐城人都是这个样子,但就好比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似的,一粒老鼠屎依靠这些发了财,上行下效,很快就发散到一锅粥了。我虽然对他们在外的情况不大了解,但在老家的情况,我还是很了解的!
我家的地方在桐城的一个偏僻的镇子里的一个偏僻的村子,村里在外的年轻人99%从事的都是和在外的桐城人一样,建筑装饰行业。我每次春节回家,我的亲友和朋友见面总说,你搞了多少钱?谁家的谁搞装潢搞发了,谁家的谁买了几十万的车子,谁家的谁外面女人都好几个,谁谁混的可以了。呆在家的村民们大多都是些老弱病残,没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只是看到那些在外的工头们过年回家的那种气场,那不得了,羡慕又嫉妒还有恨!我只晓得这些年大家在外生活都不容易,一年忙忙碌碌的,搞了几个钱,回家总要庆贺一些,也能挣点面子,但桐城人的为这些付出的代价是不是高了些呢?
我今年回家,或者说我每年回家,当我从怀里掏出老家常见的黄山香烟的时候,左邻右舍的邻居在半推半就之间尴尬的说,这烟在老家拿不出手了;而我再去拜见亲友的时候,不管在我的意识里他们家的情况如何,桌子上摆的一溜的不是玉溪就是中华,似乎最低的都是玉溪!一包硬中华的总要40多吧,桐城发展的再好,不至于农村个个都抽中华吧!我晓得很多人就是为了个面子,但面子也要量力而行,这种上行下效的风气,不会是个例吧!这仅仅是香烟。
农村的车子是越来越多,假如说前几年桐城的攀比还仅仅限于吃喝的话,这几年却又在攀比车里房子了。我有限的几年回家,一些听说在外搞得好的工头们,我每年见他们换一辆车子,档次一年年的高,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而这些工头们大多都是些在外接活的夫妻店或者打着公司幌子其实自己就是个光杆司令。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工作做得再好,你能挣多少呢?而且本身大多在外的桐城人从事建筑装饰的,都是些没受过多少教育素质不高的,这样的人,能创造多少效益呢?要知道,这些人其实在城市里说句不好听的话,一般上不了台面的。工头们一年挣个几十万,不是想着怎么把业务扩大怎么着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大多等钱到手,立马给自己改头换面鸟枪换炮,甚至很多无良的桐城工头,欠着工人的工资不发,但自己的车里却是一辆一辆的换,为的仅仅是在家或者在同乡之间挣口面子!
除了车子,还有女人!我回家听到的很多老年人说这些暴发户,有一句话说“车子一年一换,老婆一年一个!”这也许就是“饱暖思淫欲”!北京的通州,是桐城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我每次去那边探亲拜友的时候,那些工头,无一例外,必先是一顿酒饭,档次就高不就低,杯筹交错喝的一塌糊涂;然后无一例外,喝到灯火阑珊的时候,直接醉酒开车进入KTV(现在醉驾查的厉害,估计不敢了),然后点小姐;10多个小姐,一溜排开,不点不给面子。这其中必有混的最好的,喝好唱好以后,混的最好的就不顾在家守望的老婆和孩子了,直接带着自己中意的小姐去了酒店!这是在外的情况,而在老家的见闻就是,这些发了财的富裕的农民,一有点钱,就横看竖看自己媒妁之言的结发妻子不顺眼,而今在桐城农村离婚情况俯拾皆是,很多都是这些暴发户发财过后的杰作!
中国人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美好传统,但在这些工头眼里全是扯淡,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过这句话。
我很小的时候,见过很多所谓的工头们有善始,却没有善终,至今我没见到一个常青藤似的工头(有肯定是有的,只是我在老家没见过)。为什么有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慨叹,我想,这和一个地方的风气、人文气息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没有知识,只有财富,就只知道一味的攀比,缺少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精神,缺少一种持续的长久的文化,才是问题的根本,这对于有“文都”之称的桐城是不是个讽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