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1|回复: 0

黄公山碑刻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发表于 2019-6-17 1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公山碑刻
——安庆碑刻系列
第178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所连枞阳县黄公山碑刻。

    黄公山碑刻位于原安庆市枞阳县黄公山,这里产一种白茶,据说价格很高。黄公山碑刻现在仍然散落在山顶间的一处黄公祠遗址内,周末在枞阳网友橘子的带领下到访此处,卒子今天简单介绍这里。
    明朝初期,有一个状元黄观,这个黄观是安庆府对面的池州府人。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逝后,将大位传给建文皇帝朱允炆,黄观成为朱允炆的有一个大臣,黄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六首状元,所谓“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黄观在县、府、院、乡、会、殿六场考试中,场场均为头名。自科考以来一千多年中,做到“连中三元”的,倒有十多位,而连中六元的仅黄观一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传奇。
    黄观(1359-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直隶池州府贵池县清江金墩(今安徽省池州市清溪街道上清溪联盟村)人。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未科状元。黄观父亲年轻时家中贫苦,不得已入赘一户许姓人家,并随许姓,因此黄观出生后姓许,叫许观。黄观金榜上,名字还是许观。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许观上奏皇上,请求恢复黄家姓氏,获准后,“许观”就成了“黄观”。明朝,在安庆府桐邑枞阳镇高山建有黄公祠(或庙),乡人纪念志士黄观。
    黄观年幼时,元朝待制黄冔做过他的老师。京城元大都(今北京)被攻破后,黄冔投井自溺,以身殉国。宋濂称赞他:“烈烈黄公,元之小臣。乃能为国,杀身成仁。”黄冔的气节对黄观一生产生了极大影响。
    黄观论述“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的观点,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
    明朝洪武二十九年,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进入朝廷中枢。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惠帝朱允炆改革官制,黄观官职为右侍中,与方孝孺、齐泰同为御前等重臣参与重要国事奏议。
    在惠帝朱允炆当帝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从北平府(今北京)起兵发难,在朱棣下令颁布的“奸臣”名单中,黄观被列为第六。
    在朱棣起兵到南京时,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谪戍者达百余人;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黄公祠;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可是世间人却不知道,在的安庆府桐邑枞阳镇的高山,也建有三建的黄公祠,即本文介绍的黄公山碑刻。
    《明史列传》上说,朱棣为羞辱黄观,将其妻翁氏及两个女儿赏给(今象房村)饲养大象的人(象奴)。翁氏趁这伙人夺了她们的首饰去买酒肉之机,急携二女赴淮清桥投河而死。
    黄观死后,门中一百多人惨遭朱棣诛杀。据说,只有一个儿子被弟弟黄觏藏匿起来躲过一劫,从而免遭断后的厄运。
     岁月沧桑,原安庆府桐邑的黄公祠早已不存,但在历史长河中,黄公祠碑记却完整得保存了下来。据明朝《南京都察院志》记载,明宣德年间,黄观尚未获得朝廷平反时,便有人在南京黄观故居石坝街附近为黄观立祠,以土地庙为掩饰,暗中祭祀这位志士。
    清人顾炎武曾来参谒,留下《黄侍中祠》一诗:侍中祠下水奔浑,有客悲歌叩郭门。古木夜交贞女冢,光风春返大夫魂。先朝侍从多忠节,当代科名一状元。莫道河山今便改,国于天地镇长存。
     黄公祠碑记是原明朝黄公祠遗存,在黄公山原黄公祠(或庙)遗址上,有很多过去祠(或庙)的遗物,很多均为青石所刻,精美细腻。也有当地乡人使用麻人刻有自家姓氏的石料放在黄公祠(庙)内供使用。其中碑记有六块,其中明朝二块,最大一块明朝碑记由于时间久远,字迹已经无法辨析,清朝碑记四块,字体基本清晰。明朝碑记已经无法看清,故无法介绍。
     能够介绍的只是其中二块相对完整的碑刻。一块为“张父师台禁示”碑,此碑为一块告示碑,据说是清朝初安庆府桐邑张廷玉向当时雍正皇帝请奏获批的禁示碑,从那时起,原来叫高山的一座小山被改名为“黄公山”,也就是卒子介绍的黄公山。

     另一块为“大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文祠捐碑》石碑,这块碑原来就立在黄公祠中,此块捐碑是由当时枞阳镇二个保百姓捐建的碑记,其中峡埠上保和尚军渊保二个保(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二个村)百姓捐钱的碑刻。
    还有二块清朝碑记,均被人为破坏,虽然字体仍能辨析一些,却意义不大。作为纪念黄观的祠(或庙),均是当时百姓对志士的缅怀,传达同是一江之隔的安庆府与池州府唇齿相依的手足之情。
(本篇完)


楼主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