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上桐网发帖,是在2012年的5月份,那时还是受人之托,发的一则招聘启事,之后很少再上桐网。 父亲退休后受邀担任桐城网古诗词联版块版主,受父亲的影响,我开始关注桐城网,关注父亲所发的每一篇帖子和每一个网友的跟帖。父亲经常鼓励我上上桐网发发帖,我总是担心自己因为没有较高的学历、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不敢下笔而以“没时间”这样的理由回绝他。后来,桐网多次组织外出旅游活动,看着父亲每每带着满载而归的收获心情回家时,心里头那个羡慕啊! 于是,我问父亲:“爸爸,以后桐网再有这样的活动,我可不可以也报名参加一个啊?” 父亲笑着说:“当然可以啊!” 接下来父亲还是那句老话;“没事你也可以发发帖、回回帖啊。” 这次我开始动摇了:反正用的都是网名,大家互不相识,就算写得不好,又有何妨?权当锻炼自己好了。 就这样,父亲引领着我走进了桐网,我试着发了几幅图片和散文。谁料一篇QQ空间搬来的日志——《养花的乐趣》竟引来众网友的点击和好评,这无形中给我增加了几份信心,也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 细读“文都墨痕”版块中众网友的原创佳作,每副佳作里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父亲常对我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动脑即文章。”“文章不厌千回改。”我开始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与桐油们及时共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兴趣爱好是培养出来的,知识财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出来的,相信勤能补拙。 那时候,每每打开电脑,只是偷菜、淘宝;双休日里,也只是家务、麻将;自动上了桐网后,我就大不一样了,更多的时间是上桐网。签到、看帖、发帖、回帖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9月,桐城网举办“天长地久杯·致青春征文”活动,我积极参与其中,拙作《生涩的青春》虽然没有获奖,却也感觉收获满满。在几位老师(均结识于桐城网)的精心指导、打磨下,重新命名为《不能触碰的美好》,最终发表在省级报刊《新安晚报》上,父亲为此还即兴题了一首小诗: 欣贺女儿操琴的散文《不能触碰的美好》刊《新安晚报》 九夏三冬贵有恒, 勤学苦练长精神。 佳篇不厌千回改, 益友良师助你成! 遗憾的是,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1日离世,桐城网资深桐油大胡、一苇、一滴残墨、地保代表众网友前来吊唁。12月3日,桐城网公众号还发表了《“蘸取江河写浩天,网友哀送行香子(悼念操杰先生)》一文,寄托了无数网友无尽的哀思。在此,再次由衷的感谢在父亲生病期间,多次慰问及探望的文友们给了父亲抗击病魔的巨大精神支柱! 微信公众号兴起之后,我逛桐城网的次数逐渐减少了,桐城网公众号开通后,我第一时间关注并置顶,再后来,桐城网公众号开始从“文都墨痕”众多文章中择优推送到公众号上,我也试着投了几篇,拙作《贴春联的由来》、《十里春风蚕豆香》、《枇杷熟了,父亲会不会知道》、《父亲一生绝处逢生的故事》,得到一苇主编的赏识,先后被推送,有幸领取桐城老酒数瓶。正如表哥所说:这也是对我们文字爱好者的一种鼓励吧。
2014年2月初,桐城网举办十五周年庆典,妹妹高歌一曲《青藏高原》,赢得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犹在耳畔。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时光在悄悄流逝,一转眼,迎来了桐城网20周年庆典,惟愿:桐城网的明天就像用桐城老酒酿成的岁月一样,蘸满着真情,浸润着芬芳,醇香绵长,日久弥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