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11|回复: 0

[散文] 前往老牛湾(五)

[复制链接]

7169

主题

175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46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0-12-18 1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往老牛湾(五)


                                                                       ----晋陕八日游第一天


                                           二O二O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二)



                                                          (五)

  


      今天白天当我来到黄河山坡上的观景亭,看到乾坤湾全景时,真的为之震撼。                                                

老牛湾的世界,已经被现代社会改变了。这是一个古老世界的遗迹,我需要再在网上找一点资料,充实对老牛湾的历史认识。对现代一个想写旅行游记人,必须再到网络上走一趟,“老牛湾”风景世界,才会完整。

        网上有文章说,老牛湾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体现了北方游牧文明与南部农业文明的碰撞,老牛湾也展示了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沧海桑田的变化。
     翟禹在“老牛湾堡《重修关圣庙碑记》考释——明长城史地札记之五 ” 一文中说:

“明朝为防御北元—蒙古诸部南下,在北疆地区驻兵设防,至明中期建成九边重镇。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北边防御体系同时,自明初伊始便持续修建边墙、城堡。晋北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交融与冲突最为频繁之地,‘自昔华夷互争之区,而在我朝为京师陵寝右翼,尤称要害,迄今遂为雄镇焉……本镇临极边,虏疾驰辄突至城下’(《大同镇总图说》),可见其对于明王朝的重要性。山西镇、大同镇所属长城是当时明朝在北疆地区的边防要地,山西镇‘外边’长城自丫角墩起,至老牛湾,边长一百余里,外边长城大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与山西忻州市偏关县交界处,长城最西端地近黄河岸边有一座城堡叫做老牛湾堡(如图2)。明崇祯九年(1636年),‘兵使卢友竹建,俯瞰黄河,外接套地,边陲要区也。堡既立,移兵驻之。’老牛湾堡地处黄河与长城的交汇处,战略位置非常关键。明代中期山西镇逐渐形成,老牛湾堡归属山西镇管辖。”

又有文章说:

“据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老牛湾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属新石器的仰韶文化。三国时期曹操北定中原曾征战至此,安营扎寨,并构筑长城——藩篱,成为抵御外族的屏障。”“老牛湾境内长城共绵延约八公里。其结构为砖砌长城、石垒长城、夯土长城、石崖长城。老牛湾堡是明长城山西段的重要关隘。周长五百六十多米,外墙用石块砌成,有城门洞和瓮城。内有青石板铺就的街道长三百米,铺屋二十多间,庙两座还有戏楼,堡内原有守城器械16件,兵器147件,火炮8门,火筒20多件,弓箭若干。”

“老牛湾地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表水匮乏,多依靠旱井、水窑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耕种基本不灌溉,村民的农业收入十分微薄。老牛湾村的岩石都裸露在外面,采石方便,石材质地较好。村的房子、院墙、道路、烟囱、牲畜圈舍都是石头砌的,被称为‘石头的博物馆’”

百度词条“山西老牛湾旅游景区” 上说:

   “ 随着引黄入晋工程和万家寨水电站的兴建,老牛湾变成高峡平湖。

    老牛湾堡,位于山西偏关县万家寨镇。有黄河入晋第一村、天下长城第一墩,一唱雄鸡闻三县的美誉。黄河之水出河套至此拐弯流经深山峡谷奔腾南下,古长城至此逶迤东去。

   山西老牛湾位于忻州偏关县境内,北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西靠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郊区,是滔滔黄河流入山西省境内的第一个村落,由此被人们戏称为‘黄河入晋第一村’。

     老牛湾墩又名望河楼,护水楼。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墩高二十二米,上建有垛口和楼橹。墩体正面有供士兵上下的绳体和通道。用它瞭望来自黄河的敌情,点燃狼烟向东、南两边长城传递信息。被称为‘天下第一墩’。

    黄河经宁夏过陕西,在老牛湾这个山西最西北的位置,一头扎入山西。老牛湾往北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在古时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边关重镇。老牛湾周围百里的黄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过去的纤夫们,就在这悬崖峭壁之上留下一个个深深的凿坑,用来停靠过往的船只。

这里的窑洞却与陕北的大有不同,陕北的窑洞都为土窑洞,但是老牛湾的窑洞都是石头砌成,别有一翻韵味。

山西老牛湾居民很分散,其中吕姓占绝大多数。据老牛湾村民吕扣大叔讲,他们的祖先是明代洪武2年从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而来,当时有姓吕的兄弟二人在迁移途中见老牛湾依山傍水,就在此定居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牛湾村的吕姓居民也在不断增多。  吕扣大叔告诉我们,村子里边有很多姓吕的居民都搬到了外地,即便是这样,老牛湾村的吕姓居民依然是这个村子人数最多的。村子里除了吕姓,其他姓氏也很多,李姓氏除吕姓之外的第二大姓。

村子里村民有三个居住区域,中间的辛庄王为吕姓居民所居,顺路而下的另一个区域为郭姓和冯姓以及柴姓所居,至于位于辛庄王靠上的区域住的大多是李姓及郭姓。老牛湾紧邻黄河,在这里居住的人们世代都以打渔为生。在30——40年代,除了打渔,纤夫也是谋生的工作之一。

     杨家川小峡谷全长8公里。”

百度词条“老牛湾(地理名称)”上说:

“老牛湾渡在清代边备废弛之后逐渐兴起。老牛湾虽然险峻异常,河岸直立,河道弯曲,但水势平缓,是天然的良港码头,吃水再深吨位再大的船只也停靠无碍。同时,老牛湾常年有兵士驻扎,可确保人身财产安全。那些精明异常的商家审时度势,将这一座壁垒森严的兵营要塞三下五除二就改造成一座边地商城。

商城尽管小,但货物的吞吐量却惊人。老宋说,到他父亲手上,还记得老牛湾渡口码头船桅林立,每天要泊靠三四十只大船。货物卸下再走陆路,贩到偏头老关,再由偏头老关转送平鲁、五寨

沿喇嘛湾至老牛湾一线,湾多浪急,暗礁明礁布满河道。夏天雨季来临,水情不稳。一条龙壕既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条送命水道,船汉们无不闻之色变。往往是,吃水深大吨位船只入晋,须雇喇嘛湾的船家护航,喇嘛湾的船家将船送到老牛湾,再换上老牛湾的老艄掌棹下行,经过万家寨、关河口,一直护送到龙口。船到龙口,老牛湾的老艄公下船登岸,将货船再交给龙口一带有名的船夫掌棹。

龙口既是这一段长峡的结束处,也是一条长峡里最凶险的所在。因为河水急遽下切,河床骤然收束,河水顿时暴怒,像一条巨蟒一样来回滚动身体。水大浪急,涛声轰鸣,水雾腾腾。船到峡口,水下一条巨石将河床突然抬高,不怀好心地斜插河心。

建国之后,航运炸礁队经过几次爆破,搭了好几条人命,但那条巨石仍然伏在那里。这条巨石被船夫们称为“龙口门槛”。过门槛,活要命,一条河里只有一位叫白二楞的船家可以驶过。老牛湾的船家屏气息声看船安然划过,才松一口气,由陆路返回。”

赵巧艳和闫春在“伏羲传说与景观叙事的互构———黄河乾坤湾地名标识的人类学解读”一文中,介绍了二十多年前,现代中国人创建黄河上“乾坤湾”这个名词的过程。

不过,创建“乾坤湾”这个名词,最初是为永和县一段黄河蛇曲取名为“永和县的乾坤湾”。

    从高德地图来看,偏关县的老牛湾与永和县的乾坤湾,两者相差五六百公里。显然,永和的乾坤湾这个名字产生不过是二十多年的历史,而这老牛湾边上的“乾坤湾”——显然是抄袭了前者的创意,再悄悄地命名的。只是,这里黄河曲线,也是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称为“乾坤湾”,倒也是名符其实。

我从赵巧艳和闫春这篇长文中也摘录一段长文:

“所谓蛇曲,是指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黄河蛇曲则指发育于黄河大峡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截至目前,已经入选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名录的有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和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虽然由于行政区划的缘故,两个国家地质公园被分别命名为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和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除非特别需要,无论是官方文本还是民间称谓,更常见的名称是陕西延川乾坤湾和山西永和乾坤湾,而这也使得乾坤湾的地名标识有了广义与狭义之分。”

    “1.从‘河怀湾’到‘乾坤湾’。在村民的记忆里,‘乾坤湾’一直都被称为‘河怀湾’或‘河浍里湾’,是摄影爱好者首先发现了乾坤湾的魅力,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将乾坤湾的名号叫响了。这一点以陕西延川县张勋仓和山西永和县王悦的摄影最为典型。张勋仓如今被称为乾坤湾拍摄第一人。1996年,张勋仓在时任延川县城关镇镇长白世明的引介下,历尽千辛万苦①在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也就是现在的乾坤湾镇乾坤湾景区拍摄了一张照片并将其命名为黄河大转弯,但时任延川县文联主席的张永革看后,提出应该改成黄河乾坤大转弯。张勋仓采纳了这一建议,在作品集出版时,便以‘黄河乾坤大转弯’为之命名。出乎意料的是这张相片引起较大轰动,成为乾坤湾地名标识的历史转折点,也为后来的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任延川县委宣传部长的顾秀榆甚至这样形容这一影响:‘张勋仓的这张照片,为延川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旅游业的兴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张照片,就没有延川旅游业的今天。’

    不过,乾坤湾的地名标识取得成功并得以叫响,还取决于画家、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张士元。关于这一点,刘金亮在2006 年发表于《延安日报》的一篇题为‘叫响黄河乾坤湾的第一人’的文章中写道:

    1996 年12 月26 日,张士元在冯山云的引领下,历时七年之久,跑遍了全县十七个乡镇。1997 年8 月25 日,张士元提出应该给这个地方起一个与它历史地位相匹配的名字,那就是‘乾坤湾’。

    1998 年9 月,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博士后陈默、英国窑洞研究专家罗琳、法国学者白尚仁、画家梁建平等先后来到这里,张士元把命名为‘乾坤湾’的照片一一向他们介绍,学者们都称赞张士元是‘叫响黄河乾坤湾的第一人’。如今,大家一致认为靳之

林最先‘画’乾坤湾,张勋仓最先‘拍’乾坤湾,张永革最先‘提’乾坤湾,张士元最先‘叫响’乾坤湾,张向荣最佳‘拍摄’乾坤湾。在张向荣航拍的乾坤湾照片中,他把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整体,连同乾坤湾在内的五个黄河大转弯一并命名为‘龙行天下’,这被认为是对乾坤湾最好的符号表达。随着延川乾坤湾知名度的不断攀升,一河之隔的山西省永和县也不甘落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为流经该县的68 公里黄河寻求最合理的解释,提出永和县境内的68 公里黄河象征着腾飞的中华龙,永和县是中华龙之源。自北而南形成的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乾坤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咀湾好比一个草书的‘和’字,既与永和县县名中的‘和’字一脉相承,也与永

和县建设和谐社会理念不谋而合。2011 年2 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贵州晚报》副主编罗万雄航拍的永和乾坤湾取名‘中华龙’,通过与其他实物上的‘龙’形象比对后发现其弯曲走向如出一辙,为此,中国地理学会还专门在贵州举办‘中华龙文化地理

论坛‘,并提出应该在永和县建设‘中华龙之源’旅游风景名胜区。2013 年5 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悦航拍的永和乾坤湾以‘黄河龙’之名刊登在《求是》杂志封底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进一步催生了‘乾坤湾’与‘中华龙’的想象与诠释,如2018 年8 月永和县举办的‘2018 国际摄影名家采风暨全国摄影家黄河风光摄影大赛’就以‘中国龙·乾坤湾’为题。

    在乾坤湾的地名标识进程中,新闻媒体的作用亦功不可没,在一系列关于乾坤湾的描述文本中,‘伏羲文化’叙事在更大程度上彰显,赋予乾坤湾景区以‘龙’‘始祖’‘画卦’等符号意义。正是媒体联动的传播效应,乾坤湾人的集体记忆以及旅游者的文化联想才被激发出来。因此,在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中,乾坤湾重点突出壮观(黄河)、震撼(河湾)、神圣(伏羲/ 女娲)等特色,打造集科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伏羲文化、黄土风情与黄河文明旅游区,塑造壮观、震撼、神圣、神秘、绿色、文明、富饶的感知形

象。随着上述符号意义的持续写入,不仅建构和强化了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也完成了向目标群体的传播过程。如今,乾坤湾的核心地名与村民过去对其的称谓已经有了较大的出入,如伏义河村现在被称为伏羲村,在旅游解说中,解释为过去人们识字少,误将‘义’的繁体‘羲’读成‘義’。虽然,当地部分村民对这一说法还有不同观点,但并不影响官方和民间两套地名系统的并行不悖,正如调研中一些村民所说的:

     现在旅游公司都说是伏羲村,但我们叫习惯了,还是愿意叫伏义河村。不过跟游客交流时,我们也说是伏羲村,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从永和县的乾坤湾的命名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从明代到近现代中国,中国人对于黄河山川之美,早已经失去了唐朝诗人的敏感了——只是在现代旅游风气推动下,中国人才重新开始认识黄河山水风光之美……

     英国历史学家西蒙·玛莎所说:“毕竟,荒野既不会自我定位,也不会自我命名……荒野显然无法崇拜自己。它必须借助牧师、摄影师、油画家以及散文家对它的朝拜,才能成就盛名,成为民族苦难救赎和重生的象征。”


     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老牛湾过去这里还有纤夫拉船,现在由于不远的下游万家寨水电站的兴建,这里河道变成了平静的湖面。老牛湾村原居民,已经移到景区之外山坡上了,这个旧村庄本身已经消失了。

比尔‧盖茨说:“你直到停止读书,才真的开始变老。每本书都会教我一些新东西,或者帮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老牛湾过去历史,若不是网上看文献,你已经无法从现在外型中发现了。


附录:


山西老牛湾旅游景区 - 百度百科

http://www.baidu.com/link?url=Sg7TxYPMQRV_Ba7fM1sENIbEycZtdaV2Gv6MtwBPR_tllUUHkRVFYjZquK9rYEUkATYmiG0q-iRvgqvKhHdZdjDH6B_ncJU1sFSkSecs-uBdiYVZG5zZe091-Dwu9osBwbX5TP9bijFZIpZv2-wNxXjlTzef5KzMSONK2COXiTELXyaa9hWvv9PqcBF3O2oQ&wd=&eqid=efa1623c000022e4000000065fdc23a8

老牛湾(地理名称) - 百度百科







吴砺

2020.10.20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