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41|回复: 0

[散文] 前往陕西榆林镇北台红石峡

[复制链接]

7169

主题

175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467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1-5 1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往陕西榆林镇北台红石峡


                                                                              ----晋陕八日游第四天


                          二O二O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


                              (一)


   上午8:01出发,前往榆林市。行程安排看榆林市镇北台和红石峡。高德地图显示最快二小时五十四分钟。190公里。先沿湫水河向北四分之一行程,再左转向西北大致三十度到榆林市。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悠闲颂》中说:“明智地利用空暇时间是文明与教育的成果。一个人一辈子习惯于长时间劳作,一旦空下来,定会深感厌烦。但一个人如没有充分的闲暇,就和许多美好的事物无缘……人类的生存虽然需要一定数量的体力劳动,但它显然不是人生的目的之一。倘若如此,我们就该把每个筑路工人看作高于莎士比亚。”

旅游应当算是“明智地利用空暇时间”。邓小平时代起,中国普通老百姓才真正开启了旅游时代。

导游小朱开启了今天的山西知识普及。

小朱说,山西面食可以吃三个月每顿不重复。

延安市区很小。抗日片多到山西拍的。

    战国时期七国。赵国中前期,有两条腿裤子的是胡人,赵国学胡人服装,第一次有了骑兵。

    长平之战。赵括,白起,王剪,廉颇,李牧。

    李牧龟缩战术,最初要钱。第二次,五年不战。一战杀了十万匈奴。四大名将。长平之战最大的错误,是赵王用人不当。最精锐的部队在雁门关没事调回来。

    8:36,沿湫水河河边公路前行。一路都是房子。隔树,隔房,隔河,看到河对面的山岗。

    8:40,准备上高速。

8:50,阳光从右边过来,照亮两边的土白色的山包和沟壑。这是与南方绿色山区多么不同的世界啊。

9:11,右边五六十米高的土山岗被右边的太阳照射,不时的露出一道道垂直公路方向的沟壑。沟壑中阳光和阴影,明暗交错,特别的亲切和美。

有时候,紧巴巴的几排平房,高低交错地挤在一起。

恨不得把看到的这一切,全揽入怀中……这白土色的漫长白土山沟里的高速公路两边,有无数条横过来的沟壑,如蕨类植物叶片……

大自然在黄土高原是这样子造型出大地的魅力……

    这里的黄土,是发白的土,发白的黄土。山沟中和坡上不多的小树,有时点缀出有点彩色的秋意。

    真想成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出色的大地歌手。

    9:33,现在垂直的山沟越来越长,有一两百米长。之前的大概是二三十米长,四五十米深。现在山丘更矮了。

    沟里开始有条形的玉米地了。伸向马路众多的山丘,呈现成排不规则的长矛尖头状。如果用无人机拍摄,它们应当是杉树叶子的形状。

    看到一个大沟两侧,再分Y出小沟。

    这些黄土高原无艺术家问津的沟壑!若是用无人机航拍镜头,一定可以拍出无数组大地美丽的图案造型啊,那可是比北方民间剪纸线条丰富多少万倍啊……

    一个美国人在空中拍摄的《鸟瞰非洲》中,非洲国家那么平淡的大地都能拍照美仑美奂的空中俯瞰图案集……

    9:46,土坡上出现成片的无叶枣树。

    我突然想用炸煤矿的炸药,人工智能计算炸药量,炸平这黄土沟壑造出大面平地。

9:49,下高速。

过黄河大桥,这里黄河峡谷切入地面很深,似乎在万丈深渊之中。

   我不由想象:多少万年前这里的大地如饼干一样中间突发断裂,再分开,下方岩浆再涌上来填平大部分裂隙,没填满的部分就是这晋陕725公里黄河峡谷……


进入陕西。这里的山丘更低,接近丘林地,过黄河后,公路两侧的景色大变。

   土丘更低,沟变宽变浅了。馒头与圆饼的区别。

   见到沟中央深切入地面的宽沟,Y形,中央有层岩沟十分细窄。黄河对岸沟多是V字体。

    这一定是雨量充沛了。山丘趴的更低,深沟窄。这力学原理是什么?

    看到一排动物肋骨式的排沟,红色。

    过了佳县休息站,地面大多平了,土丘更少了。

    平地沟壑。

    小朱说对岸的临县最穷。太原开出租车的司机,都是临县的。

    成片的荒地,荒地大大的沟壑;荒地黄色的种植树,稀稀拉拉的。

    10:51,大大的荒地,有时候看到辽阔的开阔地。

    11:09,下榆林市高速入口。此前公路边的荒地荒漠,我在敦煌路上曾经见过,因此少了激动。

    11:21,进入榆林市。通常中国现代化市区是最没有看头的。不过,我发现榆林市围栏上披有深红色的爬山虎。

    午饭后,再出发。12:16。

    12:42,走村道。

    “看天下.VISTA ” 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说:

    “多人以为美国的霸权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金融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其实美国还有一个大家不经常提的,就是粮食霸权。

    2017年,美国的谷物类粮食产量高达14.4亿吨,全球排第二名,约为同期中国粮食产量的71.2%。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年产量超过l亿吨,如果这也算进去,那2017年美国的广义粮食总产量就高达5.5亿吨,约为同期中国的83%。但美国的农民人数是350万人,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高达3-4亿。

    所以美国农产品在美国国内的价格甚至比中国还要便宜,但美国人均收人大概是中国的6倍。换言之,天灾人祸就算对美国的政治,金融和声誉产生了重大影响,只要农产品价格还是如此低廉,美国的基础就不会动摇。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农产品向外出口。到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量还是超过工业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61%。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研发突破,使当时的农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农产品的产量远远大于人们的需求。1910年,每1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7人,1940年为11人,1960年为26人,1970年增加到 47人。换言之,当时美农业中1个人的劳动收获量可以养活将近50人。目前这个数字经达到155人。”

    或许你觉得我又离题了。不,我是看到这里的豆付干式农地生产水平,想到网络上的中国仇外的愤青们,成天洋洋自得高唱“厉害了,我的国”……


这现代的游记,到底该怎么写?每个景点,网上查看一下百度词条,当地大概的历史,文字都已经表达了。

至于精美的文字,却是极为罕见。达到优秀文学作品水平的文字表达,本质上,只有极少数有文学天赋的人才能完成。但这需要整个社会重视这种才能---写作群众基数庞大时, 极少数有潜在文学天赋的人才可能被筛选出来……

这同中国乒乓球天才明星们,源于过去中国打乒乓球群众基数庞大的道理一样……

                              (二)


到达修复过的镇北台。这里不是什么关口,更多的是一个人造的登高远眺的军事平台。四层楼高,四周都是平原。

这个下午,我的大脑真的不转了,大概就是因为早上提前在碛口转动了两个小时。观看镇北台时,我整个的传感系统几乎都不工作。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十分厌恶明朝这个朝代,对它完全无感。

转了一圈,我对土墙围出的“易马城”的阳光,黄土,印象最深。这里过去是蒙古老百姓与明朝老百姓交换物品的市场。

我在这里倒是拍出了一些大色块的照片。这里黄色土墙与平静的蓝色天空,在炽烈的阳光下,非常上镜头。

我喜欢这个土墙围出大块阳光灿烂的院子,尤其这院子还有一个坡度,这梯形的土墙在灿烂的阳光和蓝天背景中,看上去真的很温暖,没有普通的砖墙的压抑感。

我在网上查看了一下镇北台的介绍资料。明朝在这里修建了面向西北的上千里的长城,以阻挡蒙古人的入侵……

任何人只要细想一下:这里长城,除了阻止小股蒙古骑兵部队和蒙古老百姓自由出入外,它对大规模的骑兵在单点突破,真的毫无用处——这土墙选一小段,先拦住两端,中间突击挖一下土墙,这部队不就冲进去了……

这土长城,平时割裂了两边老百姓相互走动,这一点或者有点用处,或者是阻止牛马两边串动,减少平时的小磨擦——对作战,用途是太有限。

史书上说,明朝四万士兵用了三个月时间。筑起了一千里的土墙---每华里分配四十个士兵,每天筑十米土墙,这数据倒是没有造假。

林夕在“万里长城第一台—陕西榆林镇北台” 一文中说:

“镇北台长城景区位于陕西省最北端,陕甘宁蒙晋交界处,距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三公里,是由镇北台、长城、款贡城、易马城和塞上自然风光组成的人文、自然景观;是深受中外旅游者青睐的旅游目的地镇北台落座于红山最高处长城之上,闻名遐迩的万里长城在镇北台的牵引下由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其上的墩、台保存完好。

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 公元1607年) ,是榆林镇巡抚涂宗浚为保护红山马市贸易建立的一个观察哨所。登临台顶,极目远眺,方圆数十里尽收眼底。黄河绿洲,羊群草地,相互交织,呈现出一派大漠边关的奇异风情。自明代始而为抗击外来入侵者的九边重镇之一,成为‘北瞰河套,南避秦陇’的重要防线。

镇北台形如塔状,共分四层,总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占地5056平方米。是万里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和‘天下第一台’之称。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镇北台极目远眺,长城内外景色绝然不同。长城以北是万倾沙海,连绵起伏,一片黄色,就连横卧在沙中那长城的残垣断壁,也呈现着一片萧疏荒凉的景色;而长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却绿树成林,这里是‘三北’防护林的一部分,正在茁壮成长的绿色长城,已经用它的身躯为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立下了功勋。在镇北台西,长城内外正在建设一个面积达五千余亩的沙生植物园。

易马城:也叫红山市,俗称买卖成,位于镇北台西南800米处,是明嘉靖初年(1525年左右)与蒙古鞑靼议和后在长城线上设立的十一处市场所之一。开市日,汉商用茶、布、绸缎等与蒙古牧民的羊、牛、绒毛、皮张等进行交易。到明万历年间,红山市已十分兴盛;直至民国初年,易马城一直是蒙汉群众贸易往来的重要场所,为长城沿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款贡城: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位于榆林城北红山东坡上。为长方形城池,周长666米,占地33000平方米。北墙依托长城而建,开设两道城门。是当年款待、赏赐民族来使,接受纳贡和洽谈边贸事务的场所,俗称‘官市’。是明朝‘隆庆议和’的产物,民族融合过程的见证。”

中国人介绍一个景点文字,总是说好话,缺少批判性。只是作为历史知识介绍,倒是可以看一下。


                                 (三)


大巴车在一个平地停车场停车。这时候才知道这个红石峡只是切入地面的一条两侧为红沙岩的小河沟。看介绍,峡长不过350米,南北走向,东崖高不过11.5米,西崖高亦只有13米左右,宽不过五十米左右。

不过,这个红石峡景区,尽管规模很小,但颇为特别。

从东岸开始进入公园。拾级而下,第一印象就是灿烂温暖的阳光,斜照在红色沙岩的密集的人工开拓的佛系洞穴和岩崖刻字上。这里像是想象中的莫高窟,但是小巧精致和密集得多;它与洛阳的龙门石窟相比,这里黄土色的岩石色彩鲜艳夺目,石窟如儿童乐园式的密集和带着欢乐的气氛。

成排洞穴的洞口前,有二三米左右宽的黄色平台,紧贴着高低起伏的内部不足十平方米小洞穴,加上色彩鲜艳小石柱门廊,阳光从洞门照进洞穴地面上,散发着浓烈的人间烟火气和温暖,如同过节打扮的北方农民窑洞。

前方小河,半条河底清澈的平静溪水,半条细沙滩。西岸落在阳光的暗影之中,天空如装饰淡灰蓝色平板墙纸般的美丽,洞穴靠河边的柳条,还是绿色——你真是无法想象,这高原上,竟然还有这样一条天堂中温暖和浓烈的人间仙境般、金色的阳光灿烂、柳条婆娑、溪水清秀的小街道!

听导游说,这里洞穴所有的雕塑,都在“文革”中被推毁,除了有一个一人高洞穴的墙上的一个石头小卧佛外。

这些洞穴中新添的各种塑像,真的很粗糙,仿佛是劣质的塑料制品——我从文献得知,这里所有的洞穴和塑像,都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开发出来的,塑像亦是泥塑的。

我猜测,过去这些塑像水平,亦大致如此。这似乎并不重要,有这暖心的色彩红沙岩穴,就足够让人怀古思幽,遥想过去四百年中的文人武将,在这巴掌大的小地方,充分享受着这里片刻的岩洞暖色溪水的清秀,这块兼有北方和南方人间烟火气的特别之地……

走到小河东岸,崖墙上有一条一尺宽的导水槽,清清溪水仍在流淌。

从网上得知,这是明代修建的一条小水槽,用于灌溉东岸下方的几百亩土地和推动水碾石磨。网上说,这里水碾石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电磨兴起后,才停止使用。让人感叹这片土地这四十年变化之神速。

走在阳光暗影中,岸崖上方平地边缘的大树上的无叶枝干,印在蓝灰色天幕中,显得很平静,很美。而东岸的在下午阳光盛烈斜照黄色的崖洞和崖墙,印在淡灰蓝色的天空中,散发着特别夺目的温暖_真的是彩色明信片般的色彩艳丽和小巧。特别是你以身边黑色的一尺粗树干或小亭阁轮廓,作为照片一部分时,其镜头中的风景,真的美得让你心惊心颤心悸……

有一群八九个看上去不到二十岁的女孩,挤在小亭子里面,年青的脸蛋挤在一起,她们反复做出各种滑稽可笑的表情,在做自拍照……

她们的青春活泼,让我真的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觉——我们自己大学郊游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三十七年的时光就过去了……

   “我们也年轻过”, 这电影中常出现陈词滥调,竟荒唐地要轮到我们说了……

“方生方死”,吴冠中先生自传首页引用的二千多年前庄子的话,在我的耳边响起……

这河岸有一长条一米高的沙滩……有一个现代的悬索设计的小桥连到东岸。从桥上,看这一小段榆溪河,一半沙滩一半清水,沙滩是被金色的阳光照亮,溪水是落在黑色的阴影里,两条色彩带子构成了河底……

    这红石峡景区,真的是高原与草原连接处的梦幻般的世外桃源般一小片世界……

不难想象,当年从南方被迫到这边塞守边的人,这一小片世界,曾带给他们多少心灵慰藉;当他们走出这一小片世界,重新面对黄沙漫漫荒原,一定有从温暖新婚洞房走出,准备前往遥远大漠服兵役时的悲怆……

同行的同事提醒赶路的手机铃声,将我从片刻时空恍惚中惊醒……


吴砺


2020.10.23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