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12|回复: 0

[散文] 【纪录片】鳕鱼条工厂揭秘

[复制链接]

7162

主题

1749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456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7-18 15: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录片】鳕鱼条工厂揭秘

我想一鼓作气看完BBC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有时候,真的想开小差,换一个内容,但是,我的经验是,放一下再拾起来就很难,最易出现的局面,就是半途而废了。还得坚持。
22.5公里长渔线,二万个钩子。我有点困惑的是,人们钓鱼总是会脱钩,这渔线上的鱼为什么不跑掉?
鳕鱼肝做鱼肝油,鱼皮当动物饲料,鱼头鱼骨凉干做汤。鱼肉在零下30度冷冻四小时冻结实。
鳕鱼被冷成大理石砖块一样,真的是十分奇怪。
到工厂必须低于零下十四度,以保证机器切割。
每块7.484公斤鱼方,全球化标准,对所有的鱼——这是第一次知道,十五斤。
一个鱼方切成168块。
这片子看了十几分钟中断了。其间在周末看了凤凰卫视中文台中介绍香港甜点的专题节目,十分精彩。香港人在吃的方面,东西方文化杂交,看的让人十分受启发。
人类文明交汇点,才有真正的创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海市有近百年作为东西方文化杂交地;而香港则是中西文化杂交时间最长的地方,只是地方小了一点。
单一的文明土地最贫瘠,碱性化。一些人自吹自擂的所谓单一的民族文化,多是死了文化,腐败腐朽了文化。只有活水交汇处,才是人类文明最有活力向上的地方。
中国人对鳕鱼条没有记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儿时食品纪忆。
鳕鱼条是1955年英国才推出的产品。当时只有3%家庭有冰箱。
最初是面包屑炸鲱鱼排。但是,鳕鱼条获得大众认同,没有鱼刺和鱼皮。
生产线上的鳕鱼条人工排放,传送带上过蒸气,去表面冰,表面有粘性, 掉进面包屑带,上面再洒上。
主持人请一位专家用冷冻食品做的菜,在大街上做测试,效果很好,证明冰冻食材可以同新鲜的一样美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
面糊倒入冰,保持10度左右,以降低粘性,使鱼条上的面糊不会过量!这真的太棒的工艺!
一个杯子小孔,维斯科杯,盛满时测试漏完时间,8~15秒为最佳粘度,这真的是好的实用技巧。
两层传送带压着鳕鱼条穿过面糊,真的是太棒工艺。再滚入面包屑中。穿底裤,再穿外袍,两层面包屑。再用风吹走粘着不牢的面包屑。
菜籽油,200度,45秒。
鱼肉仍是冷冻状态,面包屑被炸酥了。颜色在几天之内变浅,但是味道不变。
十九世纪,英国海鲜一个市场一天12万吨海鲜,最多的是生蚝。一年卖5亿只,每个居民200只。这也是壮阳的食品。自己有外包装,特别方便食用——这人类的饮食历史竟然还这么有趣。
1902年,发生了生蚝被污染中毒事件。因为下水道在生耗养殖上上游,伤寒病毒寄生。生蚝厂大规模关闭。我想起来了上海上世纪八十年毛蚝引起的甲肝病毒瘟延事件。
直到最近二十多年,生蚝在英国才复活了一点,但每只达二英磅。
液氮变成蒸气将鳕鱼条变成零下十五度。速冻。保质期十二个月。在110米传送带上旋转上行。旋转12圈,十八分钟出来。这是生产线有趣的结构。出来以后继续变冷到零下十八度。
另一种技术,烟熏鳕鱼。

人的生命真的短暂,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这种感觉突然从我内心深处涌出出来……我想起大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准备送给一个女孩第一封情书情景,二十岁,那心情仍在眼前,可以现在马上就进入要退休了年龄段……
我们的众多的亲人和长辈已经不在人世间了,这人生的时光,仿佛都不真实……

165升水和25公斤的盐。加姜黄根粉末和红木为熏鱼着色。鳕鱼片放入静置五分钟。
捞出,放在架子上,晾干二小时。11根10米烟囱。
120公斤鱼被从下向上送到烟囱里排放。山毛榉、橡木、欧洲软木做的木屑堆,加上余火……
烟的温度不超过二十度。鱼在烟囱中挂十二到十六个小时。
冷冻鳕鱼再成为成品经历了六个半小时。
主持人拜访食品科学家。食品90%~95%是水,冰冻后,细菌没有办法进食。冰冻后,细菌仍活在食品中。
放在冰箱里解冻,细菌繁殖速度很慢,但放在室外细菌繁殖快。
不合适解冻后反复冻,那样细菌太多了。解冷后,煮熟后再冷最好。
冰箱冷藏,最好不超过六个月,否则质量会下降。
这些都是我第一次知道。我觉得我应当提出一个建议:在中国初中生毕业生要加一门课程——“现代日常生活的小常识”,并将BBC这部纪录片的一些常识放进去。
零下24度存贮鳕鱼条仓库。卡车一次15万条鳕鱼条,零下24度运输。
这一系列的片子,我还有十四部未看。真的想一天就看完,但是这不现实。

附:
【【纪录片】鳕鱼条工厂揭秘【双语特效字幕】【纪录片之家科技控】-哔哩哔哩】https://b23.tv/LpvXcb

吴砺
2021.7.18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