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7|回复: 0

[散文]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二)

[复制链接]

7161

主题

1748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442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1-10-18 10: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二)


赖特描述过这段破裂的婚姻,不过这是在母亲去世之后。尽管赖特很清楚实际情况如何,但他还是接受了母亲的说辞一自己属于被遗弃的那一方。不过那个年代,离婚女人的境遇并不好,客气点是受到排挤,最糟糕的情况是遭到羞辱,鉴于此,安娜的陈述成了唯一可接受的故事版本。如果赖特确实知道事实真相,为什么他不讲出来,而要等到他母亲去世将近十年之后才说呢?是因为不幸的童年记忆不堪回首吗?无论他的动机是什么,看起来他都不太乐意回顾年少时期的痛苦往事。当时的环境下,社会规范是必须要遵守的,名声很重要。另外,隐忍的忏悔、可能会中伤他人的揭露这种流行的风尚当时还不时兴。他在《一部自传》(AnAutobiography)中提到父母离婚一事时写道:“他从来没搞明白过这件事。“许多人以为他这么讲是在故意逃避现实,但事实并非如此。出生在离异家庭的孩子对忠诚于哪一方会很矛盾,也会有很强烈的悲痛感和自责感,他们一直“搞不明白这件事”。他支持母亲的说法,这是毫无疑问的,或许也是时机使然。安娜的说法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赖特也说和父亲很疏远,这一点更加强了上述陈述的可信度。

不过事实往往要复杂得多。在那样充满母亲的怨念和愤恨的家庭环境中,偏袒某一方是既困难又不明智的。由于受到母亲的保护和偏爱,赖特无法和父亲建立持久且紧密的关系,而父亲为了躲避母亲的辱骂,一直想从这个家庭中抽出身来。劳埃德-琼斯一家也一心想要把安娜从这段失败的婚姻中解救出来,因此赖特若选择只身与他们作对是很难想象的,毫无疑问他会站在母亲这边。威廉离开了,只带走了他的衣服和小提琴,这对父子之后再也没有联系过。

离婚之后,威廉似乎也几经辗转,先后在内布拉斯加州、密苏里州和艾奥瓦州落过脚,最终定居在他和前妻生的一个儿子家中,位于匹兹堡附近,并于1904 年在这里走到了人生尽头。在暮年时期,他的足迹遍布二十个城镇、七个州。在前妻三个孩子的印象中,他曾是一个平易近人、精神矍铄的父亲,如今却变得消沉又萎靡,生活状态每况愈下。一些人将安娜视为这段失败婚姻中不幸的受害者,认为威廉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梦想家,一心追求个人理想。但事实可能是,他富有魅力,却不切实际,所有的美德和能力都集中在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和文学上,靠这种无利可图的专长艰难地谋求飘忽不定的生活——-后来他的儿子在生存技能的培养上也并无提高。威廉最终和前妻合葬于威斯康星,赖特并未出席他的葬礼,但是据说后来赖特会独自一人去扫墓。从赖特对父亲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父亲所怀有的复杂情感,两人相距甚远,唯一的联系就是两人都醉心于音乐。

但赖特活脱脱是威廉的儿子,他和父亲一样,有着英俊的长相和娇小的身材——赖特总是声称自己有一米七四,但这很可能比他的实际身高要高《他的真实身高大概刚刚一米七,有时还会穿内增高的鞋》。他遗传了父亲的魅力、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他讲起演奏管风琴的往事会滔滔不绝,一直到没有力气为止——正如他的父亲演奏音乐时,、就完全不顾已经疲惫的儿子一样一对儿子的疏忽也是激起安娜不满情绪的源头之一。不管赖特年少时缺少什么,实际上好像什么都缺,但钢琴总是少不了的。后来,不管身居何处—-无论是在东京建造帝国饭店,还是在亚利桑那的沙漠营地过冬,抑或住在纽约的广场酒店套房建造古根海姆博物馆时,赖特总有钢琴相伴。

他既是艺术家、摄影师,又可以承担对家居、绘图、图书以及建筑的设计,对以上领域都具有极为敏锐的神经。同时,赖特一直欣赏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热情,喜欢收藏美好的事物,大家都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的父亲。威廉当时除了书什么都买不起,遭到重创后,他总是逃避到书籍的世界里寻求慰藉。赖特也是什么都买不起——他的财力都已被他的自我放纵消耗殆尽——可他还是会肆意挥霍,直至债台高筑。他像个傲慢的贵族,对此毫不在意。拿到酬劳,他会去买艺术品,而不是还债。终其一生,赖特所表现出来的财务边缘政策与父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他将自己的挥霍行为披上了艺术的外壳。

赖特和母亲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依赖,她可以接受赖特所有的不法行为,忍受他的疏忽大意,始终陪伴他直到她离开人世。赖特曾多次说母亲总是很懂他,有一次赖特突发奇想要邀请自己的同学到家里聚会,他还没说出口,安娜就马上准备了糖果、爆米花和饼干。对于赖特后来更出格的行为,安娜也会默许并完全接受。她购置了首次修建塔里辛①的土地,在赖特遗弃了前妻之后,将其作为赖特情妇的家;她的大度让赖特重新回到家中,而后赖特的房屋中也必将有母亲安娜的一席之地。安娜可以忍受赖特一个接一个的情妇和妻子,甚至不介意与她们同住。八十多岁的时候,她还远赴日本去照顾病榻上的赖特,即使当时已经有一个女人陪在赖特身边。可以说,就算全世界都背弃了他,赖特依然可以在母亲那里找到依靠。她一直陪在赖特身边,费尽心机、锲而不舍、一心一意、毫无怨言,这种不朽的复杂情感就是所谓的母爱吧。通过这种全心全意的占有和支持,她赢得了赖特对她的忠诚。P014

但是在他一次次找回牛群(有时候太累了,就拖着尾巴最长的那头牛的尾巴走)的过程中,在穿越草丛的过程中,在森林里度过短暂快乐时光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知道俗称仙女鞋的兜兰花长在哪里,为什么长在那儿…,跟着他,你能找到树荫下长着的天南星、向阳山坡上的野草莓,还有山泉汇成的溪水里长出来的水田芥。他知道在草地上哪里可以找到火红色的野百合……野樱桃的花开败了,结出一串 串黑亮的果实,只等你张开嘴来浸润你的喉咙……雪白的桦树在阳光下闪亮。野葡萄爬满树枝和篱笆。漆树下的落叶问斑驳地露出绛红色的野果。淅淅沥沥的雨滴滑过树叶,敲打着树下低垂的香草。田野里盛开的乳草花,随风送来雪花似的花絮。田野被酢浆草染成一片通红……”这个调皮的男孩也会“抓青蛙、捅癞蛤蟆、扑蚂蚱、听夜晚沼泽地里高声欢唱的蛙鸣,蜻蜒和乌龟也同样让他着迷”。

夏日世界的声音、亮度、色彩、美感和种种奇观给小赖特带来很多快乐,其价值甚至超过母亲给他读过的惠蒂尔①和洛威尔⑦的诗。但他是赖特,总是会将这些都转变为未来建筑中有趣的素材,“他当时无意研究的东西后来发展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他随意地将自然融入建筑中,但又对这种做法很确定,以此将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结合在一起。“有那么一天,这个少年将会领悟,赋予每一棵树个性的力量正是一切建筑风格的秘密。”P022

赖特的价值观念——保守、说教、老派、决断、强调个人主义——都直接来源于劳埃德,琼斯家族,而这也是生活在那片区域的威尔士移民共有的价值观念。他们宗族观念极强,虔诚信教,有着相对“异族人”而言独一无二的自豪感。与大多数移民不同,威尔士移民没有四处分散——农民都去了威斯康星州,而矿工则在宾夕法尼亚州——他们并不急于学习英语和当地习俗,也没有尽快融入美国主流的意愿。尽管被规模大得多的德国移民和斯堪的纳维亚移民群体所包围,这个威尔士群体却一直留存了下来,规模虽小却亲密无间。许多威尔士移民都是英国国教一位论派的反对者,因为非正统的信仰,他们曾被视作异教徒,惨遭迫害。来到美国后,威尔士移民没有加入地方教会。他们修建了自己的小教堂,农户家庭围绕教堂聚在一起,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共同体。通过这种方式,布道辞和圣歌得以在威尔士语中保存下来,并一直流传到了20世纪。强调正直、独立和人身自由的威尔士移民主张废奴和禁酒。他们也带来了反英的偏见,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赖特出于条件反射而非理性因素,全盘吸收并保持着这种偏见。P027

赖特的出身、背景和性格,都使他与青年时代激进的文化氛围十分契合。他的早年岁月适逢一场艺术界的革命,一个崇尚创造力的时代,以及致力于推翻既有秩序并抵制传统模式的狂热艺术变革。19世纪末,浪漫主义与18世纪理性主义的对抗达到了高潮,而赖特余生所秉持的理念正是彻底的浪漫主义思想d启蒙运动时期所寻求的那种对理性的确信,在19世纪的思想家看来有缺陷,因为那种确信丝毫没有考虑到带有灵感的或是意料之外的发现。寻求真正的启蒙——艺术与人生的真谛——应通过本能、主观的个人经验,而非理性的准则。向大自然及其背后的力量敞开胸怀,真理和美将会通过一种全新的精神强度显现出来。

劳埃德·琼斯家族对思想教化的虔诚信仰丝毫不逊于对其宗教观念的信仰,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了从东海岸向新边疆席卷而来的思想动荡。因此,除了《圣经》,他们也读洛威尔和朗费罗①的诗作。在韦茅斯的那些年,也就是靠近康科德田和美国的思想主流所在地时,安娜常给孩子们读诗。尽管手头拮据,她还是设法买到了威廉。埃勒里·钱宁田、西奥多·帕克①以及梭罗@的书,寄回威斯康星。

然而,真正赋予赖特灵感的,是那个时代最受推崇的文学巨匠——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③的著作。在其1836年发表的散文小品《论自然》中,爱默生被压抑的浪漫主义精神彻底爆发。这篇文章从福音派的角度对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发表数十年后依然余音绕梁,传诵不绝,是美国文学最负盛名的文章之一。爱默生在文中描述了一种强烈的情感顿悟,一种通过自然与宇宙合二为一的理想化体验:“站在空旷大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宜人的空气中,飘飘若仙,升向无垠的天空,一切卑劣的私心杂念消失无踪。我变成一个透明的眼球,我化为乌有,又遍览一切;宇宙精神的湍流环绕激荡着我。我成为上帝的一部分,我是他的微粒。”在爱默生看来,只有在与大自然独处时才能够感受到这种幻象。正因为如此,梭罗才受其影响,回归到荒野之中。一个半多世纪后的今天,在这个肚脐外露的时代,随着所有的意识都转而回到内心,这些想法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

位于这场思想运动中心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者,他们通过自然、精神和上帝三位一体的神秘方式宣传一种类似于宗教性质的自然崇拜,认为大自然至高无上,极其神圣。他们进行了大胆的社会实验,诸如在马萨诸塞州和印第安纳州新哈莫尼镇建立布鲁克农场,并在此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当时这在精神上是受鼓励的。其中,约翰。罗斯金①和威廉·莫里斯②是美学先锋派的主宰者,他们更注重天然,反对人造的矫饰;罗斯金反对学院派,莫里斯反对机械化。从英格兰的华兹华斯到美国的惠特曼,他们都在用激昂绚丽的文学风格来赞美自然,并为之注入了一种高屋建瓴、包罗万象、启发民智、开风气之先河的道德情怀。

1876年,‘安娜从费城的百年纪念博览会回到韦茅斯的家中.(她似乎重新掌控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发现了福禄贝尔①的“恩物”。这些“恩物”包括木质立方体、圆柱体,以及颜色鲜艳的彩纸,是由当时家喻户 晓的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在其最新的幼儿园教育法中提出并使用;再者或许是安娜发现了这些“恩物”蕴藏着培养出一位建筑师的可能性。劳埃德。琼斯家族的女人们都是天生的教师,安娜受到这种激发也就不足为奇了。赖特的自传中有一段被多次引用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这些彩色的纸条,像打过蜡般‘表面粗糙’,颜色柔和鲜亮…,.结构图由豌豆大的木球和小直木棍组成c,。…枫木制成的光滑匀称的木块产生的触感,让人不愿将其从指间放下……还有那令人兴奋的鲜红色纸板——它是如此的鲜红!……如果你愿意,这些东西都可以用天然材料制成。”

赖特曾多次将自己建筑形式的形成归功于这些益智玩具。在解读赖特早年的生活和作品时,格兰特·曼森给出了一系列合理而又重要的理由,来解释赖特作品中三角和风车方案的魅力——其实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他幼年时期的教化。但最近的修正主义研究却对这种提前顿悟的奇迹表示怀疑。因为早在19世纪50 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使用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了。而安娜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没准儿早就把这些方法摸得一清二楚b但赖特对这种启示的描述却是不容反驳的。后来,珍妮。S.鲁宾经过调查后推断,安娜不仅早就熟悉了上述材料和方法,还是应用这些材料和方法的专家。鲁宾解释了安娜是如何超越这些叫作“恩物”的初级玩具,进而达到福禄贝尔训练方法的下一个层次的:她给了赖特一套名为“作业”的玩具,使赖特得以通过它们的几何形状进行更复杂的手工尝试。与日后的学前教育活动同名的“幼儿园”,是福禄贝尔创办的机构,其本意是为了将年龄更大的学生囊括进来;弗兰克那时应该已经九岁,能够很好地领会和学习那些玩具中包含的教义。P034

赖特要用余生来阐明他浪漫的、爱默生式的理念,却又以他说教味越来越浓的、伪惠特曼①风格的散文来喋喋不休。他这么做只会让爱默生双目呆滞、欲哭无泪。但是,茬他那本揭露内情、激起争论、歪曲得令人恼火的《一部自传》中,也有许多清晰、美丽的描写。在书中,赖特用极为生动活泼且富有独特诗意的文字,描述了他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他用持久的热情爱着他出生的地方。他要把他的家和工作室建在家族其他住宅的对岸、威斯康星河边一块绵延起伏的土地上。他用一个威尔士诗人、神秘主义者的名字“塔里辛”为其命名,翻译成英文意为“闪亮的山巅”,因为房子位于一座小山旁边。赖特在那里经历了无数劫难——情人和情人的孩子被谋杀、令人绝望的财务危机,以及三次毁灭性的大火,每一次火灾后他都进行了重建。无论他去了哪里,也无论他绕着世界转了多少圈,这里始终是他的根。他始终是要回家的。P044

在赖特本人看来,上个世纪之交,芝加哥附近自东向西延展的平原城镇,很容易就被他理智而浪漫地转化为自己设计灵感的来源。一旦形成了这种风格,无论是郊区的大街上还是林木茂盛的丛林里,只要有建筑的地方,就会有这种风格。赖特在威斯康星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平缓山丘,也有狭长而开阔的视野,他对此地饱含深情,这种挚爱自然而然地让他觉得,住宅应该成为大地的一个部分。大部分建筑师都会依据自己的感觉,或内心流露出的信仰,抑或是某种信念,为自己的创造寻找某种依据,很多时候这种依据难以为常人所理解。传统的房鹂犬多形制严谨,多垂直或环形设计。而赖特设计的“草原风”建筑,则更多使用长而低的线条,环环相扣的形制,开阔的空间规划。这种设计使用成组的窗户、平台屋顶,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贯通了彼此,也促成室内外风景融为一体。相比较而言,赖特的设计照他的话说,可谓“跳出了窠臼”。有时即使房子不能摆脱郊区空地的限制,也能使整座建筑,甚至使整个地方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种设计住宅的方式源自何处?无论多么细致地搜检过去的文献,都不能找到类似设计方式相关的记载。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先例,没有见诸报端的相似设计,也没有显露出他在形成自己风格过程中试图打破的既有偶像。终其一生,赖特坚持和试图维护的神话是:他的作品是纯粹的发明,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创造,一种毫无师承的个人独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实的确如此,他的确像自己宣称的那样是个“原创者”和“异见者”,是一种新事物的发明者。但事实更令人受益:如果深人挖掘,便会发现这些看似自然而生的创造源自许多兴趣爱好和影响,它们相互融合,形成了这种既具有革命性,又美丽、独特的个人风格。

赖特有收藏癖好——他独具慧眼,永不满足地搜索着各种来源,收集着各种吸引他的东西。他是个有教养的人,来自一个重视知识的家族,这种家族的传承鼓励他以开放的心态接收各种思想,不知疲倦地追逐着所有吸引他的事物。他观察敏锐,阅读广博,品位驳杂,深深地被19世纪那些最先进的时尚与思想所吸引。与所有建筑师一样,他熟知其他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那些建筑师开创了新领地,设计出令他钦佩不已的建筑,他对此耳熟能详,如数家珍。他深入地研究其他人,也清楚地知道,他公开嘲讽的那些颇有建树的建筑师作品中有哪些方面值得注意和借鉴。尽管他对西尔斯比夸张的安妮女王式住宅嗤之以鼻,对麦金、米德和怀特所设计的学院派纪念碑不屑一顾,但是对两家公司在设计乡村住宅时采用的更简洁、更随意、自然丛林为主的“辛格”式建筑,他则明确表示认可。

他记下看到的一切,吸收喜欢的一切,却什么都不模仿,而是将其融入自己的思维中,创出自己的风格。安东尼,阿洛夫辛,赖特作品编年史的作者,以其独到的观察力,对此做了清晰的界定:赖特的天赋在于他吸收、抽象以及超越而非模仿他人的能力。他的杰出不仅缘于他独特的视野,更缘于他与同时代的创造潮流互通气息,并将这些知识的源泉转化成个人的表达方式,进而改变了建筑艺术的进程。P096

他的众多客户都是成功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上层商人,社会或公众人物中的领袖,或是思想开明、热衷文化且有钱购置豪宅的政治“进步分子”。赖特的作品,代表着建筑设计中进步、“启蒙”的观点,他的客户对此深感兴趣;这些特点也博得了客户妻子们的好感,她们也普遍对美和知识有所涉猎。就像众多艺术赞助人一样,他们成为了新事物的支持者。在赖特经常讥讽为偏狭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大环境里,他们的住宅昭示着见多识广的赞助人大无畏的态度。他们也成为赖特的朋友和保护者。后来,当赖特由功成名就落得丑闻缠身,而后又变成前所未有的悲剧人物时,他们都为他提供了支持,从而成就了真正的赖特。P099

\这种艺术的怀旧情愫、沉闷的土色调在后人的眼中或许会显得过于守旧,但其开放的布局、视角的转换、简洁的风格对于19世纪后期的人们而言完全是一种大胆革新,因为他们当时早已习惯于繁复装饰的房间、多种色彩的混合与令人窒息的门帷。赖特摒弃了将一切混杂的做法。尽管他的现代风格在当时看起来显得有点空荡荡的,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19世纪传统上的图画式风格。他的风格力求在浪漫自然主义和抽象几何形状之间实现平衡。在他的设计方式中,自然界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源于自然的装饰性细节被他转化成越来越简约的几何形状。他对19世纪的新艺术风潮没有任何崇敬之情,标尺、三角尺和罗盘是他的工具,这些工具所产出的极其复杂而有趣的圆形、方形、三角形和六边形组成了他最爱的设计词汇。一个世纪过去了,极简主义时代终于到来,电脑辅助几何绘图也已出现,使得赖特作品激进的锋芒不再,但如果以他所处的时代来看,这些设计对当时传统的冲击简直令人震惊。P107




吴砺

2021.10.17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