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2|回复: 0

[散文] 洛阳龙潭大峡谷游记(下)

[复制链接]

6945

主题

1700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4045
鲜花(22) 鸡蛋(0)
发表于 2024-5-10 14: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阳龙潭大峡谷游记(下)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步道蜿蜒穿过宁静的溪流旁,来到“佛光罗汉崖”地标位置。在这里,崖壁中隐藏着一幅引人入胜的大自然艺术作品,仿佛是人类创造的杰作。
有旅游标示牌介绍此处的风景:

“佛光罗汉崖
Buddha light luohan cliff
此处 壁由质地致密的中厚层石英砂岩和质地疏松的薄层状泥质沙岩组成。中层厚的石英砂岩节理发育形成根根石柱,经球状风化成罗汉造型,顺岩层成排出现,似“五百罗汉”,右侧岩石状若“佛祖”,左侧岩缝处形似观音,光线折射作用下,众罗汉金光闪现,佛祖观音盘
坐,如规模宏大的道场,得名佛光罗汉崖。”
观看岩面,上面的确是很像人类在石窟崖壁上凿出的成排罗汉像。我在进入这一段狭窄的峡谷通道入口处的崖面上就注意到类似的岩石形状,当时在我未看到这个标示牌前就闪过与罗汉像类似的联想。
在这个峡谷中,这里的造型惊人地像是人类在崖壁上雕刻出的成排罗汉像。“五百罗汉”有两种解释:一是参加第一次或第四次佛教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佛陀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在这里,显然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不经意间和人类创造的艺术品正巧重叠了。佛教为帮助我们人类摆脱生命短暂而寻找解脱的思维方式,但人类的生命尽管有了佛教的教义,依然是同样的短暂。
一个有趣的时间巧合是,现代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花了两百多万年进化,而这里的峡谷则是水用了两百六十万年雕刻出来的。时间、自然与艺术之间的精妙互动在此显而易见,这里的古老岩石默默见证了自然与人类创造的智慧。
峡谷如同一座古老的教堂,讲述着创世的统一,大自然形成的造型仿佛人类的艺术品,而人类的艺术又试图效仿大自然的宏伟。

我正准备离开“佛光罗汉崖”时,突然听到一声很响的落水声音,有年青的游客惊叫起来。我以为崖壁上有石头崩掉下来。回头看,才发现一条银灰色的一米多长的蛇在浅浅的清水中游动。原来是这条蛇落水弄出这么大的声响。这条长蛇快速爬上石头栈道上,我和几个青年人前去围观。看来,这条蛇真的是有佛祖保佑,从几层楼的崖壁上跳下来,弄出那么大声音,却仍行动自如,性命无忧。
这真的今天喜剧性的小插曲,龙潭峡谷没有见到“龙”,却见到了“蛇”。不过,蛇身构成龙的主要部分,象征着灵活和强大。今天应该是见到了“小龙”现身吧。
不过蛇在这么陡的悬崖上爬行捕食,生活也真是不容易,若是不是掉进下面有水池,落在岩石表面,恐怕佛祖都帮不上忙保住它的性命了。
我想把这个经历写成一个短剧故事:

标题:蛇的信仰之跃

场景1:宁静的峡谷

这是龙潭大峡谷里宁静的一天,这里以高耸的悬崖和美丽的瀑布而闻名。“佛光罗汉崖”是一个特别具有灵性的地方,甚至连石头都散发出平和与宁静。游客们,老少皆有,沿着缓缓的小溪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场景2:惊人的落水

突然间,一声巨响在峡谷中回荡,吓到了几个年轻的游客。他们目睹了什么?是不是岩石从悬崖上掉下来了?不,事情要比这更加出乎意料:一条银灰色的蛇掉进了水里,在它经过的地方掀起了小小的浪潮。

场景3:蛇的挣扎

这条蛇迷茫但毫发无损,它快速地穿过清澈的水,朝着附近的岩石游去以求安全。年轻的游客们惊讶地看着这条蛇巧妙地爬上了石头,准备继续它的冒险。似乎即使在如此戏剧性的跌落之后,这坚韧的生物仍受到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的保护——或许是来自附近佛光罗汉崖的佛祖的祝福。

场景4:好奇的人群

当这条蛇暂时休息时,人群开始聚集起来。这勇敢的蛇,像一条微型的龙,吸引了好几位观众的注意。尽管经历了出人意料的跳水,这条蛇似乎毫不在意,它大胆的冒险很快变成了当天幽默的谈资。毕竟,谁能想到在龙潭大峡谷会看到“龙”呢?

场景5:反思的离场

当蛇蜿蜒爬走时,游客们回想起了这次遭遇。很明显,峡谷里的生活并不容易——即使对蛇来说也是如此。攀爬陡峭的悬崖和寻找食物需要勇气和敏捷。蛇那戏剧性的跳跃和随后的幸存,提醒着人们大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韧性。

---

在这个峡谷的小故事中,蛇出乎意料的溅落为今天的游客们提供了一次既紧张又有趣的经历。这个遭遇展示了峡谷中的生机勃勃,这将成为所有目击者难忘的时刻。
我把这条蛇的照片放在网上查询,得到的结果是:
“根据照片中蛇的外貌特征,它可能是黑眉锦蛇(学名:**Elaphe taeniura**),也称作黑眉滑鼠蛇。黑眉锦蛇是一种常见于中国的无毒蛇,体型较长,通常呈现灰色或浅褐色,身体上有黑色或深色的条纹。这种蛇常出现在森林、草地、甚至人类居住区附近,性格相对温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仅凭照片难以准确判断蛇的品种,因为有很多蛇类的外貌相似度较高。专业的分类通常需要根据蛇的体型、鳞片特征以及地理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判断。”
我不得不感叹,人类真的很伟大,网络上软件一下子就把这条蛇的名字和特点告诉了我这个对蛇一无所知的人。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来到一个“巷谷”标志牌地标位置。
指示牌上写道:
“巷谷
Lane Valley
巷谷是指谷底平直,两侧峭壁直立,谷宽仅数米~十余米的嶂谷,龙潭峡谷佛光罗汉崖处就是一段巷谷,长百余米,宽十余米,谷内行走,犹如穿街过巷,故名。”
若说这里是“巷谷” ,绝对是现代人类大都市高楼耸立区的“巷谷”,而不是过去一两层楼高的小巷。不过,其陡峭高耸的崖壁露出的厚厚黑色层岩和薄薄白层夹层岩,倒是像极了福州市明清时期“三坊七巷”巷道的砖墙。只是这崖壁上端青青小树和壁上零星绿叶如挂着的绿玉片小树,表明这里更像古老的南美印第安人遗存的古老城堡建筑。
高耸的岩墙在两侧戏剧性地升起,创造出一个狭窄的通道,既古老又未受污染。这是一个宁静的通道,一个游客正沿着整齐铺设的小径沉思地走着,小径蜿蜒穿过岩石峡谷。小径映衬着周围峭壁的美丽,石头的层次就像一本古老书籍的页码,讲述着久远的故事。峭壁顶上的柔和绿色与崎岖不平的岩石形成对比,正营造出大自然壮丽的视觉交响乐。
峭壁汇聚,呈现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岩墙让人联想到古老文明的城墙,雄伟地升起,其纹理既复杂又宏伟。上方的青翠植物仿佛瀑布般从石头边缘倾泻而下,仿佛上方隐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光与影的交错突出岩石的垂直条纹和自然轮廓,为场景增添了庄严和敬意。
人们在巨大的峭壁前显得如同微点,突显出大自然建筑的宏伟。木栈道巧妙地平衡在水面上,引导观者的目光深入峡谷深处。崎岖的墙壁、纹理和层次感构成了戏剧性的背景,显得永恒而壮丽。
最后我们的目光回归到小径的更亲密视角,聚焦于石头的精致细节和附着在岩壁上的茂密绿色。流动的清水与粗糙的峭壁形成了和谐的平衡,展示了大自然的二重性。高耸、陡峭的峭壁,带着鲜明的层次感和茂盛的植被,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教堂。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来到一个“宇宙石”标志牌地标位置。
我们都走过不少类似山间这样狭窄巷道式的山沟。然而,在中国古老的风景中,位于洛阳龙潭大峡谷的山间,隐藏着一个自然奇观,展现了时间和元素对大地的精心雕刻。峡谷高耸的悬崖和曲折的溪流展示了一幅沉积岩的壮丽景象,令人惊叹和沉思。
这里呈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色,峡谷陡峭的峭壁,像一本巨大的古书的风化页,讲述着远古地质时期的故事。岩石水平排列,像自然之手精心铺设的砖墙。这种地质现象,被称为层理,是数百万年的沉积、压缩和抬升的结果。峡谷以其雄伟的悬崖和层叠的溪流展现了自然建筑的宏伟。这里始终给我们展示是砖墙式的水平有序的类似人类城墙遗址式的崖面,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如此。
峭壁与人造墙的相似性,刚刚引发了我的一个关于造砖起源的有趣的假说。历史上,各个文明常常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沉积岩形成的水平分层与砖墙相似,我认为这很可能影响了早期人类的造砖实践。岩石的水平分层,类似于整齐排列的砖墙,可能启发了古代建筑者使用黏土和泥土创造类似的结构。
事实上,人造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使用日晒泥砖非常普遍。古埃及人广泛使用泥砖,而在中东,发现了约公元前7000年的泥砖。烧制砖出现在约3500年前,并在罗马时期被广泛使用。我推测:中国等古代文明中发现的层状沉积岩结构,可能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制造砖块和建造墙壁的灵感,模仿了他们观察到的自然层理。
我推测:沉积地貌,如龙潭大峡谷中的景观,影响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层状峭壁与砖墙外观相似,可能吸引了早期人类的模仿天性,导致了造砖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个假说,可以恰当地称为“吴砺假说”,表明自然界,特别是沉积岩结构,对早期人类建筑的灵感起了关键作用。
我觉得自己这次龙潭大峡谷一个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提出了“人类的砖和砖墙的发明,源于类似龙潭大峡谷层岩叠石断壁地貌的启示而发明”的假说,也许有一天,这个假说真的会被人类学学界称为“吴砺假说”。
沉积岩地貌应该是各大文明古国都有。我提出人类模仿的天赋使早期人类模仿页岩和页岩峡谷墙面造泥砖并建造房屋建筑,这符合人的发明直觉。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中部。峡谷中的绿色植被再次强烈的吸引了我的视线。这次它们出现在狭窄的曲线崖壁胡同侧面剪影中。暗色崖体边框那边翠绿欲滴地剪影在整个画面中,如赌石时候切开巨大原石中露出不规则翡翠断面,美得让人心碎。
这里,在峡谷狭窄、蜿蜒的巷道中,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与深邃而雄伟的悬崖形成了鲜明对比,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美景。那翡翠般的绿色如同珍贵的宝石镶嵌在粗犷的景观中,让人联想到未加工的翡翠从粗糙的外壳中露出来的模样。植物的生机勃勃与石头的厚重肃穆形成了鲜明对比。光影的交织创造出了色彩和纹理的交响乐,让景色显得近乎超现实。
我们把目光先投向峡谷一侧,可以看到狭窄的峡谷巷道似乎环抱着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岩壁像一幅无价的画作将其框住。明亮的绿叶与深色的石壁形成了戏剧性的对比,突显了大自然艺术之美。鲜绿色的树叶在崎岖的背景下形成了精致的剪影,它们的边缘如同珍贵的翡翠般闪耀。
我们把目光再投向峡谷另一侧, 景象豁然开朗,露出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美景,绿色的植物如同一条瀑布般从岩壁上倾泻而下。生机勃勃的绿色似乎轻轻流淌在石头上,创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场景,带给我一种宁静与平和的感觉。茂密的绿叶似乎包裹着整个空间,为粗糙的周围环境提供了一个凉爽而诱人的庇护所。
这峡谷的原始之美,展示了崎岖的石头与生机勃勃的绿叶之间的和谐美。峡谷中的绿色珍宝如同隐藏的珠宝,一直等待着我们发现和欣赏其美丽。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中部。这里出现一组崖壁垂直正交节理的崖壁。
这是多层层岩,出现大尺寸的正交裂解,岩石呈长方形甚至方形结构,下方脱离的岩石上方还悬空一部分,尤其还出现裂缝相邻很近只有二三厘米左右的垂直方向节理窄条层岩,这使我理解了为什么洪水能冲出一个峡谷来。但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如此出现垂直大长度节离?
这里展示了一个峡谷的特点是垂直和正交节理。我们看到了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独特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结构,这让人联想到砖墙。
一群徒步旅行者正在峡谷的平滑小径上行走。高耸的悬崖表面展示了层状岩石,带有正交裂缝,形成长方形的块状。生机勃勃的植物的植被装饰着岩石的悬垂部分,为崎岖的景观增添了一丝色彩。破碎的岩石悬挂在危险的地方。
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岩壁,观察突出的垂直节理和块状结构。光影的交错突出了岩石的质感和深度,而稀疏的植被附着在裂缝中。这个场景就像一幅自然拼贴,由相互嵌套的石砖组成。
我们再注意悬崖的细节结构。岩石展示了正交和垂直节理的迷人图案,形成一系列错落的层次。破碎的岩石凸显了峡谷的地质历史和塑造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看到了自然侵蚀和结构稳定性之间有趣的平衡。
我们再观看峡谷墙壁的近景,你可以看得到复杂的分层和长方形岩石结构。垂直和水平的节理创造了类似网格的图案,让人联想到人工制作的砖墙。植被,包括草和小植物,生长在裂缝中,柔化了岩石的硬线条,并增添了自然对比。
这里共同展示了龙潭大峡谷独特的地质特征,大自然力量的创造物与人工结构的惊人相似。垂直和正交节理以及块状结构提供了一个迷人的窗口,展现了塑造这个非凡景观的地质过程。
这一段峡谷垂直节理的岩石块,真正像是人类的垒在这里砖墙砖块,这使得我这次旅程中突现的关于古人受此沉积层岩墙体启发发明制砖和砖砌墙的推测,有了真正的更为形象和可信的证据。
人类制造的土砖和火烧砖,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之一。若是一个人能有幸给出人类发明砖和墙发明的起因和和受大自然启示的发明源头的假说,而且这个假说合乎情理和推理,自然会十分自豪。
这真的是我这次龙潭大峡谷旅游最大的收获啊!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中部。来到了崖墙上“石龛”景点。
指示牌上介绍说:
“石龛
Niches
龙潭大峡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百余米的红崖绝壁,绝壁的底部由于水流的冲刷旋蚀,形成了一系列顶部小、肚子大的石龛。由于地壳运动的抬升,把石龛抬升到陡崖的中间。石龛在研究本区新构造的特征以及抬升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这里展示了龙潭大峡谷的峡谷墙上的“石龛”。这些天然形成的结构嵌在高耸的红色峭壁中。沿着峭壁的一侧有一条小路。峭壁上标有岩石地层的带状痕迹,揭示了地质历史的层次。峭壁顶端的绿植增添了鲜艳的色彩,与黑暗而粗糙的峭壁形成对比。下面蜿蜒的水道倒映着上方的天空和峭壁,营造出如画的风景。
关于石龛形成的理论,我想重新归纳一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侵蚀假说:

一种合理的理论是,这些石龛是由水侵蚀形成的,水流侵蚀了较软的岩层,留下了较硬的岩层来形成石龛壁。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量和流动模式的变化可能在不同的高度塑造了这些石龛。这与不同水位和流速导致的差异侵蚀相符。
当然,若是有旋转的水流,即使硬岩层同样可以被铣削成“石龛”。

地壳抬升假说:

标示牌提出了地壳抬升的理论,认为这些石龛曾经形成在靠近水位的地方,后来被抬升到现在的位置。
我想,地壳抬升这个模型的说法似乎有点问题,除非是单侧升起,或下降,若是整个地块上升就难解释了。因为整体上升,像是堤坝提高了,水流仍然一直会顺着石龛位置向下延伸,而不会悬空。
这些墙面凹陷,在福建大金湖的三清溪景区成百上千,地层抬升难以解释。

差异风化假说:

另一种解释是差异风化,即较软的岩层风化速度比较硬的岩层快。在这种情况下,石龛形成是因为峭壁内较软的岩层被侵蚀掉,留下了较硬的岩层来框住石龛。

洪水假说:

进一步的假设可能与间歇性的洪水有关。在水流量大的时期,湍流和旋涡可能已经挖掘出石龛,特别是如果岩石成分不同,较软的层在激流事件中被更快地侵蚀。

分析和结论

龙潭大峡谷的石龛是显著的地质特征,通过侵蚀、风化,可能还有构造运动的组合形成。虽然确切的过程仍有争议,但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水在塑造峡谷中的作用。侵蚀假说,考虑到变化的水位和流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解释,特别是考虑到河流系统的动态性质。
无疑,石龛是水与时间的力量的证明。作为一个学物理专业的研发人员,我本能反应就是想要探索和寻找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中部壶穴集中的区域。现在我们观看景区指示牌介绍:

“壶穴谷
Huxue Valley
距今约260万年以来,区内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加之区内雨立充沛,地表径流发育,湍急的流水受节理和层面倾向控制,形成扰流和螺旋状涡流,帶动取石在不平坦的河床上如旋涡般钻挖形成一系列壶穴。相邻壶六不断就大,周让受通味合形成今天我们在谷底和崖壁上看到的磨蚀光滑、成群分布的壶穴壁与壶大谷景取。”

这一段壶穴谷真的是丰富了这一段峡谷地貌的内容。人类人群人数一多,各种各样人都有,这个峡谷不过几公里长,也是地貌特征变化强烈。这段峡谷窄,或许是产生水流湍急的旋流运动的原因。同时这一段崖壁应该裂解较少,或质地相对软。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龙潭大峡谷中的独特地质构造“壶穴谷”。这里的地貌特征是由数百万年间构造运动和水流侵蚀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壶穴(也称为“壶穴”或“锅形坑”)。标示牌上的地质解释指出,由于构造力量的影响,该地区经历了显著的抬升,再加上充沛的降雨,导致湍急的水流。受该地区的节理和层面倾向影响,这些水流产生了漩涡和螺旋涡流,冲刷不平坦的河床,逐渐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壶穴系列。
壶穴谷展示了一种非凡的地貌现象,邻近的壶穴不断扩展并相互连通,导致我们现在在谷底和悬崖壁上看到的光滑、成群分布的壶穴。峡谷相对狭窄,这可能有助于形成这种漩涡运动。壶穴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光滑的表面反映了水流侵蚀的强度和变化。峡谷内陡峭的光滑悬崖以及色彩斑斓的水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光影在崎岖岩石间的交替,令人叹为观止。
当游客们沿着栈道穿越峡谷时,他们置身于一个讲述数百万年地质过程的景观中。峡谷的狭窄性表明这里曾经有过强烈的水流,加之相对较软的岩石或较少的裂解,形成了这些独特的构造。区域丰富的地貌特征和迷人的自然美景,为人们提供了引人入胜的体验,突显了塑造这一独特地貌的自然力量。这些五彩斑斓的岩层、深潭和错综复杂的岩石纹理反映了这个峡谷动态的历史,使其成为值得我们探索的自然奇观。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中部壶穴集中的区域。这里几株崖壁上小树绿叶的成了夺目的明珠。
这壶穴地段崖面是凹陷而干燥黄色岩石,其崖壁上有几棵小树舒展的绿叶在空中被光线映亮,在凹坑暗影的背景中,全部如黄绿色玉片一般呈现极端艳丽的画面,比鲜花更加绚丽的美。仿佛世界都被她们照亮。
精致的绿叶,鲜艳而光亮,装饰着龙潭大峡谷崎岖的峭壁,如同镶嵌在粗糙黄色岩石上的翡翠宝石。这些小树,在光线的映照下,叶片与峭壁阴影形成了夺目的对比。
在宁静隐秘的峡谷中,这些叶子鲜艳动人,比任何花朵都要明亮。
中国唐朝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这诗的背景是空旷的空间,其绿叶让诗人惊艳不已;若是这个诗人看到这幽暗背景中如此明艳的绿叶,真的,他也会感到他用诗已经无法表达这里绿叶之美了。
这些叶子,如同碧玉般在幽暗的悬崖中闪烁,它们不仅仅是叶子。它们是大自然的活生生的诗篇,超越了任何花卉展示,以其光彩夺目的优雅点亮了峡谷的黑暗。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中部“黑龙关”和“之型峡谷”的区域。
我们看看景区指示牌注释:

“黑龙关(潭)
Heilong Pass(Pond)
距今12亿年前后形成的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发育了两组相互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流水沿节理密集的部位强烈下切,形成两侧崤壁直立,长20米,宽仅2-3米,深达50米的隘谷。谷底一潭,水深约4-5米,犹如一条黑龙盘踞在此,得名黑龙潭,潭上关隘即,黑龙关。”
我注意到“中元古界石英砂岩”和“发育了两组相互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两组关健特征。我印象张家界景区也是“石英砂岩”,同样是“垂直节理”。所以水流才能形成两岸垂直的狭窄的峡谷通道。这是大自然非常神奇的地质现象。
这里朝天空看,崖顶两侧的绿树覆盖上空,中间枝叶较疏松,这里天空像夜空中的银河一般璀璨夺目,曲线曼妙多变流畅,树的身影像最细仔中国工笔画和剪纸画,或像是在水面倒影一样倒映在天空白色的画面上。

穿行在洛阳龙潭大峡谷的上游峡谷平缓溪谷栈道上,现在在峡谷“之型峡谷”的区域。
景区指示牌上说:
“”Z”形峡谷
Z-shaped Canyon
构成龙潭峡谷的这套紫红色石英砂岩中,有两组相互直交且连通性好的垂直节理比较发育,流水追踪这两组垂直节理切割,在两组节理交汇的部位形成"天井”,在一组节理发育的部位形成隘谷(一线天)。如此便形成了这种天井、一线天呈"Z"字形分布的红石峡谷景观。”
这里狭窄的峡谷,崖壁如人类巷道一样垂直平坦,真的令人惊叹不已。为什么会同时产生如此垂直的节理呢?若是我们把石英玻璃板多层叠放起来,我也很难想象怎么实现两个方向垂直节理啊。当然,若是玻璃板叠加到50米以上高度,底部悬空,只是这些玻璃板之间有夹层粘结,重力作用会发生什么样裂缝,我还没有办法想象。

走到这里,离大巴车返回集合时间很近了。接下来的峡谷景色也变平淡了不少,我开始忙着赶路了。两侧山体变矮了,心也变得平静了。
到了峡谷尽头,峡谷栈道消失了,峡谷似乎也消失了,只有右边一个窄窄的峡道,有拦杆阻止游客进入,左边崖壁上出现一个人工凿出的拱型窑洞的隧道出口。再顺着一个栈道下行,下方有一个人工湖。有指示牌介绍:
五龙潭(瀑)
Wulong Pond (Waterfall)
五龙潭是第四纪深切峡谷经人工堵截而成的水体景观。潭面长300米,宽50—150米,深2-5米,因潭周围有五条山脉环绕如五条巨龙环抱一泓清水而得名,自潭南岸绝壁悬沟处跌落而下的瀑布即五龙瀑。

这里已经是一个平常的山水风景,一个平凡的世界。只是让我惊诧的是,刚才神游了几个小时的大峡谷出水口,竟然只是南边五六层楼高处一个窄窄完全不起眼的山坡上小山沟,若不是那里有小瀑布从那里落下,你根本不会注意那山坡上有一个小缺口,更不会想到那里缺口后面还有六七公里路程的惊心动魄的让游客穿行十几亿年时光隧道的龙潭大峡谷。


吴砺
2024.5.10





楼主新帖
吴砺,桐城人,生于1963年,1979年就读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访问学者,其后在硅谷工作。回国后一直在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已申请了五百多项国内外专利,并于2004年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过第一本散文集《西海岸之》。2011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瞬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