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526
- 积分
- 26882
- 威望
- 263199
- 桐币
- 1206
- 激情
- 351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495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5-5-4
桐网进士
活在牛A和牛C之间的人
- 积分
- 26882
鲜花( 2) 鸡蛋( 0)
|
在学校的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是老师根据身高排定的,孩子本人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可在别的许多场合,“座位意识”是很重要的,不知道家长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你带孩子外出参加一些活动时,会选择什么样的位置呢?
方法A:无所谓,坐在哪里都一样。
方法B:最好坐在不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比较轻松自由。
方法C:
说起座位,我们也许都会想到“梁山英雄好汉排座次”——在一个组织单位中,座位名次意味着权力、责任和等级,什么人坐什么位子,是有严格讲究的,绝对马虎不得。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座位也很有讲究。
当你参加一个活动时,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的座位呢?
如果你选择类似中心的主要位置,说明你对这个活动很积极,有很强的认同感,也有自信,愿意成为中心,渴望引起关注以及争取更多的机会;相反,如果你随便地选择边缘的位置,潜意识中,说明你对这个活动抱有消极的态度,或者是不自信,不准备积极发言参与,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甚至还有随时开溜的想法。
有心理学家说:摆上一排座位,请你进门随意坐下,我就可以从你选择座位的举动中看出你的性格。
我自己把这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座位意识”。
我们上大学时,大家都没有固定的座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抢占前排中心的座位,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基本上是抢占后排靠过道、靠门窗的座位:可以看窗外的风景,可以悄悄地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或溜走。从上课的座位分布上,老师基本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学习态度。
上课其实是一个老师与大家互动的过程,当你选择了中心位置、积极参与进取的时候,老师也会注意到你的表现,他的情绪也会被你带动,你又会被他感染,你的思路会紧跟着课堂内容高度活跃,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同样的一节课下来,你的收获要比别人多。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还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中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孩子虽然小,但潜意识中也有“座位意识”。
在学校里,我女儿因为个子高,几乎从上学第一天起,就一直坐在后排,这没有办法。但在课外辅导班上,我就一直鼓励她坐前排——当然,这些辅导班上孩子一般都不太多,她也不至于挡着后面的孩子看不见黑板。
在我陪她上奥数课时,一开始我就发现女儿喜欢挑选后面或边上的座位。这一方面是她在学校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她对这些课程没有什么信心。上课的过程中也很少举手要求发言,在老师挑选同学回答问题时,经常低头回避老师的目光。
这种情况非常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对自己没有信心,坐在偏僻的角落里——老师很难注意到你,不重视你——态度不积极,情绪不高昂,思维就不活跃——思维不活跃,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和思路——听不懂,思想上就容易开小差,反正你坐的位置很偏僻,老师不注意你——这一堂课落下了,下面新的内容更难跟上——继续选择更靠后的位置……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慢慢地开导女儿。我问她:“我们来这里干吗?”
女儿说:“上课呗。”
我说:“你看,我们大老远地跑到这里来上课,给人家学校交了那么多钱,咱们爷俩还得搭上这么多时间,来回路上开车烧汽油,就为了听老师讲课,学习知识,要是不好好听,没有学到知识,是不是很傻啊?”
女儿说:“我认真听啦,差不多学会了。”
我说:“我知道你认真听了,可还不够,因为我没有看见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回答问题,就说明你的思路还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接着,我就跟她讲关于“座位”的道理,要求她下一节课必须强迫自己坐到老师的眼皮底下,争取每一次老师提问都举手,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没有人认识你,不丢人,关键是积极举手,就证明你认真听了,老师喜欢的就是多举手的学生——人家老师那么辛苦地讲半天,你们没有反应,老师能高兴吗?
当然,另外一方面,我帮助女儿及时复习和预习,让她逐渐树立起必要的信心。慢慢地,女儿终于习惯了坐前排,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
让我高兴的是,在2009年暑假的几个辅导班上(我和爱人都要上班,家里没有人看孩子,只好给她连着报了几个班),女儿每天回来都兴高采烈地给我汇报:今天回答了几个问题,得了几分或几个贴片(老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的奖励),最厉害的一次是她一个人拿到了几乎全班三分之一的奖励……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且越开发越多。也许这一切,都跟看似不起眼的座位有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