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185
- 积分
- 3638
- 威望
- 158
- 桐币
- 170
- 激情
- 1431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220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5-28
版主
- 积分
- 3638
鲜花( 3) 鸡蛋( 0)
|
明代龙眠派山水画家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现属枞阳县浮山镇]。明末清初画家、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复社成员,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亡后,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据文献记载与画迹遗存,“方以智青年时代即从事绘画活动。”他赞同“南北宗论,”主张“以画为乐,意到笔随。”并提倡“画中有物,物中有声。”此时的作品虽然主题并无深刻地寓意,却有一种文人涉足丹青的“墨戏趣味。”体现了方氏在学问功名之余的文人士大夫闲情适趣。
出家后的方以智不仅绘画存世最多,而且其作笔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个性,最能代表哲人之思,是研究方氏绘画的重点,也是探讨他思想渊源的一个有力佐证。他的画好用秃笔焦墨写成,画风幽淡,荒疏简远,多为枯山寂水、孤树奇石、逸笔草。他的绘画与其他遗民画家作品一样,不落清帝纪元年号。
由于方以智画中的图象是象征意味的,再加上画面往往题写禅诗偈语,所以一般受众很难看懂,阻碍了与平民的信息交流。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却博得遗民和学者的普遍尊重,视为“妙绝”珍品。他曾将自己的作品“戏示人曰:若猜此何物,此正无道人得处也。”——说明他是借图像以吐心声,具有较强的隐喻与象征功能,表达了方氏在满清苛政下不宜明言的思想情感,又使知情人激起精神共鸣。方以智在《东西均-三证》中说:“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随,暗天地而立一切法,贵使人深,合明暗之天地而统一切法,贵使人贯。”在这里,方氏的“随”是自顺应事物的外在表相,“明天地而立一切法”,从而去承认事物的如幻如化的表相,肯定事物的矛盾。但是又不为事物的表相所左右,即必须认识到“一切有相皆为虚妄”,一切皆是空,从而取消事物的外在形式,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真正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这就是“暗天地而立一切法”,最后在“明”和“暗”的基础上将两者贯通,统一起来。诚如他在《枯树图》中题道:“尽为荣枯,皮相久矣,谁知冬炼三时耶?此木笑曰:我正开万古之花,有人赏否?法者,时也。道者,岁也。寒忍而后温发,从来代错,多少人被几条闲石相,换却眼睛了也。”诸如此类互变规律的辩证认识,在方氏作品中随处可见。
方以智出家后的许多绘画,乃是其气节、文章的自我表现。用象征的图象符号表述着他的“集大成”,“合二而一”的哲学思想。画面意有所指,涵蕴深远,简洁单纯,透出了浩然的正气与哲人之思。拓宽了文人以画为寄的领域,与学古不化因循画风截然不同,使绘画与动荡时代形成高潮的哲学思想融为一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