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40|回复: 8

[转贴]驳撤徽州改为黄山市、拒绝恢复徽州与原省辖黄山市的几条理由

[复制链接]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9-5 19: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 晖

1987年,徽州的—些人为了抢夺省辖黄山风景区的管辖大权和黄山市的牌子,提出了几条理由,制造“大黄山”舆论,鼓吹撤销徽州搞大黄山市。在撤销徽州设立大黄山市后的十几年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严重弊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严重危害后,全国上下、安徽省上下一致呼吁恢复徽州、恢复原省辖黄山市时,有些人又抛出这么几条理由,拒不恢复徽州和原省辖黄山市,这几条理由究竟是什么,能否成立,请看:

(一)黄山自古属徽州,徽州不可没有黄山,黄山不可离开徽州。

(二)黄山与徽州分治,黄山就成了孤岛,失去了依托,只有屯溪才是黄山的依托。

(三)太平县改为黄山市是小马拉大车,徽州改为黄山市是大马拉大车。

(四)黄山与徽州分治,就是人为地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割裂开来。

(五)屯溪有机场、铁路,所以要把大黄山市政府驻地放在屯溪。

对此,本人以事实作依据,逐条予以反驳。

(一)关于“黄山自古属徽州”问题

徽州的某些人提出:“黄山自古属徽州,黄山不可离开徽州,徽州不可没有黄山”,并以徐霞客的一句话“薄海之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矣”为依据,反对1983年国务院设立的省辖黄山市,反对恢复1983年的省辖黄山市和成立以“两山一湖”为格局的黄山特区的建议。笔者认为:

(1)黄山属于全安徽、全国人民、全人类。国之瑰宝黄山是中国著名山岳风景名胜,1990年底又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黄山属于全安徽、全中国人民、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既不属于徽州,也不属于太平(县)。

(2)黄山自古属宣州、徽州、池州三地,并不属徽州一地所有。从地理上看,面积154平方公里的黄山坐落在皖南宣城、徽州、池州三地区的交界处,处于皖南的地理中心,具体位置是在太平县和歙县之间,黟县、休宁不沾边。黄山四大门:南大门在原歙县汤口,东大门、北大门、西大门都在太平县,若按县界分,黄山光明顶、汤岭关、乌泥关以南为歙县,以北为太平县,黄山精华景区北海、西海均在太平县境,黄山景区四分之三在太平县境。

从水系上看,黄山景区内36大峰,72小峰共108峰,只有桃花峰、云门峰、浮丘峰三座山峰南坡的水流向新安江,其它105座山峰和上述三座山峰北坡的水全部流向太平县经青弋江进入长江(即黄山景区内98%的水都是流到太平县境),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的水经桃花溪、逍遥溪到汤口转180度大弯掉头北向流向太平。地理、地形、水系这一客观事实充分说明黄山风景区处于徽州与宣城、池州分水岭的北部,属于长江流域的风景名胜(见附图)。

从行政区划隶属的历史方面来看:唐朝以前,太平县属泾县,后从泾县划出,设立太平县、旌德县,一直属于宣州府、宁国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太平县划归池州行署管辖。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日》中写道:“石耳为山蔬珍品,惟宣州黄山最佳。”李时珍、徐霞客同为明朝两大名人,哪位名人对黄山的归属说得更准确?再者,行政区划隶属的变动是历史长河中常有的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全国常见,以历史上某个名人的一句话作为千古不变的依据实在可笑。

(3)黄山在解放前已单独划归省政府直辖。黄山为花岗岩地貌,峭壁悬岩,不长粮食,古时无人居住。唐宋以来,只有少数和尚、道士在黄山建了些寺庵观院,没有归属何方管辖,歙县设立黄山巡检司也只管到汤口一带的居民。汤口由于是个峡谷地形,不产稻米,当地居民直到解放初期仍到黄山西大门太平县焦村购买大米。黄山四个大门东、北、西三大门都是盆地,盛产稻米,生活富裕,加之黄山就在门口,所以黄山明清时代的登山石路都是太平县人出资修建的。1929年,黄山西门焦村人陈少峰写了一本《黄山指南》的书,配上照片(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用照片将黄山风景公诸于世)在上海出版后,引起轰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导致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许世英、张治中、张大千等人在南京发起筹建“黄山建设委员会”,着手开发黄山,发展旅游,随后成立了黄山管理局,归安徽省政府直属,一度还归南京中央政府直属,并且划定黄山管理局的辖属范围南到歙县汤口、东到太平县的谭家桥、北到太平县的甘棠镇(即今天的黄山区政府驻地),西到太平县的焦村栗溪坦,这是有历史文件可查的(见1988年黄山书社出版的《黄山志》第431、432页《安徽省政府公函》)。

解放后,黄山风景区一直归安徽省政府直辖。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提出“建立黄山特区”的战略,以发展旅游事业,随即黄山管理处升格为黄山管理局,着手筹建黄山特区。1983年,国务院决定撤销太平县批准成立了省辖黄山市(即“黄山特区”),安徽省政府又下了文件,决定暂时保留黄山管理局,逐步过渡,山上山下合二为一——一套班子。当时黄山市的范围比民国政府时期黄山管理局辖区范围更大些,主要是因为太平县又出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人工湖——太平湖,所以把太平全县划了进来,南面只划进了歙县的一个公社(黄山公社即现在汤口镇),休宁、黟县未划一个乡村。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黄山自古属徽州”根本与事实不符,是篡改历史,歪曲地理。

(4)中央政府,省政府有权调整行政区划。“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央政府根据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从大局出发,经常要调整行政区划。上海原属江苏省,海南原属广东省、重庆原属四川省,后来都划出来成立了直辖市和省,经济发展更快,这是铁的事实。以上变动难道江苏省、广东省、四川省不能批准吗?难道能够说:“上海自古属江苏,上海不可离开江苏,江苏不可没有上海;海南自古属广东,海南不可离开广东,广东不可没有海南;重庆自古属四川,重庆不可离开四川,四川不可没有重庆”吗?就徽州行署的驻地——屯溪而言,原属休宁县,后来单独划出,一度还是省辖市,难道能够说:“屯溪自古属休宁,屯溪不可离开休宁,休宁不可没有屯溪”吗?1983年,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为了加强黄山的保护,同时又发展旅游事业,以带动整个皖南三个地区和安徽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撤销太平县,成立省辖黄山市,徽州就不允许吗?提出“黄山不可离开徽州,徽州不可没有黄山”,甚至还有人说什么:“把黄山从徽州划出去天理不容,法理不容”、“1983年的省辖黄山市是一个怪胎”等无法无天的胡言乱语,公然与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唱反调,与当时中央政府所作出的决定相对抗,这分明是在搞地方割据!难道徽州是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一个地方吗?这么多年来,黄山徽州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不顾国家大局,大搞地方割据,把黄山徽州地区搞得乱七八糟,徽州不像徽州,黄山不像黄山,严重丑化了安徽形象,同时也在丑化徽州自己,如果全国各地都这样搞,中华人民共和国岂不回到了一盘散沙、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时代?那叫什么统一?

黄山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它永远屹立在中国皖南的地理中心,谁也搬不走它,除非地球发生地壳移动,它永远是徽州的邻居,黄山归省管,那是由于黄山本身的价值和地位来决定的。在美国,国家级公园全部归中央直管,许多国家也是如此,中国的专家也提出成立国家遗产局管辖全国国家级的文物和风景名胜。黄山归哪一级政权管辖是国家利益之所在,它不是以某某人和某某局部地区当权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关于“黄山与徽州分治,黄山就失去了依托,成了孤岛,只有屯溪才是黄山的依托”问题

笔者认为这是无稽之谈。

首先要明白什么叫黄山的依托,所谓黄山的依托,第一是对黄山能起到保护作用;第二是有利于黄山的管理;第三是有利于黄山的开发建设;第四是对黄山的旅游业能提供后勤基地的保证作用。

1985年,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组织,庄严承诺:要竭尽全力保护好本国境内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并传给子孙后代。因此,黄山的核心问题是保护第一,保护是硬道理,保护压倒一切,保护黄山只能依托黄山区,而不是徽州屯溪。山东省会济南是有名的大城市,距泰山仅42公里,比屯溪距黄山几乎近一半,政治、经济实力和人口,屯溪与之无法相比,而且泰山还有部分景区在济南市的两个辖区之内,但是泰山并不归济南管辖,将泰安市作为泰山的依托基地,因为,就近保护管理泰山,泰安比济南更有利方便得多。同样的情况,四川的峨眉山风景区选择近在眼前的峨眉山市,并未选择距离不太远的地级乐山市;福建武夷山市也是如此,就近选择了崇安县改为武夷山市,而未选择地级南平市改为武夷山市。

1981年11月,全国许多著名专家云集黄山,讨论评议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一致提出就近在太平县建立黄山依托基地,道理就在于此。

(1)要有利于保护黄山。黄山的保护只能靠黄山周围乡镇,这些乡镇全部坐落在原黄山市(现黄山区)行政区域内,屯溪远在黄山百里之外,无法起到保护黄山的作用,远水救不了近火。黄山保护的关键问题是必须实行“山上游,山下住”、“上班上山,下班下山”,就近建立黄山依托基地,避免在景区内搞大量旅游生活设施,以免破坏黄山风景,带来污染;让游客和职工在山下住,只能住在紧靠黄山风景区的山脚下,以方便游客和职工尽快进入景区,减少路途时间,以让更多的时间精力在风景区尽兴游览和工作。根据黄山周边地形,黄山北大门是建立黄山依托基地的惟一选址。屯溪远离黄山,让游客和职工住在屯溪,往返黄山近三百多里,疲于奔命,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钱财在路途上,这将大大损害游客的利益和游兴,增加职工劳累强度,因此屯溪根本不适宜作为黄山依托基地,它只能是部分游客的中转站,只能成为徽州经济和文化的依托基地。

(2)要有利于管理黄山。黄山是国之瑰宝,设立黄山市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管理好黄山,让世世代代人民受益,做到可持续发展(建设部1986年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黄山市政府驻地紧靠黄山,就近管理,才能有利加强黄山的保护管理,取得事半功倍之效。1983年建立的黄山市政府驻地选址在黄山北大门,与黄山景区近在咫尺(9公里),建市的三、四年间,有力地保护管理了黄山,而1987年建立的(大)黄山市政府驻地设在屯溪,遥控黄山,鞭长莫及,事倍功半,多次出现重大事故:1988年4月,国宝迎客松树根被挖断158根;1994年1月,玉屏楼被大火烧毁,如果那天晚上不是下雨,整个黄山都有被烧毁的可能,中华民族的瑰宝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这个损失,谁能赔得起?1992年8月,几百农民围攻黄山管委会,发生冲突,伤几十人,在国内外影响很坏;1995年,在北海宾馆门口又发生大规模械斗,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山上与山下分治,黄山北大门依托基地不用,而在景区之内大搞开发,增加常住人员达6000多人,使黄山景区内出现严重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恶性循环大破坏。铁的事实证明,把屯溪作为黄山依托基地是绝对错误的决策。


(3)要有利于开发建设黄山。黄山风景区的南大门的开发建设已超饱和,急待开发建设的是黄山北大门,然后是西大门、东大门。1983年设立的黄山市政府驻地在黄山北大门,离黄山风景区北大门仅9公里,西大门18公里,东大门28公里,而1987年设立的(大)黄山市政府驻地远离黄山北大门131公里,西大门140公里,东大门96公里。孰利孰弊,不言自明。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黄山市的设立有利于屯溪的开发建设,屯溪成为黄山市的开发建设中心,黄山仅仅成立开发建设屯溪的资金供应地,本末倒置,而黄山脚下的黄山北大门依托基地却被封闭、闲置,这是完全违背国务院设定黄山市的宗旨和国内外游客的愿望的。因为游客主要目的是游黄山,是来观赏绮丽的大自然风光和享受优美安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以消除长期生活在吵闹繁华、污染严重的大城市的不适之感,如果再让他们滞留在屯溪这样热闹的小城市,仍然是车水马龙、噪音污染,那就完全违背了游客的主要愿望,损害了游客的游兴了。

(4)要能提供黄山旅游发展所需的后勤供应。1983年设立的黄山市有13万亩耕地,200万亩林业用地,5万亩茶园,18万亩水面,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很大,粮、油、肉、蛋自给自足有余,历来供应黄山。黄山所需的蔬菜,1987年原黄山市已能解决80%,不足部分可从安庆、贵池、徽州等地调进。随着生产发展,结构进一步调整,就可全部解决黄山的副食品供应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地区的经济都不是封闭的,而是互通有无的,这是由当今市场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专家指出:“一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发展,不在于能自给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形成自己的经济优势。比如说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贫乏的岛国,若要按徽州主要领导的说法,日本岂不是要成为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原黄山市的经济优势是旅游经济,原黄山市单一的旅游经济功能决定了它是一个消费性的城市,以货币回笼或外汇收入为其主要国民生产总值构成,随着黄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但需要徽州供给它部分农产品,而且还会扩大到整个皖南地区甚至安徽全省全国,这是选择黄山作为皖南经济发展次级生产核的必然结果,是皖南经济振兴的一个必然过程。原徽州地委主要领导认为黄山和徽州分开,会割裂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能不说是缺乏应有的经济知识,也缺乏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观念”。

(三)关于“太平改为黄山市是小马拉大车,徽州改为黄山市是大马拉大车”问题

徽州的一些人为了迷惑视听,蒙骗上级,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应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才能带动黄山旅游的大发展——“太平县经济力量薄弱,黄山市设在太平,拉不动黄山旅游发展,是小马拉大车,徽州地区经济力量雄厚,撤徽州搞大黄山市,将黄山市设在屯溪,可带动黄山旅游大发展。这个理由表面看起来好像可以成立,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回事,请看以下历史和客观事实: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黄山特区”,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发展黄山旅游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首先要保护好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旅游。如何做到二者兼顾,专家们提出:扩大黄山管理局辖区,就近在黄山北大门(太平县)建立依托基地,把黄山管理机构、旅游设施、职工生活区迁出景区到基地上来,成立黄山市(黄山特区)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大力投资基地建设,避免景区出现城镇化,这样既能保护黄山,又能发展黄山旅游。以今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个决策极具科学预见性,非常英明,是一个科学论断,根本不存在所谓以太平的经济力量来拉动黄山旅游发展的问题,而是由安徽省政府这匹大马来拉动黄山的旅游业大发展。

另外,黄山风景区内的容量是有限的,要将游客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而不是无限制的发展下去。在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后,更应竭尽全力保持它本身的自然原貌,维护它的真实性、完整性,能把黄山原状保存下来就是最大功绩,就是履行了《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太平建立依托基地,山上山下合为一体,不在景区内大搞人工建设。

在1987年撤销了徽州改(大)黄山市后,黄山管理局由省政府直辖改为市辖,原省辖黄山市改为市辖黄山区,市政府驻地改到屯溪,山上山下分而治之,黄山管理局(现黄山管委会)等大量机构和职工生活区仍在风景区内发展膨胀,所谓“大马”徽州屯溪的经济实力弱得很,当时连一个县级市的标准都不够,在建市后非但没有向黄山风景区投入一分钱,反而巧立名目、甚至利用职权源源不断地从黄山风景区内违规提取大量资金建设市政府驻地屯溪,并大搞形象工程,一个只有10万人口左右的市政府驻地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的居民根本享受不到市政建设的利益)竟建起了华东最大的音乐喷泉城市广场(世纪广场)以及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卡丁车场、规模很大的立体电影院等许多连年严重亏本的形象工程。为了在黄山景区内搞到更多资金,无视世界遗产保护公约,无视国家、地方法规和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规定,在风景区内大搞开发建设,新建、扩建、改建大量豪华宾馆、饭店、招待所,以得到更多利润(把大量的负担通过黄山门票、食宿费的大提价转嫁到游客身上),宾馆升级,工作人员又大大增加,于是又增加职工生活设施,游客和常住人口大量增加又使用水大大增加,于是大建水库,铺设供水管道,这种竭泽而渔,根本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黄山风景区背上了(大)黄山市这个庞大机构和市政府驻地建设的沉重经济负担,根本不是什么大马拉大车,恰恰相反,游客容量有限的黄山小马怎么能经得起(大)黄山市的这种拉法?如此不堪重负,是对黄山世界遗产保护的严重威胁,也是对黄山世界遗产的社会公益性的严重挑战,是对广大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严重侵犯!

“小马拉大车”用在黄山背上(大)黄山市的沉重包袱才是最恰当不过了,根本不是什么太平(小马)拉不动黄山(大车)的发展问题。

(四)关于“黄山与徽州分治就是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割裂”问题

1987年,北京大学著名社会学专家江美球教授指出:“根据国际旅游界的标准,在直径50公里范围内,以景点的典型性,分布的集中性来划分,皖南主要有三大旅游区,一是九华山旅游区,它集文化景现与自然风光于一身,互为生辉;二是黄山旅游区,包括黄山、太平湖、樵山神仙洞,是典型的自然风光风景区,以黄山为代表;三是徽州文化的人文景现旅游区,以其地方文化为特色。这三个旅游区在地域上、历史渊源上、声誉的形成上、今后的发展中各自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可谓各具特色,可互相组成旅游路线,或是与全国的其它旅游区组成旅游线路供人们游览,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

从以上分析来看,原徽州地委一些人提出“把黄山与徽州分而治之,就是人为地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的人文景观割裂开来,对发展整个皖南旅游业极为不利”的说法是根本没有道理的。综上所述,黄山风景区的历史发展与徽州的历史发展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黄山既不是因徽州文化源远流长而闻名于世,而徽州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和黄山的名声兴衰密切相关,这与九华山的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互为生辉、休戚与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明清时,徽州经济文化在全国声名赫赫,而当时的黄山还在沉睡之中,只有少数文人去黄山探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旅游业,黄山才以它突出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黄山旅游区与徽州旅游区分而治之,是大旅游区的分工问题;是为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地区优势,扩大吸引力,符合旅游业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如同苏州、无锡同属华东大旅游区,在地域上接近,但分而治之、形成各自的特色而共同发展一样,无需成立大苏州市或大无锡市,行政区划不是国界线,不存在所谓游客玩了黄山,再去徽州,需办“出国”手续问题。游客去黄山、徽州等地,畅通无阻,游客要去哪里是游客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经济等因素来决定的,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国界线都不会成为游客的阻碍了,根本不存在黄山与徽州分治就是人为地把黄山自然景观与徽州人文景观割裂问题。

大旅游区可以跨地区、跨省界,但旅游区规划不能取代行政区划,旅游只是经济部门中的一个行业,而行政区划是要考虑政治、经济、历史、
自然地理、行政管理、人民生活、民族区域等各方面因素,旅游不能压倒一切,不能因为要发展旅游业而置徽州的历史文化、地理、主要经济农林茶工贸于不顾,违反地名管理法规,撤销徽州,成立大黄山市,人为地把黄山徽州硬拼合在一起,其效果如何,已被十几年来的实践所证实是两败俱伤,不但砸了黄山的牌子,而且也毁了徽州文化这一名牌!

(五)关于“屯溪有机场、铁路,所以要把大黄山市政府驻地放在屯溪”问题

笔者认为:

(1)屯溪机场、火车站仅仅是部分游客去黄山的中转站,而不是游客的停留中心和游览中心。屯溪离黄山还有70公里路程,游客下了飞机、火车还要转乘长途汽车去黄山,游客千里迢迢,是奔黄山而来,不是奔屯溪机场而来。

(2)机场、火车站不是行政区划的根本依据和原则。

(3)机场、火车站归民航、铁道部门管理,不归地方政府管理。

(4)飞机、火车只是部分游客的交通工具。今后交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高速、高等级公路,汽车是游客的主要交通工具,飞机运送游客的数量是有限的。黄山的客源主要是从黄山北面来的多(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上海、南京、杭州的游客都是乘汽车直接到达黄山,快捷方便,不需要经过屯溪或在屯溪停留,如果坐火车经屯溪再转乘长途汽车到黄山则增加一倍时间,还有中转之麻烦。

(5)行政区划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俗生活、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不能仅仅因为屯溪有机场、铁路,而违背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特征、违背地名管理法规、违背民意,撤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独具特色、闻名中外的徽州;更名为“黄山”名不副实,丢掉徽州名牌,造成一笔无形资产的巨大损失,其价值无法估量。难道徽州文化的品牌价值还不如屯溪机场和火车站?非要把黄山市政府迁到屯溪?

(6)发展黄山旅游业,更应加强黄山资源的保护。将黄山市政府驻地从黄山脚下改到远离黄山70多公里的屯溪,舍近求远,事倍功半,鞭长莫及,谈何加强对黄山的保护?难道屯溪机场、火车站比黄山风景区更有价值?

(7)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发展旅游必须以维护游客利益为第一要务。因为屯溪有机场、火车站,就把远离黄山的屯溪改为黄山,造成黄山地名错位和处处皆黄山的混乱局面,严重扰乱了黄山和徽州的旅游市场秩序,误导欺骗游客,南辕北辙弯弯绕,如此严重侵害游客利益,分明是骗游客的钱。如此改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根本违背了“三个代表”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

(8)地理位置是不可改变的,交通是可以改变的。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能静止地看待当前的情况。原安徽省辖县级黄山市有充分的地理条件可建飞机场,也可把铁路引进来,何时建,只是时间问题。福建武夷山1989年设立省辖县级市,当时也没有机场、铁路,几年以后机场铁路都有了,1992年建成机场,1997年底通铁路。湖南张家界也是如此,原来没有机场,后来也建起了机场。

(9)黄山是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最近又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它的保护至关重要。黄山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旅游,旅游不能压倒一切。现在国内国外许多景区为了加强保护,都在严格限制游客数量,而(大)黄山市的一些人却片面强调黄山机场的作用,高喊大力发展国际旅游,要把黄山建成国际旅游重要目的地。请问:中国本身就有13亿人口,加上世界各国的游客,黄山能容纳的了吗?如此搞下去,黄山岂不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热闹的天上都市了吗?黄山还能保持人间仙境吗?黄山还能成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吗?

综上所述,徽州一些人提出的几条理由根本不能成立,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后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更加证明:1983年撤销太平县改为黄山市(黄山特区)是科学是真理;而1987年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是一个荒唐无知的严重错误,必须予以坚决纠正。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18

主题

247

回帖

862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862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9-14 23: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全面细致.好文章!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20: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em35] 徽州改名黄山之谜


   一个没有历史、地理文化常识的千古笑谈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
          
                      刘晖

赫赫有名的徽州在1987年改名黄山市后,引起全国上下强烈关注和不满,至今已有900多人次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连续7年对徽州改为黄山市提出严厉批评纠正的建议和提案;全国已有90多家媒体(不包括网站)连续9年发表200多篇批评文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舆论,一致要求恢复徽州,恢复1983年设立的省辖黄山市。这种状况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徽州为什么要改名黄山市呢?许多人感到很不理解:徽州在长达近九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系统的区域文化,成为中国三大地方文化代表之一(藏文化、敦煌文化、徽文化),徽州这个名称内涵极为丰富,徽商、徽州民居、徽墨、徽雕、徽州的历史文化名人;等等,早就成为响当当的地域名牌,完全可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打到世界上去,为中华民族争光。为什么舍弃自己祖宗创下的巨大无形资产去戴上和自己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山岳名胜黄山的帽子,而让世人啼笑皆非和唾弃呢?其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恢复徽州之名又是如此艰难?本人是历史见证人,亲眼目睹了徽州改为黄山的历史变迁及其带来的种种恶果,并且为此进行了长达16年的奔走呼吁,现将这段历史和现实的真相向广大读者予以披露,请大家来评判徽州改名黄山的是非得失。

尊重科学,尊重客观实际,加强保护黄山;发展旅游事业,民主决策科学化的典型——1983年国务院撤销太平县设立省辖黄山市

1979年夏,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安徽省委第—书记万里同志陪同下视察了黄山。下山后,万里召集安徽省委常委到黄山听取邓小平同志指示。邓小平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后向安徽省委明确提出:“安徽省委要专题研究
黄山问题,可以建立黄山特区。”邓小平同志走后,万里、顾卓新等省委常委连续一周在黄山开会,为落实邓小平同志指示,省委决定:将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的黄山管理处升格为省政府直属的黄山管理局,积极筹建包括太平县全县、歙县汤口在内的黄山旅游特区。随后,又成立了由省委书记顾卓新主持的黄山总体规划办公室,聘请各方面专家教授来黄山实地考察论证,制定规划。专家们一致认为:发展黄山旅游事业,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为防止风景区出现城市化倾向,必须扩大黄山管理局辖区,就近建立一个黄山旅游依托基地,对游客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对职工实行“上班上山,下班下山”,以减少风景区内的旅游和生活设施,保护黄山自然原貌。根据黄山四周客观的地理地形特点、水源条件,坐落在黄山北大门的太平县政府驻地——甘棠镇是黄山未来发展的惟一理想之地。这是因为:1.这里地势开阔平坦,面积达270平方公里,水源充足,为黄山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这里距离黄山风景区二龙桥仅9公里,距黄山山上精华游览观赏区北海、西海仅半个多小时行程(索道及公路),有利于加强黄山的保护、管理和方便职工、游客上山下山;3.这里处于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三大景区中心,为以后形成两山一湖的旅游区创造条件;4.这里有完善的医院、学校、公安、商业、通讯等配套设施,方便游客和职工。
1983年12月1日,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建立黄山特区”的指示,根据《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黄山规划评议会上专家们提出的“保护第一,坚决防止风景区出现城镇化,就近在太平县建立黄山依托基地,以加强黄山保护”的战略,突破人口、产值的框框,正式下达254号文件,撤销太平县设立省辖黄山市(黄山特区)。紧接着,安徽省政府又下达[1983]190号文件,确定黄山市性质为风景旅游疗养城市,按地市级待遇,黄山管理局暂时保留,逐步过渡,山上山下合二为一,一套领导班子,市政府驻地设甘棠镇。安徽省政府文件明确指出:“黄山市的设立,有利于对以黄山为中心包括太平湖风景区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对于更好地保护、开发黄山旅游区,对于我省旅游事业和皖南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设立黄山市的意义。”
黄山市的设立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建立黄山特区”的战略设想。这个重大决策对黄山的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山上山下的关系作出重大改革:1.扩大了黄山风景区的发展空间,使过去山上山下分割的局面、不同的隶属关系改为同属省政府直接领导,山上山下合二为一,便于统一规划,有利于风景区的管理机构、职工生活和旅游接待设施迁出景区,加强黄山的保护;2.将黄山和太平湖周边的两个乡镇(歙县的汤口和石台县的广阳乡)和太平县全部划人黄山市,两大景区统一规划管理,形成山水一体的完整自然风景区。
撤销太平县改为黄山市符合地名管理法规,符合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定:新设立的黄山市面积不大,仅1669平方公里,黄山风景区全部坐落在该市境内,游客只要进入黄山市境就可以见到黄山,尤其是在市府驻地开门推窗即见黄山北海三十多座奇峰,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名副其实,没有出现黄山地名混乱现象。
黄山市设立后,立即得到安徽和全国上下的热烈拥护,开发建设黄山的项目、资金、人才纷纷流向新生的黄山市。短短三年多时间,黄山脚下的北大门就已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旅游城市,接待床位由建市前的800张猛增到10000多张,大大减轻了黄山风景区内接待压力。黄山旅游事业迅猛发展,游客每年以32%的速度递增,
1985年,黄山的游客便达到了160万人次,远远超过15年后(2000年)的117万人次。与此同时,黄山周边社区为了顾全大局,将集体山场12.6万亩无偿划给黄山风景区,占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的54.5%,扩大了黄山风景区的保护带,解决了几十年来的山林纠纷,大大有利于黄山的保护。设市后,引进项目160余个,多种技术30多项,技术人才190余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名茶、水果、蔬菜、渔业、粮食、蚕桑等六大基地开始兴建;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2.32亿元,比1983年增长172%,财政收入876万元,比1983年增长112.1%。
1985年,黄山以高分选入全国十大风景名胜,是惟一入选的山岳风景区(泰山、庐山、峨眉山、张家界、武夷山、武当山、九寨沟这些赫赫有名的风景名胜都未选上,可见全国十大风景名胜的含金量之高),而这成就就是设市后两年内取得的。1986年,建设部又拟定将黄山列入申报世界遗产的名单之中。1985年7月,105所大学的德育教师在黄山市(太平甘棠镇)举办德育讲习班,被黄山、太平湖的大好河山所感染激动,联名向全国发出倡议:“全面援助、加快建设未来的世界公园黄山市”;1986年,全国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导和胡子昂、钱昌照、周培源、费孝通、卢嘉锡、李可染、王朝闻、刘海粟、黄胄、于光远、侯仁之、胡絮青、叶恭绍、童小鹏、于若木、贾春旺、张瑞芳、谢添等两批100多位各界知名人士向国务院提出建议:“将黄山市辟为中国的世界公园。”中国各大媒体纷纷作了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万里副总理在这份建议工作了重要批示:“我认为是可行的……”,并请建设部负责人叶如棠认真研究,采取措施落实。
黄山设市短短三年取得如此巨大成绩,充分证明国务院撤销太平县设立省辖黄山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邓小平改革实践的重大成果,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了!如果这个黄山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稳定不变,时至今日,黄山世界公园肯定会在全世界打响,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级风光的旅游疗养城市将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并且必将促进日后安徽省委提出的以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旅游中心的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黄山风景区也绝不会出现今日严重的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的大破坏!

无视法规,背离科学,割断历史,践踏民意。长官意志,独断专行,违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突出典型——1987年撤销赫赫有名的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把一个领导和专家已经解决贯彻保护与开发的科学合理的黄山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搞乱并扼杀。激起民众公愤,严重损害了党和各级政府的威信和形象

黄山市的迅猛发展引起邻近的徽州地区一些人的另类眼光,他们感到黄山和黄山市的牌子是一块大肥肉,有大利可图,于是不顾国家大局,不顾保护黄山的战略规划,对新生的黄山市不是支持,而是拆台,在省领导面前汇报假情况,贬低黄山市。由于后来的安徽省领导不了解真实情况和某些人的真实意图,牵就地方主义者的无理要求,加上对黄山保护战略的意义认识不足,导致黄山管理局非但没有过渡下迁,反而一步步倒退——1986年6月,将省辖黄山市交给徽州代管,实行交叉兼职的管理体制,徽州地委书记当上了省辖黄山管理局党委书记。这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严重影响了黄山保护战略的实施和黄山旅游依托基地的建设。
对此,一些有识之士和当地人民群众意见极大。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刘海粟、王朝闻、刘开渠、胡絮青等著名人士就这一问题联名提出提案,要求重点加强黄山的保护,取消徽州代管黄山市(其中王朝闻、刘开渠在
1980年参加过建设部黄山总体规划的征询意见会议)。尽管此时黄山市已被徽州行署代管,但黄山管理局仍属省辖,黄山市的经济计划单列,徽州行署一些人仍感到意犹未尽,为了完全控制黄山风景区,抢到黄山市的牌子,把黄山开发建设的战略重点从黄山北大门转移到徽州中心城市屯溪去,专门拨经费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这个写作班子秉承旨意,歪曲事实,编写假材料,制造“大黄山”舆论,否定国务院撤销太平县设立的省辖黄山市,夸大屯溪的地位和作用,对黄山的问题是保护和屯溪与黄山的远距离避而不谈,却大谈搞大黄山市能带动大范围的经济快速发展,以旅游业带动工农业,走旅工农道路;等等。当地人非常清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徽州的一些人是想把黄山这个极其珍贵的资源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谋取政治、经济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以假材料拼凑起来的空头理论,立即遭到社
会各界有识之士、有关部门专家的驳斥和黄山市人民的坚决反对。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江美球和他的研究生为此专门在黄山、徽州进行深入调查,撰写了长篇论文,彻底否定在屯溪设立大黄山市的理论。
1987年5月,国务院参事室12位参事在黄山、徽州调查20多天,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充分肯定了1983年设立的省辖黄山市,最后结论是:山上山下应重新合二为一,取消徽州代管黄山市;为了加强黄山市的政治地位和有利引进资金人才,建议不扩大行政区域,将黄山市升为地级市。这个建议也符合1986年5月29日万里副总理在刘晖有关黄山问题的报告上所作的明确批示。
此后不久,民政部、建设部组成联合调查组来黄山和徽州地区调查黄山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问题,在报告中指出:将徽州改为大黄山市将带来地名混乱等严重后果,明确反对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中国地名委员会也写了报告坚决反对将徽州改为黄山市。同时,安徽省顾问委员会也一致反对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指出只要加强县级黄山市的行政功能就行厂。黄山市和徽州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反对撤销徽州改为大黄山市,甚至连屯溪市的领导和群众也反对将屯溪市改为屯溪区。然而,徽州的一些人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仍然高喊大黄山,并且采用各种手段,弄虚作假,欺骗中央,不顾法规,不顾徽州历史,不顾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不顾客观实际,不顾专家意见,不顾人民意愿,一意孤行,强行推行撤销徽州地区将其改为大黄山市的方案——撤销198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科学合理,具有强大生命力,正在欣欣向荣迅猛发展的黄山市将其改为市辖区;将安徽省政府直属的黄山管理局改为市辖,为日后黄山出现大破坏埋下隐患;将黄山市政府驻地从黄山脚下的甘棠镇改到远离黄山79公里的屯溪;将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一分为二,划出7个乡镇成立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县级徽州区;将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和主要组成部分绩溪县划到宣城地区……这次徽州和黄山的行政区划大变动,未经任何科学论证,被安徽人嘲笑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国务院参事刘春芳等怒斥为“胡闹!根本不懂行政区划!胡搞!乱弹琴!”徽州改为黄山市的文件下达后,安徽省及华东地区哗然,当地人民怨声载道,有一首民谣为证:“绩溪哭,歙县告,屯溪跳,旌德恼,山上叫,山下闹。”
从此,徽州名牌消失,被黄山之名所取代,黄山和徽州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被这个极端错误的决策所破坏,严重损害了党和各级政府的威信。玩弄“打黄山牌”,拉大旗作虎皮,歪曲篡改邓小平的指示精神,由于严重违反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个决策对国家对人民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弊端立即暴露出来,这种1+1=3的常识性错误引起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且愈来愈强烈。面对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恢复徽州,恢复1983年的省辖黄山市的呼吁,新设立的大黄山市的一些人便玩弄起政治游戏,断章取义,歪曲篡改邓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精神,以抵制各方面的意见,甚至数次花巨款买下全国有影响的一家党报的广告版,公然说1987年撤销徽州设立地级(大)黄山市是国务院为了落实邓小平“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当地人民和有关部门的专家、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都非常清楚,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是指把黄山的美丽风光介绍出去,扩大黄山风景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黄山观光,根本没有要把徽州地区改成黄山的意思,而且当时邓小平同志已明确向万里等安徽省委领导提出“建立黄山特区”,而且还特地明确具体提出徽州地区要“禁止破坏山林……要搞经济林,发展经济林,何必种玉米,既影响水土保持,又收入少!山区经济林搞好了,将来生活肯定比淮北要高得多。要很好发展竹木加工生产,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要种草,办养殖场……”等等。而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明确指示,他们却只字不提。1983年,国务院撤销太平县成立省辖黄山市,就是落实邓小平同志的建立黄山特区,
“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难道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同志还不理解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吗?非要由徽州一些人提出撤销徽州建立大黄山市才是落实“把黄山的牌
子打出去”的指示吗?
我们再来看看,徽州的一些人是怎样玩弄“打黄山牌”的:
1983年底,撤销太平县成立省辖黄山市的文件下达后,徽州地委一些人不是积极支持、贯彻,而是在背后拆台。时隔不久,在徽州地区就出现了“撤销黄山市,恢复太平县”的舆论,对汤口的移交迟迟不办,制造麻烦,甚至还向省政府转交了歙县要求归还汤口的报告,遭到省政府断然否定。此时,某些人怎么不积极贯彻邓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在“撤销黄山市,恢复太平县”的目的未达到后,便又改变花样,进行大量活动,终于在1986年6月初取得了由徽州行署代管黄山市的权力。代管后不久,1986年7月,《光明日报》发表了胡子昂、钱昌照、周培源等50多位全国各界著名人士联名向国务院的建议——将黄山市辟为中国的世界公园,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对已被徽州行署代管的黄山市出现如此大打黄山牌的大好事,徽州地委机关报——《徽州报》理应头版大力报道,然而,该报却只字不提此事。此时,一些人又怎么不提邓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相反,却有人在安徽省领导面前极力贬低黄山世界公园的重大意义和影响。而在1987年底,当徽州改为大黄山市后,引起全国上下、全省人民的普遍反对,要求恢复徽州的时候,他们便想起了邓小平同志的“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肆意歪曲篡改作挡箭牌,以抵制恢复徽州;当1997、1998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求恢复徽州、恢复1983年的黄山市,他们便无理提出要恢复徽州必须以“黄山区改为太平区”为条件,拒不恢复1983年的黄山市,又把黄山市搞得没有了。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坚持打黄山牌了。黄山被他们控制,就叫打黄山牌;黄山回归省政府直接领导,把黄山市的牌子还给太平就不叫打黄山牌,真是岂有此理!难道恢复了徽州,恢复了原黄山市,就打不响黄山牌?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就停止不前?难道徽州特色的文化品牌不如黄山牌?吸引不了游客?不能发展旅游了?别的省没有黄山,怎么旅游发展得比安徽还快还好?绩溪县在1987年离开了黄山市(徽州),没有依靠黄山,反而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成了全省的富裕县;邻近的宁国市没有黄山资源,怎么一个36万人口的小市的总产值竟然和145万人口的大黄山市3区4县的总产值相差无几?最近几年来,徽州改为黄山的恶果一件件先后被媒体曝光,戳穿了他们打黄山牌的真实面目后,他们无言以答,便把自己的形象与黄山自然美的形象等同起来,以破坏黄山形象,给黄山抹黑来威胁,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地提出“谁砸黄山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谁给黄山脸上抹黑就严肃查处谁!就追究谁的责任!”他们一方面公然伪造假黄山总体规划图,假床位数字,欺骗中央和人民,推卸责任;一方面无视宪法,侵犯公民基本民主权利,在地方上开会点名批评举报人,要和举报人进行“坚决斗争”,不但停发举报人的工资,而且还对广大干部群众向上、向媒体反映真实情况进行打击报复;另一方面他们以黄山市委、市政府名义向报社发信,以制造假新闻炒作和诉讼相威胁,不准媒体继续曝光黄山问题。与此同时,又花巨款在全国性大报的广告版上自己写文章,大肆为自己歌功颂德,把自己美化成保护黄山的功臣,弄虚作假,掩盖严重问题,进行反舆论宣传,以抵销媒体对黄山问题曝光的影响。此外,他们又请记者和领导到黄山给予高级接待,汇报假情况,提供假材料,不让看被破坏的地方,不提供真实情况,请记者和领导为他们说好话,写报道,压制舆论监督。其中“黄山是人类生态第一山”就是典型一例。黄山山上常住人口6千多人,每年游客
100多万,而且搞了那么多的人工建筑,在皖南都够不上生态第一山,怎么能成为人类生态第一山呢?被北京专家当作笑谈。当“题词者”了解到黄山的真实情况后,对他们利用他的题词到处宣传,以掩盖黄山遭到的破坏,压制舆论监督很生气。黄山市一些人的作法,大大损害了黄山的形象。这是真正在给黄山脸上抹黑,砸了黄山的牌子!
撤徽州搞大黄山市严重违反了“三个代表”,是真正损害党和人民政府形象,破坏黄山形象,给安徽丢脸;根本不是打黄山牌,而是毁了徽州名牌,砸了黄山的牌子
。真理是压不住的,纸是包不住火的,徽州改为黄山的恶果是掩盖不了的。朱镕基、温家宝总理提出加强民主监督,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不准人民说话是办不到的,公仆必须受到广大人民的监督。现将黄山徽州问题严重违反“三个代表”的主要事实列举如下:
(一)侵犯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严重违反地名法规,误导广大游客。徽州改名黄山,指鹿为马,张冠李戴,造成黄山地名错位,“皖南处处皆黄山”,每年误导游客数十万,南辕北辙,弯弯绕,打乱了游客的游程安排计划,耽误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减少了游客在黄山的游览时间,影响游兴,游客对此怨声载道,叫苦连天。这种不讲诚信,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以欺骗游客、损人利己来发财的行为,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怒斥为“没有公德”。严重侵犯最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是一个违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突出典型,严重违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损害了党和各级政府的威信。这叫什么“打黄山牌”,什么发展大旅游?
(2)破坏了世界遗产黄山的真实与完整。
(大)黄山市为追求高额经济利益,在黄山核心区内大搞开发建设,成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为提高房价,追求利润,大建豪华宾馆、饭店,大建水库、水厂,铺设供水管道,开山炸石,筑坝截流,凿岩挖槽,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又因大建豪华宾馆,增加大量常住人员(工作人员)及其生活没施,严重的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使一个仙境般的世界遗产地变成了繁华闹市,出现了黄山有史以来的恶性循环大破坏,严重损害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的真实性、完整性,严重背弃了中国政府对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承诺。不能将一个真实完整的黄山传给全人类的子孙万代,严重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损害了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的信誉,这又叫什么“打黄山牌?”
(3)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地名与管理体制,使行政管理幅度过大,层次过多,给国家财政和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经济负担。黄山风景区十年(1988-1997年)的税收才6000多万元,而绩溪县、黄山区、黄山市三地增加的车旅费、汽油费、接待费就超过3个亿!大黄山成了大浪费的无底洞,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严重损害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利益。这难道是“打黄山牌?”
(二)毁灭了优秀传统文化,不利弘扬先进文化
(1)赫赫有名的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代表之一。徽州改名黄山,使徽州文化的地名载体消失,历史中断,徽州文化名牌也随之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损失,全国一切有识之士对此痛心疾首。1997年3月,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说:“徽州改为黄山是没有文化知识,没有历史知识的表现。”
2001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黄山后到徽州各地参观说:“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人民日报》
[海外版)(2001年9月15日)。没有徽州地名,如何弘扬和世代相传?怎么能打出徽州文化名牌,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打黄山牌”难道就要取消徽州牌?
(2)歙县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法律规定,必须保护和保持历史文化名城布局的完整性。然而1987年,有些人竟然把歙县一分为二,新成立一个(大)黄山市辖的不伦不类的县级徽州区。历史上徽州是一府辖县的范围,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而今却缩小为一个仅辖一镇七乡的小小县级区,这对徽州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的嘲弄,引起所有徽州人民的强烈不满。另外,划出去的这个地区有徽州民居博物馆、宝伦阁、古塔、新四军兵站等重要历史文物和古迹,是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分割,显然违反了国家文物法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布局完整的规定,大大降低了歙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价值,引起歙县上下的不满和强烈反对。难道“打黄山牌”就可以如此胡来,不顾法规?
 (3)绩溪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徽州的名字就是来源于绩溪县的徽岭、徽水、徽村。绩溪的徽菜、徽墨、徽商、徽州民居、文化名人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屯溪仅57公里,而1987年却无视绩溪县18万人民的意愿,一夜之间划给了远离143公里的宣城地区,激起了极大的民愤,难道“打黄山牌”就如此不顾民心?
(4)特色是发展旅游的生命,有特色才有吸引力。原徽州地区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特色,地域达一府六县,是全国有代表性的地方;黄山是一座只有
154平方公里的山岳名胜,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是全国、全世界风景名胜的代表,黄山与徽州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地理特点和内涵,徽州改名黄山,使徽州特色全无,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千古笑话。徽州之名的消亡,不仅是当地,也是安徽、中华民族、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难道“打黄山牌”就如此不计这笔巨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后果?
(三)严重束缚和阻碍了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两山一湖地区)和徽州地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1)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两山一湖)为安徽主要风景名胜资源。三者地理位置集中(黄山、九华山直线相距40公里,中间夹一太平湖),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如在行政上进行优化组合,三者合在一起,将形成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而将黄山市政府驻地放在两山一湖之间的黄山北大门,不但能使这一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还可带动整个皖南地区和安徽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1987年却将黄山市政府驻地改到远离黄山南大门的屯溪,远离两山一湖,这种本末倒置导致了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布局严重失衡,使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山一湖为中心的战略无法实现,也使两山一湖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无法发挥。
(2)极大挫伤了黄山区人民保护黄山的积极性。由于总有那么一些人极力阻挠山上(黄山风景区)、山下(黄山区)合二为一,使黄山成为黄山区境内的一块“飞地”,
结果严重制约了黄山区牛产力的发展,导致闻名世界的黄山坐落地——黄山区成了贫困区,成为安徽省脱贫攻坚目标。为保护黄山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又受到黄山因发展旅游而带来污染危害的黄山区人民得不到黄山旅游发展的利益,靠山不能吃山,全区16万人口,竟有1.5万人外出打工谋业,5000多人人均收入在730元以下,这种山上山下分割,责、权、利极不统一,极不公正的管理体制,极大挫伤了黄山区人民保护黄山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
快速发展,天下不公,莫此为甚!冤比天高,以此为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明确指出:维护好世界遗产地周边社区人民的合法权益关系到世界遗产的生死存亡,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大问题,只有维护好遗产所在地周边社区人民的合法权益才能调动他们保护遗产的积极性、责任心,这是任何地方所不能取代的,侵犯世界遗产所在地周边社区人民的利益就是侵犯全人类的利益。专家还明确指出,目前的黄山行政建制导致黄山与黄山区存在极不公正、极不平等、极不正常的关系,对保护黄山遗产极为不利!难道这就是“打
黄山牌”应产生的后果?这叫搞“大黄山”?
(3)大黄山市并没有大发展。原徽州地区是一个大山区,山区农村经济占绝对优势。改为大黄山市后,大黄山市的整体经济水平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处于安徽省末位。
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全省倒数第一,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大黄山市(3区、4县150万人口)的总产值竟然和邻近的资源贫乏、只有36万人口的宁国市相差无几。
最近新华社记者在黄山市广大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大量事实有力地揭露了黄山市一些领导的谎言和虚假政绩:到2002年黄山市特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共6万人,比
1997年末多27f人,黄山市4县3区中有3个县是重点扶持的贫闲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脱贫的休宁县到了90年代中期又返贫了,巾重点扶持的贫困村比以往增加了20%。安徽省三个不通公路的乡全在黄山市,不通柏油路的乡镇占了安徽省近一半……铁的事实证明,当初提出搞大黄山市能带动大范围的
经济快速发展纯粹是骗人的鬼话!这难道叫“打黄山牌”?
人民的意愿岂能置之不理!“三个代表”岂能挂在嘴上?拨乱反正更待何时?
对于上述严重弊端,当地人民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呼吁上访,一致要求尽快纠正这—重大失误,中央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讲话,全国人大代表,各级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全国广大旅游消费者和新闻舆论界多年来一直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实现“两个恢复”。然而(大)黄山市的一些人对人民的意见置之不理,文过饰非,弄虚作假,歪曲事实,答非所问,我行我素,惟我独尊,以虚假的成绩掩盖弊端,非但不如实向上级反映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反而压制广大干部群众向上面反映真实情况,并且以莫须有的所谓带来不稳定,破坏大好形势
来威胁要挟上级领导,百般抵制,以图维持现状。
大量事实表明,他们高喊“打黄山牌”是假,骗游客的钱、掠夺黄山的钱是真;他们打着发展大旅游的幌子,把全人类全民族共有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据为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一个局部地区所私有。确实,十多年来,黄山市府驻地屯溪是发展了,但这种发展是以牺牲黄山区
(原黄山市)的发展而发展,以误导游客、牺牲游客的利益而发展,以破坏黄山世界遗产的真实完整而发展的。黄山门票、食宿费的大提价就是明证。这种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赚钱,不顾公德,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只顾局部和少数人眼前私利,不顾国家,不顾子孙后
代的所作所为为广大人民所不齿!正义何在?公道何在?任凭他们华丽的词藻,高昂的口号都掩盖不了他们的狭隘私利!孰是孰非,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明白得很!人民不是白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气愤地说:“我们还没有得老年痴呆症,我们还有判断分析能力,我们还能分辨真假是非黑白!”“难道我们政协委员提出恢复徽州,就是破坏稳定?破坏大好形势?”
“难道800多年历史的徽州能改成黄山,而才十几年的大黄山市就不能改回徽州?”
“搞了20多年的全国性的人民公社都改掉了,都没有出现不稳定,而恢复徽州就会出现不稳定?稳定谁的利益?”目前这种真正在败坏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形象,败坏邓小平同志形象,由少数人炮制出来的、为少数人所得利,被少数人所利用的、侵犯最广大人民利益、严重违反“三个代表”的现行黄山市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人民不拥护!人民不赞成!人民不高兴!人民不答应!如果任其旷日持久拖延下去,国家赔不起!人民赔不起!共产党的声誉赔不起!
2002年6月,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就重点提案黄山问题,专门召集部分政协委员和安徽省政府、建设部、民政部及黄山市政府的领导在北京开座谈会。会上,两次去黄山徽州进行过调查深受蒙骗体验的安徽籍的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徐志坚委员在听了黄山市政府领导汇报后,对黄山市的领导进行了严厉批评,他气愤地说:“我们的党组织,我们的政府一层层说假话那还得了!这是绝不允许的!黄山的问题不能再拖了!要听听黄山区人民的意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20年的实践证明,1983年按邓小平同志“建立黄山特区”的指示在黄山北大门设立省辖黄山市,山上山下合二为一的黄山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是切实保护好,开发利用好黄山的惟一正确决策,它符合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精神,符合黄山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黄山的可持续发展,是真理,是科学,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坚持这个真理不仅有利于保护好黄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利于徽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弘扬徽州名牌;更有利于实现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两山一湖”为中心的战略;有利于维护广大游客利益;是真正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国上下的支持,真正出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
[最后的建议:请所有关注黄山与徽州问题的领导、专家、记者和各界人士有机会深入到黄山脚下的黄山区
(太平)广大民众之中,找些老干部、知情者、历史见证人进行调查暗访,再到黄山四个大门查看地理地形,所有的疑问便会得到解答]
(本文作者为民革成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





 选取两则网友评论:

刘先生以一介平民,欲独臂撑起“反清复明”之大旗,可敬亦可悲也!目睹中国五十年之怪现状,合法不合理之事太多矣,岂是你我匹夫草民所能左右?
腐败之满清,使中国失去一名医生,却成就了大文学家鲁迅,此吾辈之幸事。
混乱之黄山,耽误了一代国画大师,却成就一名“社会活动家”,此国人之幸矣?悲矣?............................



所有太平的儿女们,我们应该很庆幸。我们为有刘先生这样一位赤子之心的老乡感到骄傲!我是80年代出生,对那段历史的内幕不太清楚,今天终于明白了!
所有太平的儿女们,我们要坚信刘先生和他身后的16万太平人一定会成功的!
请把刘先生此文转发到全国个大论坛上去!着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要让全国人民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到全国人民的支持!行动吧!
我上了刘先生的主页,很遗憾,没有留言版。谁可以告诉我他的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和电话。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我们的愿望!我们应形成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精英带动,全民参与!大家意见如何?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2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所有支持设立桐城地级市的朋友以参考!不考虑文化因素和当地人民的意愿是区划调整的大忌![em43]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667

主题

4551

回帖

5227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5227

嘉宾会员活动大师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4-9-5 22: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收藏吧.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19: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72] 历史上的徽州在哪里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山胜水亦然。黄山的同志戏称:黄山无小事,事事通北京。有关黄山的文章在报刊上特别走俏:黄山松、黄山石、黄山泉、黄山猴、黄山人、黄山索道、黄山体制、黄山建设.......成了取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和报刊抢手的新闻。


  关心黄山变迁的同志可曾记否:1983年以来,关于黄山体制的争论就 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一直到1987年国务院批复大黄山市成立而告一段落。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十多年来,不断有人重提旧话,制造麻烦,以致每隔一段时间就“烽烟再起”。前不久海内外一些媒体大炒黄山遗产遭破坏的不实新闻,令世人震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根子还是有人利用媒体贬低黄山的管理,借此对体制问题再发难。


  一个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和市名的命名,时经十多年仍有人执着地争议,在全国罕见。笔者作为当年曾参与黄山体制改革运作的工作人员,本不想再重翻旧事。却因为目前媒体鲜有文章来从正面陈述黄山体制变化的必要性,而一些人的不实之词却引起了不少混乱。看到这些被歪曲的事实屡屡见诸媒体,如骨骾在喉,不吐不快。这里不妨直书一孔之见,谬误之处,还望诸君不吝赐教。


 历史上的徽州在那里

  黄山市是由原徽州地区改设而来。主张把黄山市改为徽州市的同志说,把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地图上再也找不到徽州了,安徽只有“安”(庆)而没有“徽”(州)了。他们主张把黄山市改为徽州市,以示对老祖宗的尊重。


  古徽州确实是有点名气的。但必须弄清楚的是:历史上的徽州究竟在哪里?

  徽州的命名始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县有徽岭、徽溪而名(绩溪当时属歙州),州治歙县;元十四年(1277),又改徽州为徽州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至正十七年(1357),改徽州路为兴安府;至正二十四年,又改兴安府为徽州府;明洪武元年(1368),直隶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改属南直隶(南京);清顺始二年(1645),属江南省;十八年,属江南左布政使,后属徽宁道;咸丰四年(1865),改属徽宁池太道及皖南镇,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复归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民国元年(1912),废府留县,徽州各县直属安徽省,徽州不复存在;一直到1949年5月解放后才重新设立徽州专区,治所初置歙县,后迁屯溪;1956年并入芜湖专区,一直到1961年重设;1971年,改徽州专区为徽州地区,
地区行署作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不是地名,在地图上是没有徽州的。

  徽州最辉煌的时期当属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逾300年之久,形成徽州历史上经济、文化发达的鼎盛时期。但清朝中叶之后,徽商日渐衰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民国初期废府建制,徽州风光不再。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提史话,无非是说明,自秦建县以来,徽州只是一段历史,而不是这块土地历史的全部;二是历史上徽州府的治所一直在歙县,不是现在黄山市所在地的屯溪;三是徽州得名于宋,而在此以前,则有鄣郡、丹阳郡、新安郡、歙州等称谓,其管辖也忽而南京,忽而浙江,一直到清康熙时才由安徽管辖。力主把黄山市改为徽州市的同志意在继承历史,但真正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应把徽州的帽子戴到歙
县头上更合适,因为歙县一直是徽州府的治所。但歙县自秦建县,其历史比徽州悠久得多,此举又有画蛇添足之嫌。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尊重历史,但不能拘泥于历史。历史上地名,包括村名、县名、省名等,应当长期保持稳定,但也允许要新形势下有特例、有发展、有创新。就是历史上的地名,也不是千古不变的。三亚市原为崖县,北京过去称北平,西安古称长安,中山市原叫香山县,深圳市为宝安县,石家庄原称石门市,太原市原称晋阳、冀州、并州,呼和浩特原称归绥市,丹东原称安东,沈阳市原称盛京,湖州市原名吴兴市,石台县原名石埭……《三国志》、《水浒》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地名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赋于新的涵义。如今,黄山市、井冈山市、张家界市、峨眉山市、海南省等均是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在原来基础上新成立的行政区划,给人耳目一新,对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可见,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社会,一个好地名如同一个好产品名一样,是有含金量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19: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em72]  从三国四方到黄山一统



  1979年,一位伟人来到当时的徽州地区,以七十三岁高龄攀登上黄山,他巨臂一挥,声震群山:“黄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这发聋振聩的声音使黄山周围的人们如梦初醒。从此,黄山旅游掀开了新的一页!


  1983年,当时的风景区负责人为了发展黄山的旅游事业,经多方努力筹划,成立了县级黄山市(俗称小黄山市)。这个小黄山市是撤销太平县,划歙县黄山人民公社、石台县广阳人民公社和太平县所辖区域建立,由省直辖。作为一种改革尝试,应当说当初愿望是好的。但这个小黄山市致命的问题是脱离了历史和山情地情。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


  矛盾之一:把黄山与徽州割裂开来,不仅割断了历史,也极大地伤害了徽州人民的感情。黄山古称黟山,因山南有古县黟县而得名。历史上一直归徽州管辖。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赞道:“薄海内外无如徽(指徽州)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南宋时,歙县就设黄山巡检司,自宋到元明清时代,黄山巡检司的主管巡检47任一直归歙县委派。民国起,先后设黄山管理(处)局,也没有脱离徽州。1979年,黄山管理处升格为地级黄山管理局,由省直管,但当时黄山风景区充其量只是省的接待和干部疗养场所。徽州地委的领导还兼任黄山风景区党委的书记,山上山下的党政关系一直是融洽的。而小黄山市成立后,将黄山与徽州割裂开来,山上山下关系骤然紧张,给工作协调带来许多负面因素。从此,黄山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笔墨官司不断,黄山管理形成不了拳头,无法协调,并为此产生摩擦和纠纷。


  矛盾之二:黄山风景区的中心城市难以北移,小马难拉大车。黄山风景区交通当时很不方便,它地处腹地,南距徽州地区所在地屯溪70多公里(现改新道只60多公里),北距小黄山市(太平县)50多公里。将两个城市比较,虽各有优势,但存在差异。屯溪
历史上就是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小有名气的中心城市,是皖 南的商品集散地,曾有“小上海”之称。
它不仅有机场、火车、省际公路,离杭州只200多公里,且黄山的人流、物流的中转、物质的供给都离不开屯溪。而当时的小黄山市只是全市人口14多万、城镇人口只一万多人的小县城,它先天不足,经济实力较弱,人才缺乏,除公路以外,别无出路;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铁路、机场的农业型的小城镇能成为黄山旅游区的中心城市。


  矛盾之三:制约了黄山旅游业形成大旅游格局。大旅游业是不分地域、国界限制的。小黄山市的格局,把古徽州灿烂的人文景观和黄山的自然景观人为分开,把山上山下分而治之,从而使黄山旅游业的路子难以拓宽,越走越窄。这种以地域划界,搞小旅游的做法显然和旅游业的内在规律相背。


  当邓小平吹响黄山旅游的号角后,黄山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姑变成大家看好的富姐。在利益的驱使下,各方都想从黄山旅游业中挖掘一桶金。为了争夺黄山无形资产的品牌和旅游业带来的利益,“三国四方”经常产生矛盾和摩擦。“三国”者,则黄山风景区管理局、小黄山市、徽州地区;四方者,则前三方加上徽州地区管辖的歙县。由于黄山的管理形成不了拳头,造成混乱的局面,以致上惊动中央,下殃及游客。当时曾有游客在报上撰文抱怨黄山“四极”:“住宿极难、环境极差、费用极贵、服务极差”,海外报刊称黄山为“变色的黄山”。


  国务院、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1987年5
月,国务院一位副总理亲自率队来徽州和黄山进行调查研究。省内外不少领导和专家学者提出以黄山为中心,以黄山周围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网络的大黄山观点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也受到上层决策层的重视。这位副总理说:“提出大黄山市的建议,不是哪个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周密考察得出的。现行的管理是不行的,这样的多头管理、矛盾重重、互相掣肘的体制,不能适应黄山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考虑的措施,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显得很不够了,改革黄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省委、省政府为了解决黄山体制问题,专门成立了黄山旅游区协调领导小组,先在省人大、顾委、政协和一些技术人员中征求意见,然后到当时的徽州地区、小黄山市征求意见,提出五六个方案。有的主张搞大黄山市,有的主张搞小黄山市,有的主张设黄山风景区政府......省政府讨论了三次,权衡利弊,作了分析对比,然后归纳成二个方案:一是大黄山市方案,一是小黄山市方案。最后省委、省政府选定了大黄山市方案。


  1987年9月,安徽省拿这个大黄山市方案到国务院汇报,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缩小大黄山市管辖县域的修改意见,就形成了现在黄山市的雏形。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地级黄山市,下辖屯溪、徽州、黄山三区和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四县;原小黄山市改为黄山区,市政府设在屯溪区
;原属徽州地区管辖的石台、绩溪、旌德三县分别划给池州和宣城地区,以利新成立的黄山市集中精力,抓好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业,带动皖南经济的发展。


  把黄山市的牌子拿到更大的范围来,把市府所在地由太平迁到屯溪,这是“立足大黄山,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的战略举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越性日趋显露,成效十分明显,也为我国旅游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黄山的保护和管理上了一个大台阶。“三国四方”成一统以后,形成了齐心协力整治黄山旅游环境的局面。短短几年,黄山风景区由乱而治,成了国家有关部门命名的“安全山”、“卫生山”、“文明山”,被授予“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先进单位”,并名列10个“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榜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山目前的卫生、环境管理不逊于世界上任何风景旅游区,受到联合国官员、外国贵宾、中外游客的交口称赞。1998年,新兴的黄山市一举以高分跻身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1999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洲唯一的梅利雅.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2001年月12月,黄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黄山风景区的生活基地逐步下迁屯溪
,离退休干部在山下定居,逐步解决了山上办社会的情况。如果不是存在偏见,建市后黄山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旅游业成了黄山市的支柱产业。以黄山为中心的旅游区基本形成,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了黄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黄山市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2亿元,比建市前翻了几番;仅黄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收入超5亿元,利润超亿元;而建市前整个黄山风景区营业收入仅一二千万元,入境游客仅每年几千人。黄山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大提高。邓小平生前欣然为黄山市委机关报《黄山日报》题写刊名;***总书记于2000年5
月亲临黄山视察,并写下了《登黄山偶感》的壮丽诗篇。许多中央领导都对黄山 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和寄予厚望。

  徽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正是由于黄山的名牌效应,促进了徽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黄山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和古徽州独特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黄山市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区。作为一个省辖市,拥有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二个世界遗产和几十个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属罕见。黟县古民居、齐云山道教圣地、花山谜窟、歙县棠樾牌坊群、太平湖、唐模古村等成为全国有名的旅游热点。古徽州的徽派建筑走出国门,徽墨、歙砚、徽派雕刻、徽派盆景、新安医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徽派的古文化品牌没有丢失,比建市前更加灿烂夺目。


  毋庸讳言,目前黄山市经济发展步子还不快,这既有区位相对偏僻、离大城市辐射较远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不能低估古徽州封闭、守旧、小富则安等文化沉淀的负面影响。应当看到,历史上徽商发展不是在本土,而是在沿江沿海的商埠,徽州本土一直是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这块土地历史上的辉煌是徽商用外地资本积累在原籍修祠堂、建寺庙、置房产、筑道路而形成的,徽商重消费而忽视扩大再生产,加上清朝政治腐败,终于抵挡不住资本主义商业的渗透而衰败。只看到古徽州对中国民族经济文化所作的贡献,而忽视徽文化本身的局限性和致命弱点,以致作茧自缚,固步自封,不仅不合改革开放的潮流,而且会束缚自己的思维、观念和步伐。可惜现在有些人仍看不到这个危险性,而在老祖宗的光环下自我陶醉,这才是黄山人应高度重视的。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19: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30] 鱼和熊掌可以得兼吗



  有人说,黄山和徽州应是发展安徽旅游经济的两张牌,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二者各有特色,不可以等同。表现在黄山市命名上,鱼和熊掌也难以得兼。


  徽州在历史上有过辉煌,但历史不能代替现实。作为历史,徽州的名称应当说永存。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徽州的份量远不如黄山重。打“徽州牌”的效果肯定比不上打“黄山牌”。硬要今天的徽州地区重现昔日徽商的辉煌,恐怕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打“黄山牌”顺意潮流,是在新形势下打开山门,走向世界的必然。原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说得好:“黄山是安徽最大的名牌和精品”。许多海外归来的同志感叹:不少外国人只知道有黄山不知有安徽,更谈不上几百年前的古徽州了。不妨在旅游者中作个抽样调查:慕名来黄山观赏自然风光的和慕名来徽州探古访幽的,究竟各占多少比例?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正是由于有了黄山这张烫金的名片,也带动了古徽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正是由于有大黄山市作为支撑,黄山的管理服务才上了一个台阶。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有人说,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不符合《地名管理条例》等法规。而恰恰是这些同志,当初却极力主张把太平县改为小黄山市,实在是难以自园其说。就是从地名法规的角度看,黄山市改为徽州市也不完全符合地名的规定。因为黄山市府所在地的地名是屯溪而不是徽州。徽州行署只是一个在地图上不标出的派出机构。现在黄山市离黄山只六十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和一个大城市的机场到市区路途差不多,交通十分便捷。芜湖县离芜湖市也有几十公里,总不能让芜湖县改为当地的地名湾沚县吧!


  有的同志说,黄山市的命名造成皖南处处皆黄山的混乱局面。这个问题提得不无道理。现在有三处黄山名称:一是黄山市,二是黄山风景区,三是黄山区,则原太平县。山是山,市是市,由于交通的改善,山市融成一体,如果公路路标清楚,不会引起混乱。但黄山区的命名值得斟酌。从真正关心黄山区发展的善良愿望出发,我建议黄山区要依托黄山,以开发利用太平湖为重点,打好“太平湖牌”。黄山区改为太平湖市或太平湖区为好。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太平湖的知名度,把太平湖炒得象千岛湖一样热起来;二来沿袭老县名太平二字,使黄山“猴子望太平”名景名符其实;三是避免与黄山重名。但黄山区人民对黄山也是有感情的,如果他们愿意沿用现在的区名,也不必再改。只是今后地图、路牌、导游图、会议通知等明显标出和讲清,不会引起大的麻烦。北京那么多胡同,老太太都弄得很清楚,黄山的地名不至于比北京的胡同名还难分清吧!


  一个市名的变化牵涉到机关、企业、交通路线的命名和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使用。如果随便改来改去,无疑会带来新的混乱和巨大的浪费。初步估算了一下,改变一个用了十多年的市名,将造成数以亿计的有形无形的损失,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何况,即使如某些人之愿,将黄山市改为徽州市,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一改就能改出奇迹?更有荒唐的方案,有极少数执着的人,提出恢复小黄山市,把黄山与徽州再度分割。倘若那样,“三国四方”的局面就会重新出现,黄山地区就会内乱不止,这是对黄山、对安徽、对全国乃至世界不负责任的表现。


  多些理性思考,少些主观臆断!多些实事求是,少些人为炒作!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黄山体制改革是成功的!黄山体制包括黄山市名都不能再折腾了!黄山,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222

主题

2867

回帖

3132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3132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4-9-5 19: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em34] 徽州、黄山分治势在必行


何礼荪
原载中国建材报2001年4月21日第一版
最近,《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建材报》等相继发表文章,对黄山市的行政区划问题提出了意见,反映了广大读者和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读后很受启发。笔者认为,现在恢复徽州地区,恢复原黄山市,是时候了。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好处:
一、可以不再误导游客
现黄山市更名为徽州市,就可以明确告诉游客这里是徽州地区的首府,这里距黄山还有60多公里。你们可以在这里停留一两天,游览这里的名胜;也可以换乘长途汽车去黄山。
徽州地区的屯溪无疑是进入黄山的重要通道,但不是唯一的通道。应该让从北方来的游客知道,他们可以从合肥乘汽车沿高等级公路经铜陵直达黄山北大门,这条路线不但便捷,而且是一条途经九华山太平湖的最佳旅游路线。
还有一条水路。长江沿岸城市的游客,可以乘船至池州港,然后换乘汽车经九华山、太平湖,进入黄山。
此外,还有多条路线可以不经过屯溪进入黄山,这样游客就不会再出现到了“黄山”见不到黄山的现象。
二、可以更好地促进徽州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徽州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灿烂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弘扬。研究徽州文化形成了一门学问——徽学。国内外都有一批学者研究徽学,他们认为研究徽州文化,继承其精华的部分,充分地加以利用,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文化本身也是一项宝贵的旅游资源。如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越来越受到文化人士和广大旅游者的青睐,典型的徽派建筑村落西递村和宏村,最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一例。其他如徽戏、徽菜、徽派雕刻、新安画派等,无一不是可以开发出来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
恢复徽州地区,必将有利于促进对徽州文化的研究和弘扬,也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徽州文化的旅游资源,发展有着显著地方特色和广阔前景的文化旅游。徽州地区人杰地灵,何必非要丢掉徽州,戴上一顶黄山的帽子呢!
三、可以更好地促进徽州经济的发展
徽州地区以农业为主,茶、竹、木材的生产历史悠久,徽州经济是有发展潜力的。
为什么这些年徽州(黄山市)的经济发展得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市里的领导人对迎送从中央和各地来黄山游览的党政负责人花的时间比较多,相对花在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时间就比较少。领导精力分散了,就会削弱对农村工作的关注和领导。
如果徽州地区不再管黄山的事,就可以摆脱迎来送往的负担,可以集中精力研究和发展本地区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样,徽州地区的经济必然会出现新的面貌。
徽州地区不管黄山,却可以利用靠近黄山的优势来赚钱,凡是去黄山途经屯溪的游客,可以请他们逛逛屯溪老街,看一场徽戏,吃一顿徽菜,买一些徽派绘画、雕刻、文房四宝。可以去西递、宏村看看有世界声誉的徽州建筑古村落。
四、可以促进“两山一湖”世界级风景区的开发
“两山一湖”:黄山和九华山,中间夹一太平湖。这一地区其旅游资源品类之多、品质之高,在国内及全世界亦属罕见,堪称世界级的风景区。安徽省已将“两山一湖”列为重点旅游开发地区。
 “开发两山一湖”需要有一处中心城市,这个城市必需距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比较近。展开皖南地图就可以看到,这个中心城市非原黄山市<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后,这里改称黄山区>莫属。原黄山市夹在黄山和太平湖中间,距这两大景区10公里左右,占尽地理优势。1987年前,原黄山市城市建设和服务设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方面再加把劲,就完全可以担负起“两山一湖”风景区中心城市的职责。
徽州、黄山各就各位。徽州地区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积极弘扬徽州文化,发展文化旅游;黄山市作为“两山一湖”中心城市,努力将“两山一湖”开发成世界级风景区。徽州和黄山各展其长,各得其所,相互合作、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安徽省旅游事业美好的明天。
(本文作者系原中国旅游报社社长兼总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