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107
- 积分
- 3132
- 威望
- 69650
- 桐币
- 6056
- 激情
- -27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4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3-8-25
荣誉会员
- 积分
- 3132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4-10-6 13: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ff3a00][size=5]读 汪 军[/size] [/color]
[size=2]作者:于皖枞
汪军出了本书叫《我在皖江的日子》,安庆报界为此很是热闹过一番。汪军曾送我一本签名本,我将它与王蒙、刘心武、王朔等文学大家的签名本一起存放于书架上。闲来读上几页,天长日久,倒觉得这本并不厚的册子竟沉甸甸而凝重,有一种令人割舍不下的回味。
反复思量,这令人割舍不下的,是浸透这书中的对沉寂已久的皖江文化的近乎于偏执的挚爱与呐喊。
和汪军相识还缘于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在清节堂开了一家小有名气的德林书店,他当时只有二十多岁,是安庆日报的通讯员。有一天,他突然陌生拜访了我,要给德林写报道,说他喜欢德林的文化品位,安庆古城不能没有这样的书店,他真心希望有更多的安庆人能走进我的书店。他说的很恳切,语速很快,感染力很强,让人无法抗拒。不几天,他的新闻稿“书市闹海智者胜”便在安庆日报登载。他很自信地写道:“安庆是座文化名城,高档次的书籍不愁没有销路。”尔后的德林发展模式也不无印证了他的市场判断,汪军的才气从此令我难忘。
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充满书卷气、说话夹带着些许桐城口音的白面书生,迟早会在文坛闹出些动静来。然而不几年功夫,他却辞去了政府的公职,下海办了一个德兴房地产。说实话,我很是为他惋惜过一阵子。不曾料到,他的房产居然颇为兴隆。我为他欣慰之余,也不禁为他担心起来,怕他一旦成为富贾一方的款爷,安庆文坛从此便少了一个文化才子。
但当那本皖江走廊丛书《我在皖江的日子》放在我的案头时,这时的汪军的确已不很容易读懂了。
毫无疑问,在汪军的身上正交织着现实主义的冷峻与理想主义的光芒。
他充满活力,以至于在商海游刃有余,并显示出不凡的才华,但他又异常虔诚地沉湎于故乡的历史文化,以至于“谈到皖江的人文传统、名士先贤,汪军总是如数家珍,总是情不自禁,甚至显示出一丝霸气……而天下似乎没有比这更让汪军动情的地方了。”(叶卫东语)他认为,近代安庆浓缩了整整一部中国近代史,皖江文化真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念,先辈们永不满足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既是皖江文化的传统价值,也应成为新一代安庆人的精神支柱。和汪军交往中,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他的这烙下深深忧患意识的皖江文化情结和执着。
在古城,他单薄的身影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来回奔走。他那张至今仍有些娃娃稚的脸,笑起来是那么灿烂而宁静,而深藏于内心的竟是一种与年龄、身份反差悬殊的忧国忧民的孤傲与冷峻,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业界,他从经济立足去链接皖江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他不忍现代经济的浮躁烟没令他一生炫耀不已的皖江文化。他像一个耕耘夜色的清道夫,默默地在为皖江文化拂去历史的尘烟与麻木,他要让沉寂已久且被人渐忘的皖江文化,在新经济腾飞时代鲜活起来。他因此而能从商海的狂热中,静下心来潜入浩瀚史海深处,寂寞地去考证皖江文化兴盛源头、沉寂因果以及振兴之路。
他对现实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又为史海中的文化断裂割腕叹息。他步入富裕阶层,却又沦为清贫的布道者。他全身心投入于整个皖江文化的钩沉和整合、探索、梳理皖江文化的脉络及其鲜明的商业文化色彩,以“赋予世俗的事务神圣化,同时也使生命变得充实而光辉。”(汪军语)从他身上折射出新一代皖江后人的亮色,丝毫不逊色于我们这安庆祖上的一代代名士先贤,且有后生可畏之勇,或许这正是我们寄望于皖江新经济的希望所在。
作为朋友,我当然希望他在经济上不断地阔起来,但从钟爱安庆历史文化的角度,我更希望他依然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光芒的书生,执着于新皖江文化的整理和传播。如今我们这座尚不富裕的小城,也许发财致富的人比比皆是,这方面不缺一个汪军;但现代安庆太缺少年青有为有血性且不为稻粮谋的思想跋涉者和文化传播者了,这方面至少不能少了一个汪军。
笔者后来去安庆师院办事,偶尔看见一份市府的关于成立安庆皖江文化研究中心的复函,这颇让人欣慰,毕竟重振皖江文化大业不是一个汪军所能重负的。不久,市委党校教授、传记作家、我的学友朱洪调安庆师院任此中心主任。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古城安庆拍摄七个专题片,就皖江文化,汪军和朱洪一起接受了央视的采访,皖江文化将再次走向中国和世界。皖江文化成为热门话题,渐入佳境,汪军作为新一代皖江后人,会不会从此不再寂寞?
读汪军,其实是在读一种文化。汪军是一本安庆人耐读的书。
夜读至此,书房不远处四周夜夜哗哗不绝于耳的的搓麻声,格外刺耳,此时更像个空中围城,让人有些坐立不安。这样烦的时候,汪军便微笑而深沉地浮现在我的面前。
这样去读汪军,我也变得深沉起来了。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