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9361
- 积分
- 833
- 威望
- 145208
- 桐币
- 2
- 激情
- 3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2-6
桐网贡生
- 积分
- 833
鲜花( 0) 鸡蛋( 0)
|
山区的尴尬
我市西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境内山高岭大,谷深林秀,幽兰遍野,小区气候适宜生产优质茶。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出产的茶叶被列为皇室贡茶,名扬海内。
由于历史原因,茶叶生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交通、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山区茶叶经济更是雪山加霜,在个别产茶乡镇,茶叶生产一直处于停滞、萎缩的困境。
优越的茶叶资源闲置沉寂,导致山区群众贫困的生活现状难以改变。2002年,我市6个省重点贫困乡镇中,5个在山区;全市16.58万的贫困人口,山区占了70%以上。山区现有的1.5万亩茶园,70%是低产茶园,尚有3.5万亩宜茶山地、山场、山田处于低效运作甚至闲置状态,茶叶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开发空间非常巨大。
与周边地区相比,潜山、舒城、庐江等地的茶叶单产和总产量都比我市要大得多。近几年,他们一边数着靠茶叶赚来的外汇,一边抢去我市2/3的茶叶市场。作为明清贡茶的桐城小花茶,仅留下一缕芳香。“捧着金饭碗,熬着苦日子”的顺口溜,成为山区群众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杨树村的启示
大塘乡杨树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总人口721人。1995年,全村集体收入1000元左右,老茶园面积不足120亩,年产值不足3万元,贫困面达95%。
穷家难当。1994年6月至1996年2月,18个月换了5位村支书,村级经济还是没有任何起色。
2002年7月,笔者在杨树村听到另人振奋的喜讯:2002年春,该村加工“龙眠春翠”牌桐城小花茶350斤,售价均在180至260元之间,市场供不应求。全村茶叶收入近30万元,茶叶人均纯收入达380元,村集体仅茶叶一项纯收入达3万余元。2002年,该村20余户茶农茶叶收入超2000元,1户年茶叶收入超5000元。现在,该村新建和改造茶园面积达到250亩,并建起6亩山坡绿母穗园。贫困面下降到30%。尝到种茶甜头的杨树人,2002年秋天,又扩种良种茶园70亩。
现任杨树村支书、种茶“土专家”华大林说:杨树的巨变,得益于科技兴茶。
华大林所说的科技兴茶,是从1997年开始的。种桑养蚕,留兰香种植等项目相继在该村失败后,“以粮为纲”的年代遗留下来的零星茶树,让杨树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虽然春茶上市只有数十上百元的进项,但手头总是活络一些。1996年下半年,安庆市科技局、市科技局在该村扶贫时,帮助该村制定了“以茶富农”的发展思路。经过5年不懈的努力,该村茶叶经济渐成气候。1998年、2000年,以该村茶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桐城小花茶新品种“龙眠春翠”、“龙眠绿芽”分别在国际茶展会上夺金摘桂。1999年,桐城茶叶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的称号,桐城茶叶的品质优势再次令世人瞩目。
中义会议
引导、帮助占全市人口10%的山区群众尽快脱贫致富,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发展地方经济也是山区干群梦寐以求的愿望。
山区脱贫致富的捷径在哪里?探索和尝试从来没有停止过。种桑养蚕、种植留兰香、中药材、板栗,终因规模小、市场波动大,以失败告终,成为山区群众心中的隐痛。种植香菇、木耳,虽有市场,但从可持续发展和高效、环保的角度看,只能解燃眉之急,不可作永久之务。杨树村等地的发展成效;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进山调研的审慎思考,最终在我市决策层中形成一个共识:振兴山区经济的最佳选择是发展茶叶生产,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最现实最快捷的途径是做大做强茶叶经济。
2001年9月,市委、市政府在茶叶生产势头最好的中义乡召开全市茶叶工作现场会,明确茶叶生产优先突出地位。这个时间只有半天的会议,掀开了我市茶叶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义会议”之前,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山区茶叶生产缓慢复苏。“中义会议”之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八字方针,为我市茶叶生产指明了方向。各山区乡镇全面发动,干群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茶叶经济迅速升温。到2002年春,全市共建茶厂68个,改造和新建良种茶园3000余亩。
巨变无声
据统计,2002年,我市可采茶园面积11890亩,干茶总产量108.45吨,总产值1024万元,平均亩产9.34公斤,约占全国的1/5、全省的1/3。
改变我市茶叶生产低产又低效的现状,“八字方针”确实是一剂良药。2002年冬,各山区乡镇坚持发展和改造并举,实施总量扩张,均高标准和高质量地完成了秋栽和冬垦任务,秋栽面积达995亩,栽植无性良种茶苗600万株,冬垦面积达1025亩。以中义、黄铺为中心的5000亩绿色食品茶基地、龙眠风景区旅游观光茶园、中义300亩生态茶叶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工程的首批计划变成了现实。
各地在市茶叶办的指导下,普栽国家级良种茶苗凫早二号、舒茶早以及山坡绿、石佛翠等无性良种茶苗。由桐城小花“克隆”而成的龙醒早已于1995年通过农业部茶叶质量监测中心检测,现处于抗寒适应性试验阶段,这个由我市自繁自育的优良品种有望成为皖西兰花茶的主打品牌。为早日实现茶叶良种自给,中义石窑、黄铺向阳、大塘杨树等到地均建立了良种茶苗母穗园。2002年12月,市茶叶办在碧峰四新村建起50亩无性茶亩繁殖基地,茶农又看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拓宽桐城小花茶的市场,品牌整合已经完成,“龙眠春翠”作为桐城茶叶的唯一品牌已在工商部门注册。市茶叶办于2002年12月初,租赁中义杨头茶厂,改造后的杨头茶厂将是定点生产示范茶厂和培训茶厂技术骨干的摇篮。新成立的市小花茶厂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制作科学、环保、经济、个性化的茶叶包装,并决定建立一个茶叶保鲜库。一个“公司+茶厂+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基本成形。
据我市茶叶办主任王更生介绍“茶产业的成功运作,不仅农民得实惠,我市的机械制造、包装印刷产业也将从中受益。”
巨变无声,在我市各界的努力下,茶产业穿云拔雾,已经放射出另人眩目的曙光。至2002年底,山区各乡镇共改造老茶园1000亩,新建茶园1600多亩,秋栽面积达995亩,一年之内新建茶园面积超过前4年的总和。
茶农的未来
中义乡黄草尖的种茶大户张先友,忙时务茶,闲时进城居住,过着比城里人还滋润的小康生活。张先友和他的乡亲们每亩茶园的收入由5年前的800元上升到2002年的2000元,人均1亩茶的目标现已实现。张先友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山区茶农的未来。
市农委有关人员算了一笔帐:一亩茶园的第一年投入1300元,第二年的收入可抵当年的管理费用,第三年可得纯收入200元,第四年进入盛采期后,如果“合理采摘+科学管理+低档茶开发”,每亩收入可达2700元;如果适时更新改造,1亩茶园的盛采期长达50年。与山区一季水稻纯收入不足200元相比,种茶确实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龙眠乡一位副乡长说“如果桐城茶能够打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明清贡茶的桐城小花茶才会找到失去的尊贵。成功运作茶产业,还必须要几代人一起努力!”据农业科技部门专业人士介绍:桐城茶叶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未发现农药残余,如果各地坚持实行无农残管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便不存在,桐城茶将会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
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庞大的消费群体,预示着山区茶农的未来并不仅仅是张先友们的今天。
英人迪斯拉利针对茶叶“倾倒”英国人的过程曾说过:“茶颇似真理的发现,始则被怀疑,最后乃获准胜利。”对我市茶叶来说,从以粮为纲年代被歧视,到以工兴镇年代被忽视,再到现在“以茶富农”时代的被重视,茶叶在山区获得了胜利,这种胜利虽姗姗来迟,但它毕竟来了!
[IMG]http://www.tc168.net/351457/uploadpic/20041123104647683.jpg[/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