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6289
- 积分
- 2595
- 威望
- 24023
- 桐币
- 6629
- 激情
- 1276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21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3-2
桐网嘉宾
扶花庵主人·扶花公子
- 积分
- 2595
鲜花( 5)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5 21:4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砚庄 于 2009-4-13 11:40 发表
雁门太守行
幽闲鼓吹云,贺以诗歌谒韩愈,时愈送客归,极困。解带读之,首篇乃雁门太守行,即束带见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砚庄]
1、“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是千古名句。当时让韩愈不顾疲劳,束带召见李贺,恐怕这第一句的魅力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说李贺是有现代感,前面我说到了两个方面。第一,特殊的句式。第二,抽象。
这是第三个重要方面的例子,这个就是通感。
同感古人也会运用,但到了李贺这里就十分普遍,而且还十分特别。
要能使得城都摧垮,那是需要有很强的力的作用的。
但这里的云,显然是由其颜色、形状产生的沉重的力的通感。
如果把黑云喻为敌军,虽然更为切合战事,但我觉得很是倒胃口。
2、“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喜欢用多种很浓很浓的颜色入诗,质感很强,这算是其现代感的第四个方面了吧。
这首诗中的颜色就有黑色(云)、日色、金色(甲光)、秋色、紫色(夜)、红色(鲜血、红旗)、白色(玉龙)等等。
在“燕脂”(鲜血)和“夜紫”(暮色)中间用一个动词“凝”字,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鲜血在暮色中凝固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由于暮色的作用,鲜血越来越深、越来越稠、越来越冷。
3、“半卷红旗临易水”。雁门也好、易水也好,我觉得都是虚拟的地名。无外乎边关、战地。“易水”,好像这个地方都成了战场的代名词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渡易水歌》),“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苏曼殊《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
4、“玉龙”是指剑吗?
秋瑾《红毛刀歌》中有“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另有某古人一日游寂简观,淬剑于石,作诗赠道士侯日晦曰:“欲整锋鉊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手中气岸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
而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中有“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玉龙”当喻雪。
“玉龙”又可喻水:“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玉龙。”(苏轼)
觞客子:
1、这一首诗的整个情境太过压迫太过肃杀。读起来几乎让人感觉有欲喘气又不敢喘的意味。“黑云压城”,暗喻敌方的重兵压镜。不过正如《晋书》所记:“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因此这里也是一个现场的造势。
2、颜色的厚重,在这首诗里明显加重了全境的压迫感。尤其“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句,完全是一个苍凉的主题下,破碎的军旗,肃穆的古战场。读来足以令人鲜血凝固。
3、“玉龙”可以表达的意思有很多,但一般不见有表示雪的。毛泽东“飞起玉龙三百万”,其实就是用的神龙之意,只是这里的神龙又形容当时那一种现场的意象罢了。表示水时即表泉水或瀑布,都是用比喻手段。至于喻剑者,主要还是出自《晋书·张华传》的典故。观李贺诗前后用词与意境表达,此处当然应该是指“剑”了。李贺真个悲凉的命运,甘为君王抛头颅洒热血,让人又想到曹子建《白马篇》的那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了。很可惜,这样的忠士,依旧是报国无门的。
4、李贺写诗,终生不忘报国酬志。所以有“报君黄金台上意”句。按《上谷郡图经》记载“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李贺用此典,可见还是很希望可以得到君王重用的,如蒙不弃,虽死可矣。这样的心志却遭到这样的境遇,也让人可泣可哀了。
[ 本帖最后由 觞客子 于 2009-4-28 21:5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