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1 17: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山曹洞正宗高僧墓——卒子走遍安庆
麻山曹洞正宗高僧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33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大关镇麻山村的曹洞正宗高僧墓,当地人俗称小和尚坟,一座小小的墓揭开了安庆禅宗文化的悠久历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大关镇麻山村
    我国的佛教禅宗分为临济、沩仰、法眼、云门、曹洞等五大宗派。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图二:禅宗分派
    从佛祖菩提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安庆岳西)、三祖僧璨大师(安庆潜山)、四祖道信大师(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湖北黄梅)、六祖惠能大师(广东)、七世青原行思大师、八世石头希迁大师、九世药山惟俨大师、十世云岩昙晟大师、十一世洞山良价大师(创建曹洞宗派) 图三: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
    曹洞宗,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五家七宗)之一,曹洞第一代良价祖师、二世云居道膺大师……三九世二五代海珠大师。由于良价禅师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在宜黄吉水(今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山)的曹山寺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后道场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的真如禅寺。图四:高僧墓墓位
    禅宗南宗在唐朝后期传播迅速,并发展成为禅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时期,派生五个流派: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统称禅门五宗,或称禅门五家。五家当中流传时间长、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临济宗和曹洞宗。图五: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盖帽精致
    临济宗提出“四料简”,以“棒”、“喝”见称,其施教方式偏重于行动上的开导,较为活泼、生动;曹洞宗提倡“五位说”,以“回互”著称,施教方式是“行解相应”,精耕细作,态度较为稳健、绵密,不仅具有哲学的辩证精神,且体现出禅宗对儒道两家思想的融摄。图六: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局部
    曹洞宗也称洞家。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为宗祖,宗名之由来有二:一说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师良价所住之江西宜丰县之洞山与徒本寂所住之吉水县之曹山之名,本应称洞曹宗,习惯于称曹洞宗;“另一说取曹溪惠能之曹与其法孙洞山良价之洞,合称为曹洞宗。图七:曹洞正宗高僧墓墓碑
    禅宗史上的五家七宗,即南岳怀让其下开创临济(杨岐、黄龙两派)宗和沩仰宗,青原行思其下开创的云门、法眼、曹洞三宗。曹洞宗一系传承惠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之一脉,历经衰落、中兴,远播海外,至今宗风犹存。图八:僧侣像(来源网络)
    曹洞宗为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其宗脉系惠能——青原行思—— 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师传瑞州洞山)——曹山本寂(住抚州曹山)这是曹洞宗。图九:曹洞正宗高僧卒于光绪二十五年
    曹洞宗也称洞家。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为宗祖,洞山良价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万法本源为佛性,所以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心中,心即是佛,心即佛,即相即真。图十:曹洞宗高僧墓碑
    虽然各代高僧在禅法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曹洞宗最主要是默默地实修坐禅,即相即真,万法本源为佛性,心即是佛,人自具自性清静之真如之心,只因无明风起,阻隔事理,无从见性,所以求佛无须去外界,只要能静坐默究,去掉妄念,了悟佛理,顿悟即可成佛,选择照彻本源自性之道、励志于佛道生活的默照禅。图十一:曹洞宗高僧墓碑局部
    纵观曹洞宗之发展,其中充满了曲折离奇,有辉煌也有孤独,其佛学在坚持禅宗的见性成佛基础上,又坚持实修的默照禅,在中国佛学史独树一帜,对于促进中国禅学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后代禅宗的发展模式在许多方面与曹洞宗是分不开的,并且禅宗所遗留的圣迹中有许多是曹洞宗所留下的,曹洞宗在中国禅学发展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十二:曹洞正宗
    今天卒子介绍的曹洞宗第三十九世中兴第九代高僧墓,当村头一位村民蹲下身子,擦去方石上面的尘土,一行行清晰可辩的铭文显现石面,这位墓碑工整楷书。细细看去可见书法功底的深厚和刻字工匠的精湛技艺,通篇铭文为小楷,笔力刚健有力、沉稳厚重、风韵清古;图十三:精致的墓碑雕刻
    读其铭文书法,能想到林中好风,松涛阵阵,亦会想到丘陵起伏,逶迤绵延。正是安庆禅宗文化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的有力佐证。只见墓碑一侧写有“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钦加同知衔历署江西省东乡金淦长……,”另一侧写着大精光绪二十五年。图十四:曹洞宗高僧墓碑
    从墓碑上看,这位官员写有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皇帝钦加的同知县某官职,是正五品官。提授、加级、记录是清代对官员议叙议处制度中奖励制度的基本概念。墓碑上这位清朝朝廷加级的官员是县令的官职,只是同知。图十五:曹洞宗高僧墓一侧的精美石雕
     从墓碑上看,这位官员历署江西省东乡金淦长,经查大概是现在的江西省东乡县金淦一带的同知级别官员,后提升为正五品。经仔细释读铭文,方知清朝诰授奉政大夫专门为这位曹洞宗第三十九世中兴第九代高僧题写。为什么这位官员不远万里从江西省东乡要为安庆一位僧侣题写相关文献,目前仍是一个迷。图十六:曹洞宗高僧墓碑局部
(本篇完)
2017-08-21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2 09:3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仓房铜锣尖——卒子走遍安庆
仓房铜锣尖
——安庆风景系列
第133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仓房村的铜锣尖,自古就是安庆北面的重要屏障,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从山背后看铜锣尖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仓房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存留。杨桥镇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古迹遍布,这里以“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而闻名遐迩,著名山水画家萧谦中、清代状元龙汝言便诞生于此,李鸿章仓房遗址在仓房社区境内。图二:铜锣尖隐于大龙山群山之间
    还有著名的“无量塔”、“龙泉寺”、“灵山寺”、“龙状元府”等历史遗存。“长松涧底结琥珀,秀峰云里开芙蓉。”这是古人为“龙眠别墅”花园镌刻的一副楹联。龙眠别墅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仓房村境内。图三:铜锣尖能够瞭望四周
    传说,“明季四公子”之一的桐城文人方以智所建,后又为清末重臣李鸿章拥有。李鸿章,号少荃,是晚清合肥东乡人,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任渐军军阀期间曾改花园为仓房,大量囤积粮食,以济淮军粮饷之用,故民间百姓称此为李家仓房。宜秀区仓房村由来也是如此。图四:铜锣尖正成为安庆驴友们的圣地
    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安庆市北大门。全镇镇域面积近一百平方公里,南临风景秀丽的石塘湖,背倚气势雄伟的大龙山,距安庆市区仅十公里,水陆交通便捷,自古就是安庆重要的交通和军事重地。图五:铜锣尖山间巨石多,便于隐藏
    杨桥镇的仓房铜锣尖历史悠久,文化存留丰厚,独特的旅游资源。铜锣尖以奇峰、怪石、峭岩、险岭著称,它比邻鲍冲湖,又邻杏花村、面居芦潭夜月、石塘晚卓等景点独特,形成了安庆独特的旅游景区。图六:铜锣尖下就是石塘湖
    铜锣尖,在安庆有二处,其二位于桐城西南青草镇铜锣村境内,主峰铜锣寨海拔640米,西脉毗邻潜山官庄镇下浒山库区,是大别山东南麓重要屏障之一。另一处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仓房铜锣尖。图七:石塘湖与长江相连
    仓房铜锣尖,名出于清末咸丰年间与太平军的拉锯战争时期。这里成为安庆周边重要的屯军要地,山顶也成为军事战略要塞。图八:铜锣尖二块高达十多米的巨石
    仓房铜锣尖尖顶下有二块传奇的如同犬牙的大石头,高约十多米,古时以铜锣尖放烽火,为“击鼓而进,鸣锣收兵”军事信号。图九:铜锣尖下良田
    据记载,太平军在清朝咸丰年间,在安庆周边经营近十年,大小山寨不计其数。作为安庆北大门的铜锣尖,自然是太平军和清军重要的要塞。图十:铜锣尖巨石
    1861年9月5日,湘军攻占了长江中游重镇安庆,此战的失败,成了太平天国命运的转折点,太平天国失去了天京上游最后一道屏障。图十一:铜锣尖
    面对清军的步步紧逼,不得不采取全面守势,直至三年后灭亡。而湘军在此战中主动、灵活的围城打援战术,为今后百年来中国战争艺术,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图十二:铜锣尖下集聚小村庄
    在安庆四周,太平军将安庆经营得有声有色。像太平军此时涌现出一批将领,酆谋就是其中一位,他曾领兵在此与清朝湘军作战,随着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的崛起,太平天国在1860年几乎迎来了又一个全盛期。图十三:铜锣尖上大石头
    对于湘军来说,夺取安庆是进军天京关键性的一步;就太平军来说,安庆是保障天京安全的锁钥,打破江南大营之后,太平军辟地拓疆,稳定了东部战线,回师西向,解决安庆的保障问题,也是势所必然。两家都想在安庆寻求战略优势,大战一触一发!图十四:大龙山
    1860年6月8日,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率十三营近万人进入安庆城北战略要地集贤关,安庆之战打响。曾国荃打仗的特点是“扎硬寨打死仗”,自然而然,杨桥镇就是湘军重要经营的地区,曾国荃将此地与石塘湖再与长江相连,水路封锁由控制长江的湘军水师负责。至此,湘军完成对安庆的合围。图十四:铜锣尖
(本篇完)
2017-08-22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3 12: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蹄(石牛洞)石刻——卒子走遍安庆
牛蹄(石牛洞)石刻
——安庆石刻系列
第13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梅城镇天柱山脚,有一处名为山谷流泉的石刻。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上流牛蹄(石牛洞)石刻。图一:牛蹄(石牛洞)石刻大体位置
    牛蹄洞石刻位于庆市潜山县梅城镇天柱山脚的三祖寺边,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一诗中写道:“奇峰出奇云,秀水会秀气。”这里的皖公山就是指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图二:牛蹄(石牛洞)石刻一
    据《天柱山志》载,“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天柱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风景名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主峰海拔1760米,直插云霄,峭拔如顶天之柱。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图三:李翱简介
    天柱山重峦叠嶂,奇岩峥嵘,翠竹奇松之间,遍布流泉飞瀑。每当暴雨过去,幽谷深涧之中,到处是清溪奔流,而位于山谷寺之西的山谷流泉最让人忘返流连。图四:牛蹄(石牛洞)石刻二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4 1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泉庵石塔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龙泉庵石塔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安庆石塔系列
第133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有一处名为龙泉庵的旧址,庵已不存,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的一座石塔残件。图一:远望大龙山
    据资料记载,龙泉庵建于宋朝。在大龙山地维峰下,白龙溪的源头,岩壑幽秀、竹树参差。大龙山诸峰之胜,大量禅师阐化处也。图二:安庆各志书描写大龙山龙泉庵的资料图
    安庆本土著名人物钱澄之在《过龙泉庵诗》诗:“自伤衰病逐年催,又向峰头策杖来。乘兴偶然逢院入,非时何意遇花开。瓯中乳色供新茗,石上钱纹缀古苔。龙井有泉寻不见,拊阑惆怅别僧回。”图三:大龙山龙泉庵指示牌
    清朝韩宠《宿龙泉庵》诗:“夜阑群动息,况是万峰巅。下界人同梦,中天月自圆。暗香飘露气,孤影定寒泉。”现存遗址。图四:龙泉庵旧址
    在大龙山周边,叫龙泉的有二处,一处在杨桥镇名为龙泉寺,另一处在大龙山镇名为龙泉庵。龙泉寺经过近代的维修恢复较好,而龙泉庵却一直未重建。图五:龙泉庵附近是白龙溪的源头,遗址尚存
    据了解,龙泉庵前有古井,称龙井,仍存。明朝徐鳌有《龙井》诗:灵湫备秩祀,北出集贤关。龙试初云雨,莺啼欲晓山。诗成云树裹,人在翠微间。民瘼萦心切,聊成半日闲。此处龙井就是山下的龙湫池。图六:龙泉庵现存大量庵基
    说起龙湫池,卒子已经介绍过,在龙湫池边建有龙王庙,据记载建于元朝,是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 图七:龙泉庵附近龙泉卒子猜想就是这样的水池
  龙池寺历史可追溯到唐宗时期于龙泉庵盛名。明清两代为安徽、安庆官府岁旱雩祷之处。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初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朝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朝成化甲辰(1484年)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图八:龙泉庵山间巨石
    清朝咸丰年间,准确讲是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烧毁,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图九:龙泉庵附近的白龙溪源头
    现有明王鳌、清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清朝时,康熙皇帝曾派员于此庙求雨救灾,雨后即封龙王庙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咸丰登基时,安徽遭蝗灾,为了灭蝗,敕令安庆府求此庙龙王降雨解安徽之难,果然天降大雨,蝗虫尽死,帝封龙王庙为“天井龙湫”。图十:龙泉庵所指的龙泉卒子猜想可能就是如此
  清光绪四年,皇帝为龙王庙御笔题写“星云散润”四字;宣统皇帝二年三次重修龙王庙,曾亲派大臣阿达珠督办并赠送金匾一副。目前,有案可稽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皖省大旱,安庆乡绅立军令状,求雨造福人民,感动“龙王献雨”一事。由于历代统治者厚恩报答龙王庙“龙王”,龙王庙也因此名声大振,香火日炽,无论是天灾人祸都未能使其销声匿迹,而且旺盛地世代沿续着。图十一:龙泉庵旧址附近留存大量庵砖
  传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逃难此处时,原为一座破旧的小庙,而这座小庙据卒子猜想可能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龙泉庵,他见庙门蜘蛛网密布,黄蜂窝挂满庙前庙后各处,朱元璋为了躲避逃兵,情急之下钻进了破庙,躲在了菩萨像身后。追兵来到庙前见蜘蛛网密布完好后,黄蜂随处可见满天飞舞,弃庙满山寻找未果而去。朱元璋得救后,在庙里菩萨面前发誓若他有江山之份,来日一定厚报。第二年在南京登基时,不忘感恩誓言,赐金砖银瓦将龙王庙修缮一新,封庙前拦门山为列马摆鬃,庙后巨石为金枪落地。图十二:龙泉庵祖师石塔底座
    卒子今天介绍的龙泉庵旧址周边,有一座被毁的祖师石塔,与安庆其它地区的祖师石塔相似,但使用的是大龙山本山产的麻石雕刻而成。龙泉庵祖师石塔位于被毁的龙泉山山间,离山下的龙王寺约一公里,东临方山,北依地维峰,重峦叠嶂、古树参天,风景优美。据卒子猜测,龙泉庵石塔祖师石塔约四层,由塔基、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高约一米至一米余,为大龙山本山的麻石雕砌而成。图十三:龙泉庵祖师塔身
    龙泉庵祖师石塔塔基用麻石砌成六角形,虽称不上非常精美,却有着仰俯莲瓣砌成圆形束腰须弥座。塔身为鼓状椭圆形,外部精雕植物花纹,由于时间久远,塔身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塔刹下为圆形相轮,上为宝瓶,当然这只是卒子想像与平时在安庆各地见到的祖师塔结合而成。图十四:龙泉庵祖师塔身留有文字,但不清晰
  龙湫池盛名于明朝,史书载位于地维峰之右,石壁嶙峋、泉涌奔注、一窟盛之,是书龙湫。《安庆府志》记载,明朝时期龙湫池旁有一庵,名《龙池庵》于龙湫池故名,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朝朱元璋皇帝激战陈龙友谅躲进龙池庵,现称龙王庙,避过难后,回到南京登基,敕封龙池庵,《龙池寺》,王井顺济龙王,护国都督老龙王。图十五:龙泉庵祖师塔身为圆形塔身
  安庆大龙山一直是安庆府背面的重要屏障,明清两朝旅游踏青古道,最有名气的天然大峡谷“青牛白马”。史书有记:巨石夹道,曰“青牛白马”,登陟者必取道其间,其山腹折叠成涧,则清溪也。危桥绝壑,古物濑潺缓。图十六:龙泉庵旧址附近后建有林场
  青牛白马大峡谷其实就是大龙山四大溪之一赤龙溪大峡谷。大清朝,安庆刘橒、黄熙赞等先后陪同朝廷大臣阿达珠、曾国潘、司马裴国熙别驾杜肇升等文武百官多次畅游了青牛白马大峡谷,留下了不少诗词文字,并建清溪亭于龙湫池旁以佐证。图十七:卒子根据自己猜想绘制龙泉庵祖师塔想像图
  “赤龙溪”,大龙山四大溪流之一,位于大龙山南麓龙首,文人墨客称为“青年白马峡谷清溪”。山上全长十余华里,有大小瀑布若干个,沿途景点众多,其中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祖师石塔与祖师墓、“归忘”石刻,龙泉庵、土地庙、龙湫池等),与青龙溪交汇于龙山禅寺,流注石门湖通江达海。图十八:龙泉庵所谓龙泉如是此
(本篇完)
2017-08-24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5 1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祠谢氏堂轩——卒子走遍安庆
谢祠谢氏堂轩
——安庆祠堂系列
第133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望江县凉泉乡谢祠村,有一座八十年代修复重建的谢氏老堂轩,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谢祠一带谢氏堂轩
    凉泉乡位于望江腹地,泊湖、岚杆湖、武昌湖镶嵌其两侧,太阳山、祈雨山坐落其中,境内山清水秀,地盛物丰,实属“鱼米之乡”。凉泉乡共辖十个村,总面积近125平方公里,境内有受明太祖皇封的名山——太阳山,有大诗人李白驻足留连的太白读书堂,明国公古庙琼楼,陈赓将军指挥渡江战役的指挥部——陈氏宗祠等。图二:谢祠一带谢氏房屋
    据了解,谢氏按“字辈”约始于唐代,就是同宗同辈人都用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让人一看便知是某个家族的第几辈的人。字辈名一般都是二字名,其中一个字代表辈分,另一个字是同辈人各自不同的代表符号。因辈分是家族世系次第的分别,都明确写在族谱里。图三:谢氏堂轩内陈设简单
  安庆地区,谢氏并不太多。卒子以前曾介绍过安庆市原枞阳县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置在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凉泉乡的谢祠的谢氏堂轩,规模较小。是一处以谢氏族人世代集聚的村落,以后便以谢祠作为该村的名称沿袭至今。图四:谢氏族谱
    谢氏没有在全国范围排过辈次,自然没有全国统一的字辈,但不同地区聚族而居的谢氏,大都有本地区制定并世代承袭的昭穆(即字辈)。安徽省谢氏字辈,按地区基本分为几大块,就安庆地区来看,主要分为桐城、枞阳、望江和怀宁四支。图五:谢氏堂轩
    桐城主要在双港镇谢湾村、枞阳主要在陈瑶湖镇水圩和横埠镇方正村章湾组、望江主要在凉泉村谢家祠堂、怀宁主要在洪镇乡得杨屋。安庆这四支谢氏基本迁自江西的瓦屑坝,通过鄱阳湖至长江,再迁安庆各地。图六:凉泉乡谢祠村
    望江县凉泉乡的谢氏始迁祖铜公,名九一,端公十一世,生有二子。始祖铜公迁至安庆望江一带时,这里经过战乱之后,十里不见人烟,荒凉无比。图七:谢祠一带谢氏老屋
    据雷阳谢氏家谱载,该支由江西豫章于元朝末期(1358年)迁安庆望江(古雷池)。一世祖端公,字元璋(豫章)字辈:随后以分辈——添懋廷文毓、芳勝承祖先、光宗维有德、继世在思贤,高风宜永绍、奕叶盛英传、良谋钦幼度、正学从惠连。图八:谢祠一带谢氏老屋仍然保存着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风格
  据《桐城县志》、《谢氏族谱》及《谢氏宗祠碑刻》所记:谢氏宗祠座落在水圩村大村落,始建于明朝宣德壬子年(明宣宗七年,即公元1432年)孟春。开始位于水圩村东边,后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实际需要,移址于现在的村落西边。自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动工,癸卯年(雍正、世宗元年,1723年)告竣,历时三载方显其规模: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图九:谢氏老屋的窗户
    今天,我们从凉泉乡谢祠村的谢氏堂轩看,已经不是当年的谢氏堂轩了,从解放以后修复的堂轩看,主体建筑已经完全失去,前厅、中厅(正厅)和后厅已不存。图十:谢祠一带谢氏老屋局部特征
  谢氏宗祠早已不存,唯一看到的是谢氏堂轩部分使用了原谢氏宗祠的砖瓦,堂轩部分墙体着一色的厚青砖,堂轩里供有清朝官员夫妇像,雕刻精美、古朴厚重、生动别致,至今仍清晰可辨,当属难得的精品。图十一:谢氏堂轩重修之后仍使用了马头墙
    堂轩部分墙体的青砖使用了细沙石掺和羊角藤水、糯米浆汁捶制而成,至今仍光洁仍在,并暗含多种色彩,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图十二:谢氏堂轩内陈设有清朝官员夫妇像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考证望江凉泉乡谢氏祠堂始建于何时,由谢氏哪位先祖承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安庆悠久明清两朝,谢氏涌现出不少杰出人才,其中就有一位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院事。还有礼部员外郎,敕封辽主副使等。图十三:谢氏民房局部
    谢氏堂轩现存仅为一侧的几间平房,估计清末或民国初期为管祠人所住。谢祠还有一间名为停灯棚的小平房,后成为谢氏积谷仓。谢氏宗祠和今天卒子介绍的堂轩规模宏大、可惜没有保存至今,为皖西南地区谢氏族人重要的领地。图十四:谢祠一带谢氏民房
(本篇完)
2017-08-25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8 09: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宏光渡江烈士墓——卒子走遍安庆
宏光渡江烈士墓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3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宏光村,有一座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建造的渡江烈士墓,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渡江战役图
   渡江战役时期,安庆是主要的前线战场,在安庆各地有很多在当时牺牲的烈士,他们分别安葬在不同地方,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一些。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图二:洪铺镇宏光村位置
    渡江战役于1949年2月1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村成立。随后刘伯承司令员在商丘先后起草了《渡江作战之研究》、《敌前渡河战术指导》两本渡江教材后,对渡江部队提出了具体的、详尽的要求。图三:渡江战役图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图四:渡江烈士墓碑文
   解放初期,国民党主要想通过“和谈”解决全国问题,同时也想通过长江实现“划江而治”。针对国民党的设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的先遣队,迅速南下准备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图五:渡江战役在怀宁县洪铺镇
   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当时在安庆市怀宁县洪铺的一个老屋内设有指挥所,所辖十六军于4月6日进驻安庆西南漳湖东北地区,即怀宁县海口洲至三益圩(现属皖河农场)沿江一带。图六:渡江战役历史图片
    当时十七、十八军相继进驻洪家铺(现名洪铺镇)周围三、四十里地区,待命渡江,也就是卒子在写第670多篇游记中介绍过的。4月13日,兵团司令部进驻洪家铺,兵团司令杨勇住在洪镇街刘璞山家里,五兵团司令部即渡江战役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图七:渡江战士墓一侧
    21日,五兵团司令杨勇等审时度势,果断地批准了十六军提前渡江的建议。17时50分,五兵团突击部队战士,在东起海口洲五股头、西抵望江沟口,分乘由船工水手驾驶的300余艘木帆船,冒弹雨,顶风浪,强渡长江。约一小时后,突击部队136团、139团,突破敌陆、海、空军联合设防的长江防线,强渡长江天险,胜利登陆。图八:渡江烈士墓
   五兵团司令部驻洪家铺时间虽短,但给当地群众的印象很深,特别是杨勇司令员,群众称赞为可敬可爱的将军。五兵团司令部的首长十分关心支持渡江大军支前站工作,渡江工作模范分一二三等奖章颁发,还颁发了水上英雄、战斗英雄、翻坝英雄等奖章,充分反映当时十六军作为渡江突击部队,各部所担负不同战斗任务,有后勤补给,有渡江辅助,有抢滩登陆,有江面攻击等。图九:渡江战役军功章(网络图)
    在渡江战役中,就牺牲了一批战斗员,《安庆市志》介绍,1949年3月23日,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十一军先头部队自桐城南下,从集贤关、海口洲、广济圩3路围安庆。3月27日 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从安庆迁往芜湖,后又至屯溪。图十:渡江战役革命烈士墓
  1949年3月30日,第二野战军炮兵在安庆以东江面击沉国民党军舰1艘,击伤2艘。3月下旬安庆市军管会在怀宁县总铺成立,4月6日,二野三兵团第十军二十九师进驻安庆外围,接替十一军的围城任务。图十一:渡江烈士墓保护牌
   4月20日,解放军第十军二十九师在午公坝一带集结,准备渡江,解放安庆任务交由第十军二十八师负责。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图十二:渡江烈士墓保护
  1949年4月21日,随解放军渡江,马吉荣、丁宪良在战斗中牺牲。二野五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回民支前队“伊斯兰的英雄”锦旗。4月21日,解放军三十一师凌晨在鸭儿沟一带成功渡江。国民党军一七四师等部南撤。4月23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及地方党政军机关入城,安庆解放。图十三:渡江战役图片
    在渡江战役中,有五名牺牲的指战员在,葬于安庆市怀宁县洪家铺一处山丘间。安庆市怀宁县洪铺镇已经修建墓地,现成为一处爱国教育基地。图十四:渡江烈士墓碑
(本篇完)
2017-08-28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29 08: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岔路龙山宫——卒子走遍安庆
岔路龙山宫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33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岔路村的龙山宫,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道教文化遗址,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图一:花亭湖上明星小岛
    龙山宫位于太湖县晋熙镇岔路村花山嘴上。现存“龙山宫柱础石”等物,记载该宫于可能建于明朝或清朝早期。图二:观音阁龙山宫寺庙
   历史上,太湖县道教曾发达一时。龙山宫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现建有大小几间殿舍。历史上,想必龙山宫修行的人也不少。图三:新建的观音阁大殿
   如今的龙山宫建有几个大殿,硬山顶建筑。正脊灰批,中部平直,两端饰夔纹。龙山宫梁架结构古朴,石柱础上由圆形砖柱筑高半米后,再承接圆木柱,柱顶上施用汉代流行而后代罕见的圆栌斗。图四:睡莲
   岔路龙山宫虽然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世变,却在清朝晚期迎来自己毁灭的一日。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将此宫烧毁,现仅存极少部分遗物散落在宫内的一角。图五:龙山宫大殿
   龙山宫里还保留下来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物质,有一对古朴大方的明代石质柱础,物品虽少,却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生动的工艺。图六:龙山宫地藏佛殿碑石
   至于现在龙山宫里供奉的神灵,已经早已不是当初的祭祀人物。问过当地百姓龙山宫来历,有人讲起龙山宫又名龙山妈祖宫,原建筑在晋熙镇群山间,因六七十年代修建水库,后移迁于此。图七:龙山宫观音阁
    据村民介绍,龙山为妈祖林娘娘祖居地。龙山宫始建于明代中晚期,清朝中期重建;清朝咸丰年间被毁。整座建筑由正殿、观音殿、两厢耳房等组成。图八:龙山宫内的玉兔
    民间传说,该宫妈祖神像与湄洲妈祖的神像则供奉在龙山宫,距今已有数年历史。这与安庆宿松县的小孤山妈祖庙有些相似。图九:龙山宫后殿
    龙山宫柱础石,初判断为明朝或者清朝早期的石础风格,虽没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更谈不上艺术科学价值,但它却印证了道教在安庆地区的发展,是研究清朝建筑的实物资料。图十:龙山宫建于岔路村的一处小山脊上
   太湖县历史上曾名晋熙县,县治一直在该镇,因县名而得名。“晋熙”喻光明兴旺之义。春秋战国时,为楚国属地。西汉为皖县与湖陵邑地,后汉省湖陵入皖县。图十一:龙山宫地藏殿
   南北朝时,属南豫州晋熙郡,隋朝开皇初属晋熙县(开皇18年[598年]改名太湖县,唐朝几度变更,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复名太湖至今)。图十二:龙山宫观音阁大悲咒殿碑石
    晋熙镇历史上曾名城厢镇、震宇镇、新治镇、城关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始称晋熙镇,民国三十三年以后几度调整改称。建国后,1949年12月复称晋熙镇至1955年底。1992年撤区并乡,撤销城关镇、岔路乡,另划入刘羊乡汪洋村合并设置晋熙镇。2004年6月,原刘羊乡大部地区和城西乡、李杜乡、罗溪乡小部地区并入晋熙镇,遂成现在建制。图十三:龙山宫后殿
    晋熙镇区位优越。东望天柱山,西应庐山,南眺长江,北倚大别山,怀拥花亭湖,集繁华的县城、宁静的乡村为一身,曾在历史上连接安庆府到湖北重要通道,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图十四:龙山宫
    如今,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龙山宫建于花亭湖入口的岔路村花山嘴,1958年动工修建花凉亭水库离此不远,1976年工程结束后,原库区里群山间的一些基础设施也陆续迁到山间。1986年更名为“花亭湖风景名胜区”,水面一百平方公里,湖水清澈,岛屿星罗棋布,四周山峦起伏。图十五:龙山宫柱础石遗存
(本篇完)
2017-08-29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8: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涧古株树——卒子走遍安庆
万涧古株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3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特色,绝不拘泥于肤浅,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的一株明朝初期至中期由张氏先祖种植的古株树。图一:万涧村
    这株名为古株树的古树,实际是一株古老苍劲的有着几百年株树,经过五百多年的成长,这棵古株树树芯已经裂开,已然伤痕累累。图二:万涧古株树
  据此地张氏后人讲,这株古株树,是张氏享堂一侧造风水而种植的,原有五六株,后来分别由于人为和自然灾害,仅剩下这一株。目前,有关这株古树有学者认为仅有175年。图三:远望万涧古株树
    话说元朝末、明朝初期,张氏从江西的瓦屑坝远迁到皖西南,他们选择一地落脚之后,便不停的向安庆各地迁徙。终于有一天,他们选择了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繁衍生息。图四:万涧古株树与人形成对比
  这株古树虽没有五百余年的长相,却有着五百余年的历史。张氏先祖自明朝来到安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以种植树木来解救了多少人的苦痛与磨难,他们忘不了先祖们被驱赶的历史,舔舐自己的伤口与创痛,以它伟岸而纠结的身躯,坚硬而沧桑的树皮,可以感受到它的隐忍与坚毅,感受悲天悯人与超然尘世。图五:万涧古株树
    抬头仰望这株有着二种完全不同年份说法的古株树,心中有的只是一种心酸与景仰。这棵古株树近在万涧这片土地上坚强的生成,面对这棵株树,当地百姓常常在树下默默的祈祷。图六:万涧古株树应该是清朝培植
    株树,又叫满山香、豹骨风,属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叶互生,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蒴果浆果状,扁球形,深紫色。播种繁殖,产中国海南、台湾、广东等地,菲律宾也有。图七:远远望去的万涧古株树
    万涧村位于天柱山一角,有着上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自明朝开始,不断的外乡人远迁至此,源远流长。万涧村位于天柱山的北部,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图八:万涧张氏享堂碑与清朝官宦人家
     万涧村实际就是一片狭长的山谷,东西最大宽度四公里多,南北最大长度五公里,总面积为二十平方公里,四周群众环抱,中间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图九:万涧古株树保护牌
     星移斗转、事物变迁,张氏先祖氏历经几番起落、几番兴衰的顺逆时景,子孙后裔为求生计、谋前程、避世乱诸因而离祖居外迁他乡甚多,迁至今日跨数百年,张氏子孙常来这里寻根问祖。图十:万涧古株树
     万涧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河道总长七公里。图十一:古株树已经开裂
     万涧村境内气候宜人,是全村竹木、山货、土杂产品的集散地,位于全村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是全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图十二:清朝裹脚妇女像与万涧古株树
     作为正在开发旅游资源的万涧来说,背靠天柱山后山主景区景点全部座落在万涧境内,青龙背、天狮峰、回音台、大天门、叠翠亭、蜒蚰石、千丈崖、观音洞、花戏楼、杨老屋古民居、关门井及万亩竹海、百丈瀑布等自然景点,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图十三:万涧古株树
    古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并有很高的生态、科学及观赏价值,被称为“绿色活化石”。像卒子今天介绍的这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已经非常稀有,希望大家一起为安庆地区的古树名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图十四:万涧古株树
(本篇完)
2017-08-30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8: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涧古株树——卒子走遍安庆
万涧古株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33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特色,绝不拘泥于肤浅,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的一株明朝初期至中期由张氏先祖种植的古株树。图一:万涧村
    这株名为古株树的古树,实际是一株古老苍劲的有着几百年株树,经过五百多年的成长,这棵古株树树芯已经裂开,已然伤痕累累。图二:万涧古株树
  据此地张氏后人讲,这株古株树,是张氏享堂一侧造风水而种植的,原有五六株,后来分别由于人为和自然灾害,仅剩下这一株。目前,有关这株古树有学者认为仅有175年。图三:远望万涧古株树
    话说元朝末、明朝初期,张氏从江西的瓦屑坝远迁到皖西南,他们选择一地落脚之后,便不停的向安庆各地迁徙。终于有一天,他们选择了潜山县龙潭乡万涧村繁衍生息。图四:万涧古株树与人形成对比
  这株古树虽没有五百余年的长相,却有着五百余年的历史。张氏先祖自明朝来到安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直以种植树木来解救了多少人的苦痛与磨难,他们忘不了先祖们被驱赶的历史,舔舐自己的伤口与创痛,以它伟岸而纠结的身躯,坚硬而沧桑的树皮,可以感受到它的隐忍与坚毅,感受悲天悯人与超然尘世。图五:万涧古株树
    抬头仰望这株有着二种完全不同年份说法的古株树,心中有的只是一种心酸与景仰。这棵古株树近在万涧这片土地上坚强的生成,面对这棵株树,当地百姓常常在树下默默的祈祷。图六:万涧古株树应该是清朝培植
    株树,又叫满山香、豹骨风,属杜鹃花科、白珠树属。叶互生,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蒴果浆果状,扁球形,深紫色。播种繁殖,产中国海南、台湾、广东等地,菲律宾也有。图七:远远望去的万涧古株树
    万涧村位于天柱山一角,有着上千年的人类发展历史。自明朝开始,不断的外乡人远迁至此,源远流长。万涧村位于天柱山的北部,东与杜埠村接壤,南与天柱山相依,西与“天柱林场”为邻,北与龙潭村毗连。图八:万涧张氏享堂碑与清朝官宦人家
     万涧村实际就是一片狭长的山谷,东西最大宽度四公里多,南北最大长度五公里,总面积为二十平方公里,四周群众环抱,中间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山区地貌。图九:万涧古株树保护牌
     星移斗转、事物变迁,张氏先祖氏历经几番起落、几番兴衰的顺逆时景,子孙后裔为求生计、谋前程、避世乱诸因而离祖居外迁他乡甚多,迁至今日跨数百年,张氏子孙常来这里寻根问祖。图十:万涧古株树
     万涧村内有两条河流穿村而过,一条起源于天柱山大天门,流经甘河、上涧、中涧至下涧。一条起源于天柱山蜒蛐石沟,流经村林场、李河至下涧与上涧河汇合于小双河口,统经代湾汇入龙潭河。河道总长七公里。图十一:古株树已经开裂
     万涧村境内气候宜人,是全村竹木、山货、土杂产品的集散地,位于全村中心地带,交通便利,是全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图十二:清朝裹脚妇女像与万涧古株树
     作为正在开发旅游资源的万涧来说,背靠天柱山后山主景区景点全部座落在万涧境内,青龙背、天狮峰、回音台、大天门、叠翠亭、蜒蚰石、千丈崖、观音洞、花戏楼、杨老屋古民居、关门井及万亩竹海、百丈瀑布等自然景点,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图十三:万涧古株树
    古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并有很高的生态、科学及观赏价值,被称为“绿色活化石”。像卒子今天介绍的这株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树,已经非常稀有,希望大家一起为安庆地区的古树名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图十四:万涧古株树
(本篇完)
2017-08-30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0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华宋家老屋——卒子走遍安庆
建华宋家老屋
——安庆古宅老屋系列
第134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走遍安庆》长篇游记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卒子将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特色,绝不拘泥于肤浅,秉承独立视角、独立思考。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镇建华村的一栋始建于明朝中期,清朝重建的宋家老屋。图一:建华村四面环山小盆地
    在通往天柱山风景区的途中,有一处名为宋家大板桥的地方,其位置就在新修建的大桥不远,过去是一座木质的大板桥,宋家修建,那么宋家是什么来历?卒子来到天柱山镇建华村的宋家老屋一探究竟。图二:从高处看宋家老屋
    建华村现在已经并入茶庄村,在一片开阔的农田旁,一栋清朝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屋呈现在眼前。几位当地的村民走向卒子,在他们的指引下,卒子渐渐通过这栋老屋了解它的前世今。图三:宋家老屋石阶
    宋家老屋门前,有两扇木制雕花门,可同时打开,也可单独打开。门轴在推启时发出“吱呀”的响声。在青砖砌成的斗墙之上,屋脊的砖雕石刻仰望天空。图四:宋家老屋门厅
    走进里屋前厅,这一个典型的清朝明三进的老屋。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两边有众多的厢房,有区别安庆地区徽派风格的大型家族式古建筑,村民指着清朝的穿斗式梁架结构,青砖斗墙、硬山式屋顶、小黑瓦屋。图五:宋家老屋位置
    宋家老屋四角原设有马头墙,后随着厢房倒塌了,现仅剩正脊两端有脊头,起翘自然;老屋门厅外的清朝木板还雕刻有圆形图案,室内柱子间为木板壁或木板门,形制规范,后门穿有木杠,比门栓牢靠结实。图六:宋家老屋门厅砖雕与石雕及厢房天井
    正厅堂宽四米余、进深八米余,同时可摆四张方桌吃饭,左右各两间偏房,偏房现已基本倒塌。十多年前卒子初到此地时,还记得高高的马头墙,现在已经不存了。图七:宋家老屋有特色的物品局部
  宋氏明朝末期从河南商丘迁居皖西南,再迁入潜山天柱山一带,算起来应该有四百余年,明朝末期开始建有宋家老屋,清朝重建现在规模的老屋。祖上应该是从事贩运的商人,把货品通过潜山古道送到安庆府交易,用赚来的钱盖起这栋青砖大瓦房,那时是相当风光的。图八:宋家老屋正厅
    卒子站在村高处远眺,一个风格与其他民居迥异的残存古建筑群呈现在眼前,但大部分房屋已失去了原来的风貌,被改建的居多。这些老房子统称宋家老屋,集中了明末清朝的建筑风格,吸收了徽派的建筑风格的特点,历经近二百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屋在一次次遭到破坏,经过维修之后能够保存完好,也是宋氏后裔对老宅割舍不下的情结,除了沉淀的生活记忆,还有对祖辈的怀念。图九:宋家老屋青砖、麻石、石门框
    宋家老屋坐南朝北,门前是一块盆地型的山冲。宋家老屋门朝北,离门十米,有一道高约数米的大坎,宋家老屋大门两边各有一个角门,可见在清朝时,官和民的房子在设计和装饰等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宋家老屋是清朝官商建造的住宅。宋氏先祖请风水先生选中了天柱山建华这块四面环山、一块盆地的地方安家。据村里人介绍老屋始建于明朝,清朝重建,历时数年。图十:宋家老屋厢房均倒塌
    这栋清朝宋家老屋,传至今日已经二十余代人,从总体结构看,这片房子呈长方形,占地面积有几百平方米。从大门到里间共三进,中有有个很大的天井,村民介绍曾经清朝有位皇帝到过这个天井,具体哪位皇帝,又无从知晓。图十一:宋家老屋正堂
    宋家老屋门厅宽阔、威武、讲究、气派。门口是巨大的石阶,踏上石阶,往屋里走,要先经过一道木门槛,一道刻着花纹的青石门槛,进入厅堂。这栋建筑与安庆地区其它清朝古建筑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门厅上,门厅并没有石门鼓等物。图十二:宋家老屋斗拱与木柱
    而区别在门框上方各有二个圆形的雕刻,卒子猜想或许是供过年节时挂灯笼用。朝上看还有木梁,梁上隐约可见木雕图,村民说是清朝时期画上去的。图十三:宋家老屋木窗
    难得一见的宋家老屋房檐下还有彩绘,是一个个的万字型图或寿字图,村民介绍说画的是原来粉底彩绘。据说,正中大门上有一块牌匾、门口有一对石狮子,文革其间不知去向。图十四:宋家老屋木门槛
    走进后堂,两边各两间耳房,都是杉木做的;木窗都是百年的干料。两边是左右厢房;四面是镂花的窗子,浮雕的门,都显示着主人的官商身份和富贵。图十五:宋家老屋后进
    依然是宋家老屋门楼,除两侧砖刻之后,居中是“耕读传家”四个砖雕大字,下面是四朵花样砖雕。百年来,天柱山奇秀的风光、山水胜景,吸引封建社会各界很多人士,他们不仅登临游览、留连忘返,这栋宋家老屋就是天柱山文物古迹之一,百年来这些文物胜迹不是毁于兵火,就是失修废弃。图十六:宋家老屋先祖牌位
    宋家老屋不远有座寺庙叫及第庵,及第庵掩隐在茂林修竹之中,俗名七里庵,实为及第庵,由安庆副总兵金抱一于康熙三年捐资修建。金抱一,銮仪卫人,是清初的武状元,民间有传说金抱一乘船进京赶考,船行江中天气突变、电闪雷鸣,忽有鹦鹉飞至船上,连声叫着“雷打金抱一、雷打金抱一”,船上的人知道金抱一在船上,一听雷打金抱一,同船人岂不一起被打,于是一起起哄逼金抱一下船,金抱一当时仅一介书生,见此情况,认为天命难违,该由一人承担,只好跳进江中,泅回江岸。谁料那船行至江中,船底出了漏洞,不长时间便沉入江心,全船人无一生还。信佛的金抱一顿时醒悟过来,连连叩拜,并许下大愿,此去京考得中,定建一座庵堂,一报苍天、二祀落水之人。皇天不负苦心人,金抱一校场神武,殿试春风、钦定武状元,授职安庆副总兵,他不忘江边宏愿,亲选庵址捐资购置山田,修建这座庵堂,并亲题门额:斯地胡为名及第,选官选佛悟固然;及乎及第真空后,天上人间月一圆。图十七:宋家老屋局部
    宋家老屋背后就是吴家宕,穿过赵公岭,即进入吴宕盆地,吴宕是吴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末清初,吴姓祖辈挑着一担箩筐来这里砍柴烧炭,见这里风水特好,落脚谋生、繁衍子孙。吴宕环境秀美,风物宜人,游人自野寨南大门进山,心目中是奔天柱山而来,但一路山重水复,翠岗环绕,北面群山中开一缝,天柱、飞来峰峦相嵌在中间,与近景村庄、中景佛子岭组成一幅天然立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宋氏先祖也与吴宕的吴氏联姻,成为亲家。图十八:宋家老屋“耕读传家”砖雕
(本篇完)
2017-08-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