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45|回复: 0

[律诗绝句] 【文史撷珠】嬉子湖镇的民国“裁襟励子”典故及其后嗣轶事

[复制链接]

106

主题

466

回帖

1285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1285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8-6-27 14: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撷珠】嬉子湖镇的民国“裁襟励子”典故及其后嗣轶事
·       ·
    古来女传古人编,今事惊人今应传。
    方讶宁馨为可畏,尢夸女士足称贤。
    新襟能剪懿行著,画荻堪名妇德全。
    来日骚坛知必颂,抛砖引玉我徒先。
    这是桐城市现代学者李季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歌颂的是民国四年(1915年)桐城县所发生的一位名媛裁襟励子,身亲力为,以尊师重教、诚信守诺、睦邻和善的感人故事。
“裁襟励子”的故事主人公系民国桐城县金曹乡(今嬉子湖镇曹岗村、珠檀村境)苏惠华,女,民国桐城县名儒江百川先生之淑配。
    江百川(18791944) 名鹏,字振南,民国桐城县金曹乡(今桐城市嬉子湖镇曹岗村、珠檀村境)人,毕生辗转授业于民国安徽省内沿江的安庆、青阳、铜陵、泾县、桐城一带,恪守“苦、恒、博、授”传承之法,教授学生“宜取古人之书熟观之,闭目索之于心,然后举笔追之。”其一生工诗善文,一向诗酒自娱,安贫乐道,不求闻达。曾因目睹菜子湖连年潮汛泛滥,淹没家园,邀有识之士联名上书民国安徽省政府于枞阳河口修堤,终于获准,为四乡所颂,遗作有《 皖江鱼雁集》、《联云轩杂组》、《百川诗草》。
    出生于晚清秀才之家的苏惠华,亦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知书达礼,与百川先生育有三子,江兴汉,江羽仪,江兴皖。
    “裁襟励子”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四年(1915年)阳春三月。这天,苏惠华的长子江兴汉中午从本村陈明起先生的私塾放学归来,对母亲说,他闻说老师的孩子出世百日,师母想拼做一件五彩围兜,就是缺少一块大红绸布而做不起来,就主动向师母承诺说自己能不能回去看看,问问我妈妈家里可有没有…。
贤淑温柔的苏惠华一听,丝毫没嗔怪孩子不用心读书、好管“窗外之事”。二话没说,转身进了房门,翻箱倒柜地找着,但也怎么也找不着一块能适合做婴儿围兜的红绸布,转而一想,自己还有件珍藏了多年的一件红绸嫁衣,是否能用上呢?就从箱底找出了这件嫁妆,仔细端详了一会,十分留恋、喜悦地在身上比划了一阵,就随手扔在了桌子上,吩咐儿子一起出去准备午饭。
    等儿子端碗的当儿,苏惠华又转身进了寝房,在方桌上铺开那件鲜艳的大红嫁衣,又从床头柜上的针线笸箩里抄出剪刀,看好裁剪线路,就一下一下“咔嚓”、“咔嚓”地在半幅衣襟上剪了起来。闻声而进的儿子端着饭碗,一见妈妈如此举动,惊得口瞪目呆,手中的碗差点掉到地上。小兴汉责问妈妈满脸通红地问妈妈这是干什么?家里没有红绸布也就没有呗,怎能将这样自己最最珍贵的嫁妆给剪了呢…..他懊恼不已,以为这下闯了大祸,十分难过地着妈妈,忍不住嚎陶大哭。哪知通情达理的妈妈却劝他说没事没事的,叫他赶紧吃饭去上学。
    苏惠华十分平静地将裁剪下的衣襟折成方块,叫已吃饱了的儿子把书包递进,亲手将裁下的衣襟与书本一起整齐地放入书包,系好带子,把儿子招呼到身边,满心慈爱地抚摸儿子梳着小辫子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就拿去送给人家师娘吧,你对人家说过的话就要算数,何况人家还是给先生呢?你父亲也是先生,要好好尊敬先生,好好念书,听话,啊?!”小兴汉懂事地点了点头。
妈妈又叮咛儿子不要告诉师娘这是从她嫁衣上剪下的,小兴汉背起书包出了门。
      红绸子布料终于交到师母手里。细心的师母从布料的新旧、剪口的整齐、针脚的绵密程度上判断,这是刚从新衣上剪下的,怕是小兴汉不懂事,瞒着家人干的。于是亲自去他家追究,方得实情。老师好不感动,阖家登门致谢。
       一时,桐城苏蕙华女士裁襟励子尊师、诚信之懿举,蜚声遐迩。不到一年,芜湖、安庆、怀宁、望江、太湖、桐城各地诗人就此事赋诗三十余首。其中望江刘洵先生题诗二首赞曰:
                                  (一)
                           女士懿行大地扬,
                           一时骚客惠诗章。
                           裁襟励子今难有,
                           巾帼完人姓氏香。
                                   (二)
                           言行似此不寻常,
                           恤苦怜贫人莫忘。
                           应许凤毛堪继美,
                           习文习武愿能偿!
       民国有画家根据当时的房屋、人物等背景资料,绘成了一幅丹青,清末桐城遗老、秀才陆晴川和名儒苏洵均(即苏艺叔)都先后作了序,并将此图命题为《裁襟励子图》。
       庐江县诗人唐性初观此图后,十分感动,大加赞许,奋笔题诗:
                                      (一)
                             裁襟励子竟如何?
                             今古相传应不多。
                             壶范昭然犹可考,
                             千秋丹管见吟哦。
                                      (二)
                             闲展丹青发一歌,
                             女中巾帼贵如何?
                             由来贤哲依慈教,
                              一片婆心艰苦多。
      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桐城县档案局局长的严云生先生、桐城县委会吴忠朴先生、县档案局朱绍球先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树仁先生、繁昌县文史馆编辑吴云庆先生、桐城师范江兴元先生、桐城中学原副校长吕宣泽先生、天城中学开耀庭先生、包圩乡(现金神镇)九十多岁的老塾师史国屏先生等人先后撰文、赋诗数十余首,一致颂扬民国桐城名媛苏蕙华尊师、诚信之举。
此事后来被编成“裁襟励子”一文,刊登在《安徽教育》上,成了继张英“让人三尽”后,民国桐城的又一典故与美谈。
    再说,江兴汉长大以后,投笔从戎,官至民国安徽省某军分区司令。有一日,其最小的弟弟江兴汉特到部队探望自己司令兄长,哪知刚进军分区大门即被门卫拦下。一问,得知此他即司令之弟,大为惊讶,又瞧他穿得一身衣衫褴褛、土里土气,更是吃惊,旋即上报了警备处。有个上尉便带他到附近的一家成衣店,给置了一套帅气的黄布军装,带至司令部。
    江兴汉当下一脸黑。责问:这是谁做的。上尉讨好地说是他。江兴汉二话不说,让他回去写检讨,又开大会批评。并当众人面脱了小弟身上衣物,收回军库。自此其所带的部队更为军纪严明。
    再说江兴皖,自小聪明伶俐。十七岁时已是南京某部少尉。后弃官追随江百川毕生从教,出版有诗集《得闲斋诗词》。
    江兴皖的次女、作家江悟迟女士至今还记得她读一年级时,每日放学都因没钱交学费而被老师留下,因此而伏在课桌上委屈万分,心里特别恨父亲为何农家孩子欠学费可理解,而自己家也是教师,却也没钱交学费。
    原来,江兴皖一直在负担着一位高年级的失学孩子上学。这孩子家贫无力供他读书,而成绩却非常棒。江兴皖老是不见那孩子到校,便去家访。那家人说,要读可以,除非你来负担他学费。哪知爱才、善良的江兴皖老师说“好”!。就这样一直供着他学费,直到他后来考上了大学。
    实际上,那时的江兴皖也供不起自己的两个女儿读书啊,所以江悟迟和姐姐从小就一直过着比那孩子还要艰苦的生活。
    有一次,江兴皖老师得了个特级教师称号,领回证书和两支特别珍贵的钢笔 一种黄金一样金光闪闪的高级铱金笔,江悟迟和姐姐都乐坏了,心想这下肯定是姐妹俩一人一支漂亮的钢笔了。但结果她俩谁也没得到,父亲竟把两支钢笔悄悄送给了更贫穷的两个学生……。
    江觉迟也继承李祖母苏蕙华的懿德风范,以及祖父和父亲的博学才华,从2005年开始,长期深入藏区草原,一面长期从事寺庙孤儿院的教育与扶贫工作,一面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下的文学创作,写下了一部六十多万字的日记和一本长篇小说《酥油》,受到全国文学界的一致好评,以及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改革开放后的后“桐城派”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著名女作家。

      2018年春,江觉迟光荣被评为桐城市首批市级劳动模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桐币 +10 收起 理由
景醉漫江洲 + 1 + 10 很给力!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