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开明 于 2013-1-27 08:29 编辑
析“桐中绝联”的致命硬伤 “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这是闻名海内外的“桐中绝联”,因为自桐中创校初期至今一百多年来,还没有人能对得上,但这一楹联的上联也存在致命的“硬伤”。 下面试剖析一下,多有疏漏,有待方家: 原联本就象不少人所早已识别与指责的那样,并非标准楹联,直说了就简直是问题竟"危"在"七寸命门"要害之处的出联即上联。
一般楹联专家及国内外广大楹联爱好者,都会注意到这个所谓的桐中“楹联”所存在的问题。不妨我们再探究一下这个一百多年前的问题“楹联”之上联——
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
(一)楹首“桐中敲铜钟”即犯下了楹联之大忌了,即毫不讲究与注意楹联创作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音律平仄问题。哪怕这里的“敲”字起码要是为“响”、“打”或“击”(钟)等字也还约略可使其平仄声律有周期回环起伏之韵味。但这样一副东西不客气地说是不是楹联、诗、词、曲等的“四不象”?!难道还不是楹联创作规律要求上的天大错误及创作败笔吗?!
(二)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原则,“童男童女同上学”的“上”字就更简直是不该犯下而又难以拯救的巨大而畸形“病瘤”了,要是诸如“开课”类一词就稍好些,试看:
桐中响铜钟,童男童女同开课——
桐中打铜钟,童男童女同开课——
或 桐中击铜钟,童男童女同开课——
(前两句响些,铿锵些,后句略显沉闷)
这两句声律都是这样比原联要好得多了,但原联的前面半句“桐中敲铜钟”却无论如何没办法去拗救了。
一声长叹,太可惜啊!
(三)平仄音律系楹联内在之美的第一要素即必要条件,而措词艺术才系楹联外在之美的充分条件。如不擅长楹联措词,但音律起码要能保证做得到,否则其与所要对出来的“下联”就非楹联,而充其量只能为语法修辞上的一对对偶或对比句,对不对?
如此看来,这个所谓“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课”从严格的楹联学术意义上讨论,就决不可称为真正标准的楹联(上联),而其实质就只能是一句长短句式的现代自由体诗(句),最多只能称其为一副疑似楹联。
(四)如此“上梁(联)不正下(联)梁歪”,一百多年来,国内外一切专家与楹联爱好者的惋惜之情纷纷溢于言表,要想对出下联更是如何下手呢?真是世界级楹联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