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 ——读陈冠学《田园之秋》 三年前,我从小城伊宁搬到了边境线上的农场居住。工作之余,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宿舍四周均是大片的田野,冬天是茫茫白雪,春夏是莽莽浓绿,秋天又是汹涌的金黄。相熟之人,都说我在隐居。 但看过陈冠学先生的《田园之秋》后,我知道他们是戏言。离隐居,我还差得远。 《田园之秋》是台湾散文大家陈冠学隐居田园三十余年在耕读之余写下大量自然散文中的一部分,更准确地说是一本日记,标题也以日期命之,某年九月一日逐日记至十一月三十日,从初秋到仲秋,再到晚秋,陈先生都以冲淡的文字予以记录,每日一记,长则数千字,短则百余字,或长或短,秋日的田园牧歌就得以呈现。 这是作者文字的魅力。 我在看《田园之秋》时,常常忍不住要把它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以及程虹翻译的几本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经典丛书做比较,谁优谁劣明眼人自是一眼可以看出。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写下这些文章时的心态,就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作者的田园生活,用守拙归园田、草木皆有情形容再也妥帖不过。山川草木,接触的人畜,无不是极要好的朋友,赤牛哥、花猫、花狗以及众多花鸟虫鱼,写起来都饱含感情。在此,比起梭罗等人来,自是稍胜一筹。 田园生活,在作者看来,“说是忙碌倒是忙碌”,“说是闲逸也是闲逸”,躬耕劳作得以温饱后,少不得阅读、观察、思考,这都是生活的记录。观察的结果之一,就是作者记录下的许多声音。 作者写的许多种声音中,记雨声之美,虽只有二三十字,胜过千百言,读几遍都忍不住动容,才发现:哦,雨声原来如此美。他还将雨滴和读书连起来写,写得真美:一页书十数行的字,仿佛是一面檐溜十数行的水滴,越发觉得窗外窗里,浑然相应,滴了一整天的雨,翻了一整天的书。这样的文章,也只有在田园的陈冠学能写得出来。 此外,作者还记下了数种鸟鸣,他写猫头鹰鸣声,就从侧面写起,“听见猫头鹰的鸣声,照例看书时放不下书,洗涤时停了洗涤,躺着之时停了思维,一心只沉迷在它的声音说开出的深邃之境”。谁会想到,被我们憎恶的猫头鹰叫声,还有如此优美的时候。果真是世界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耳朵。 草木有情人有义,帮作者捡拾番薯的孩子们,在小溪里争着饮上游的水时的情景,就让人想起饮水对清流的诗句。也是作者的田园生活的趣味所在。这样的趣味在放牛时也常有:成人放牛唯一的好处,就是牛吃草质,人闻草香;但牧童放牛就不一样了,“牧童与牛是田野间不可缺的风景”。 随着时代发展,大部分人都奔现代化而去过一种劳心不劳力的高压力生活,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走向田园,过一种“劳力而不劳心的安详生活”。这样的生活,是“明净的天,明净的地,明净的阳关,明净的芒花,明净的空气,明净的一身,明净的心”,简直就是天堂。 田园生活,夜晚最适合读书,作者也常常夜读。九月五日,他读完了一部书,“正好鸡啼头遍。在此起彼落的半夜鸡啼声中,我满足地熄了灯,也不看壁钟是几点几分”,夜读至黎明的经历我也常有,只是少了鸡啼声。 如果把此书,仅仅看作一本自然散文,那是低估了它的价值。在这些之外,更多的还有关于生活美学、哲学,人文情怀在文字之中。 《田园之秋》这样的书,适合每日读几篇文章、赏几幅画,尤其睡前在如豆青灯下,“借着灯光给撑开了一角夜色,读了几页书”,放罢书,便可睡个安慰觉。 (《田园之秋》,陈冠学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定价:3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