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江面梭影 于 2018-10-13 21:15 编辑
《手机的“前世今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四通八达,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新技术研发也不断取得了突破,新产品层出不穷,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甚至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1993年我上初中,班上来了一位城里的插班生,他的手腕上戴着一只又大又厚的电子表,准确的说叫盲人手表,不仅可以报时,还能当闹钟用,价值20元。当时的20元相当于乡下手艺人一天的工钱,对于我们寻常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拿20块钱买一只电子表是绝不敢想的。有一次课堂上,该同学的电子表突然闹钟大作,铃声响个不停,正在上课的生物老师一脸惊诧,不仅没有责备,反倒好奇心十足的跑过去,双手抬起他的手腕,仔细端详着这只“不听话”的电子表,然后语重心长的告诫同学们不要羡慕,只要好好读书,以后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的。
老师的话刚落音,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的人们在腰上都别上了一只BP机,BP机“嘀……嘀”一响,赶紧飞奔至附近的公话厅回电话,他们的口袋里还装着一本袖珍式电话簿和一支纤细的圆珠笔,相改过去见面时的问候“吃了吗?”而变成了“留个号码,有事call我啊”。时间久了,BP机干脆被音译成“拷机”,见面时的一句“有事call我啊”——很酷,也很潇洒,让学生时代的我羡慕不已。后来数字BP机还升级过一次,开发了一款带有中文显示的传呼机,打电话的人通过寻呼台可以给机主进行中文留言,中文传呼机的时价达到了咋舌的1200元。
可这又能算得了什么呢?BP机也就流行了两三年,等到了1997年我在县城上高中时,就看见小镇上有人使用“大哥大”了,那种板砖似的块头,要么夹在腋下,要么握在手中,派头十足,倍有范儿,他们是否业务繁多,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整个社会观念正在急速的转变,改革开放催生的致富热潮,让每个人都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一只对于我们今天看来微不足道的“大哥大”,在当时绝对是一件西游记中的“紫金葫芦”,赚足了路人目光。紧随其后,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外手机品牌闪亮登场。到了2000年前后,国产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还记得2000年前右买手机的小伙伴们小心翼翼的在手机挂孔里系上一根手机带,然后优雅的挂在脖子上,那条手机带俨然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仿佛拥有了手机,便跨入了成功人士的行列。还有爱美的小伙伴们在手机背面贴上了“来电闪”,每当来电时,五光十色的闪光灯使手机变的更炫更酷。
记得2004年农村人口普查,普查人员挨家挨户的上门登记几口人,几间房,几头猪,几只鸡,几辆摩托车,最后还有一个重点普查项目,那就是家里有人配手机了没?以至于当时的农村,手机也视如一种财富。而之后的手机普及范围之广,几乎人手一部,让人恍如隔世,直至如今的手机价掉成了白菜价。只要你不嫌弃,百八十块钱的老人机,四五百元的国货机,还有网络运营商预存话费赠送的合约机。如今,谁还会系根手机带挂在脖子上呢?谁还会买个手机套别在腰上呢?只要不是什么特别的高档货,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儿,手机仿佛成了一次性的快消品,丢了、坏了,立马换一个新的。
记得二十年前上高中时,我们从政治经济学中学到,纸币是一种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货币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观念货币中的电子货币。受限于当时办理金融业务的存折只具备帐面上的存取款功能,我始终无法理解电子货币的概念,几次请教授课老师,老师的解释也含混不清。
直到近些年来手机支付的兴起,才让我对电子货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记得十多年前出差,为了避免旅途中取款的周折,以及减少异地取款的手续费,我出门时总是带上足够的现金。而现在去全国各地出差,不论是商场、宾馆、饭店,还是小卖铺、地摊和出租车,付账时直接拿手机扫一扫就完成了交易。支付手段的多样性,让智慧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只要一机在手,即可走遍神州。
诚然,过度依赖手机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但不可否认,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扩展,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的进步,经济的腾飞,科技的迅猛发展,也让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你曾羡慕的都将拥有。如果您今天还有什么不敢去想的“奢求”,那就让我们共同见证下一段里程的辉煌吧。
(2018-10-13下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