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过河-卒子

走遍安庆、宣传安庆——卒子走遍安庆

[复制链接]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18: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园胡七姑节孝祠石柱础——卒子走遍安庆
公园胡七姑节孝祠石柱础
——安庆石构件系列
第140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菱湖街道办事处的菱湖公园内的胡七姑节孝祠里的几个石柱础。图一:民国初期胡七姑祠旧影


    安庆大观区菱湖街道办位于景色旖旎的菱湖公园之滨,东起湖心路,西至集贤南路,南起菱湖北路,北至市府路,面积三平方公里,下辖柏子桥、戏校南路、东二巷、菱湖新村、公园、湖滨新村等六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大家熟悉再熟悉的邓石如碑馆内的几个巨大的石柱础。图二:现在胡七姑祠巨幅石雕刻画像与保护牌


    安庆邓石如碑刻馆,位于安庆古城东北、国家级菱湖风景区内菱湖公园西北隅,碑馆原是在“胡七姑节孝祠”基础上建设而成。图三:保护性建筑当然也包括巨大的石柱础


   “胡七姑节孝祠”,是清末建筑风格,但其中又点缀民国建筑的风格、五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歇山顶,典型传统中式近代历史建筑。图四:胡七姑祠后改建为邓石如纪念馆


    邓石如碑馆原为胡七姑节孝祠(简称七姑祠),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开间抬梁式歇山顶,砖木结构。现该馆内藏有邓石如像和《自题诗》石刻以及他晚年书法的精美石刻。其碑字体多样,行草隶篆各具风格。表现出邓石如书法技艺之精湛,不愧成为后人师承楷模。图五:胡七姑祠内的巨大的石柱础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初九日,皖省著名商贾 “胡玉美” 字号主人胡长龄(即胡杰,字竹芗,著名书法家)小女儿胡娴静,在家姊妹中排行第七,家仆称呼七姑娘。七姑娘因未婚夫孙本佑突亡,而悲痛欲绝,其贞节刚烈随之吞金而去。图六:石柱础


    胡、舒姻家为清末著名官宦家族,此事传遍皖城,可说皖省无人不知;如此贞节颂事,传至京城惊动朝野,慈禧太后闻知,恩准皖省为胡娴静竖贞节牌坊。太后谕旨下达,加上胡舒两家官场上的关系,皖省自抚台、藩台、臬台以下各级官员纷纷前来哀悼,并在菱湖胡家祠堂前竖立贞节牌坊。图七:除了石柱础之外,还有巨大的石鼓


    辛亥革命期间,胡玉美家族因“胡七姑贞节牌坊”与前清慈禧太后有关,胡家将其牌坊拆除;安庆文史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胡子穆在胡家祠堂旧址上新建“胡七姑节孝祠”(简称七姑祠)。胡七姑节孝祠内现存有六只巨大的石柱础,每只直径约有八十公分,为青石雕刻。图八:石柱础


    胡七姑节孝祠为清朝光绪年间建筑,应属于家祠改建,时间同胡七姑贞节牌坊,大概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末或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民国初期重新修茸时增加民初建筑风格。胡七姑节孝祠内现存有六只巨大的石柱础,上雕刻有花鸟等图案,为上陈雕刻佳品。图九:巨大的石柱础,可想当然的规模


    民国十七年(1928年)皖省建设厅始建“菱湖公园”,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安庆沦陷,菱湖公园除胡七姑节孝祠外,均毁于兵燹。图十:解放初期胡七姑节孝祠旧影


(本篇完)

2017-12-04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5 16: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廖河胜利大桥——卒子走遍安庆
廖河胜利大桥
——安庆近代革命与石拱桥系列
第140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的文革石拱廖河胜利大桥。图一:廖河


    现在的廖河村是由原廖河村与阳崖村合并之后的大廖河村。廖河村位于北浴乡西南,国土面积九平方公里。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行政村。图二:廖河供销社


  廖河村位于宿松县西北边陲,是北浴乡与陈汉乡、柳坪乡毗邻,典型的山区穷村,廖河从山间流淌下来,常年水流清澈见底。图三:廖河胜利大桥桥墩上刻的大字


    据老村民介绍,原廖河上修建了一座浮桥,命名为廖河桥,是一座由村民自发修建而成的木桥。廖河桥修建于何时,不详。图四:廖河胜利大桥


    清朝,廖河村已经初具规模,此时廖河上已经建成廖河桥,石质,两岸设立石柱,桥头设有休息亭。桥因河而得名,河因桥而更有风格。图五:廖河胜利大桥桥墩石刻


    清末民初,木桥因为年久失修而不复存在,人们在原浮桥的位置处架设了简单的小石板桥。后此石板桥又被毁,当时廖河两岸的人们只能涉水过河。图六:廖河胜利大桥护桥栏


    解放后,文革前,在廖河上修建了长约三十米、宽约五米的石混拱桥,起名胜利大桥。桥下及周围的河堤也被整理,大桥落成后举办了很隆重的通车仪式,这里很快成了当时廖河上的一处新景点。图七:廖河胜利大桥桥墩


    夏天里,很多村民都来这里,此处也渐渐成为廖河的新景观。现在的廖河胜利大桥依然是廖河主要的桥梁。图八:廖河胜利石拱桥


    廖河胜利大桥,遇到雨水充沛的时候,廖河河面加宽水流湍急,很有气势。桥边岸边有一个大木桩,雨季河水上涨,木桩被淹到了河里。图九:廖河胜利石拱大桥   


    安庆各地有不同时期、不同规格的胜利桥。但基本都是建于当时那个特殊时代,胜利大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胜利桥。图十:远远看望廖河胜利大桥


    廖河大桥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建成。主孔跨径约三十米,桥高十五米,桥面宽五米余,全长三十多米,为当时整个北浴乡最大跨径的石拱桥。图十一:廖河村


(本篇完)

2017-12-05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14: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家墩方又如墓园——卒子走遍安庆
方家墩方又如墓园
——安庆古墓系列
第140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原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方家墩桂林方氏又如墓园,现方又如墓已经迁到枞阳县会宫镇。图一:远望会宫一座小坟山


    方氏聚居于江苏溧阳天目湖桂林、安徽歙县一带,南宋时期至民国时期,方氏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安徽等地;周边历史较长的宜兴方氏、金坛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阳,溧阳方氏又出自桐庐,桐庐之前则是淳安一带。图二:坟山规模不大、碑刻林立


    明朝和清朝以来方氏有进士、举人及贡生、监生、庠生189人;自巡检、县丞至京官、封疆大臣各类职官383人;荫袭、封典(文职封奉政、中议大夫等,武职封武功、建威将军等)107人;晚清以来四川巡抚方显、广东盐运使方功惠、浙江宁绍台海防道方桂、山西雁平兵备道方应清、广东惠潮嘉兵备道方应元、江南道监察御史方雪浦、山西布政使方大缇、甘肃总兵方秋帆、兵部主事军机章京方稼轩、开封知府方宗钧等均有传。图三:又如(方又如)碑志


    “桂林方”是桐城世家大族之一。在安庆,方氏是最主要的姓氏之一。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历久不衰。图四:细看又如碑志碑文


    桐城方氏在元时即为显族,曾繁衍了桂林方、会宫方、鲁谼方三支方姓,桂林方氏最先迁桐,起家显达者最早且久。在桐城城北,龙眠山口的外方,求雨顶的对面,有一座小小的山峦,东西长不过二百公尺,中间高不过四五层楼,两头渐低。图五:明清两朝立牌


    从正面看,宛如一弯新月卧在长渠北岸,这就是月山。又因上有方氏祖坟,所以常称方家月山。山虽小,名气却很大,因为它作为桐城县明清两代族旺丁繁的大姓“桂林方”的发祥地,而留名于史传之中。图六:明清两朝方氏势力渐大


    桂林方原来不称桂林,方氏的祖先为江西上饶人,后迁居今之鄱阳,宋朝时迁至皖南休宁,宋朝末期迁至今贵池之池口镇,始祖德益公于元初一二七一年迁至桐城凤仪坊北。凤仪坊一带古称凤仪里,方家因地为名,称“凤仪方氏”。曾捐资修建过桐溪桥(又称紫莱桥,前些天卒子已经介绍)桥在龙眠河上。图七:明朝县学生、清荣禄大夫捐建亭舍


    关于桂林方来源说法还有:六世祖自勉公之第三子讳佑为御史时因弹刻严嵩父子谛为典史厥后起用累官广西桂林太守后,桂林方的桂林二字指方佑的桂林府职衔。凤仪坊是桂林方首迁地,方家多任坊长。桂林方”是老桐城世家大族之一,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历久不衰。图八:桂林方氏十二世及家族墓园


   《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老谱肇始于明代自勉公,以后历朝均有续修;桂林方氏家谱先后十一次编修,最近一次是光绪六年(1880年)版本。据现有资料来看,从那以后至今一百三十六年里,只有部分支系编修过支谱。十一世祖明善公建祠时称其以御史起家遂为大夫为能绳其祖武而光前人之志事故于宗祠族谱之上冠以桂林焉(家谱文字)。图九:桂林方氏十三世方又如墓碑


    据清朝光绪六年《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九记述,桂林方氏自八世分房,共有九个房头,分别是:长房(理,琏,佐,瓒,琛,瑛);中一房(琳)、中二房(玘)、中三房(佑)、中四房(瑜)、中六房(瓘)、五房(瑶)、七房(玠)和前三房(华,饶,富)。图十:桂林方氏家族墓


    历史名人方以智等是中一房后裔,方苞等是中六房裔,现代的方东美等是中三房后裔……据考证,中一房和中六房人口最多,因为前三房人口很少,故通常称为八大房。图十一:桂林方氏十二世、十三世、十五世墓碑


    清朝年间,桂林方氏设惠远堂义庄、义田、义仓、义塾、育婴堂;在长江北岸设红船义渡,这些扶贫救困善举,美名远扬,世人感恩。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七世祖观承(直隶总督)奏明立案;乾隆皇帝天章褒奖,御书“谊敦收族”匾额。图十二:墓碑局部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亦发源和兴起于“桂林方氏”。方苞被评选为安庆市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也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北京中华世纪坛有其简介。图十三:方又如墓园整体


    又如公墓原在方家墩,后迁到会宫乡,从又如墓园碑上记载,得知:方又如为桂林方氏第十三世祖,是十一世祖明善的直系亲属。桂林方氏第十一世祖,讳学渐,字达卿,号本庵。生于嘉靖庚子年(公元一五四零年)五月十九日,卒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一六一五年)五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五岁。公为嘉靖贡生,嘉靖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学者谥为《明善先生》。图十四:方氏家族墓


    公喜善规恶,出以至诚,捐金开创祠堂,纂家谱,置田供祀,以礼义、孝友传家。公性淡泊,不图功名利禄,弃官从教,专三事讲学,足游千里。晚年创办《桐川会馆》,为文坛首领二十余年,著述数十卷,达百万言。其行事见于《桐城县志》及《桐城耆旧传》。公一生推崇理学,振兴风教,对《桐城学派》形成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直系亲属中,方又如就是一位。图十五:又如墓园石阶梯


(本篇完)

2017-12-06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7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庙村白庙旧址——卒子走遍安庆
白庙村白庙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40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白庙村的白庙。图一:白庙旧址


    白庙村地处潜山县黄泥镇及新仓镇交界处,是山区过渡到平原丘陵地带的缓冲平原。有耕地近四千亩,山场三千多亩,交通便利,从明朝后期至清朝时期访地区人口陆续增加。图二:白云寺香炉


    相传,明朝前,白庙村本无村落,此地荒无人烟。后因为因燕王朱棣靖难之乱,从周边地区颠沛流离的百姓到此才得以定居。靖难之乱,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图三:白庙匾额


    安庆地区,很多移民就是在战乱或瘟疫过程中,不断迁徙到此。白庙村就是因此而来。据了解,安庆地区的白庙村有三座,另二座也是从安庆周边迁徙而来的百姓自建白庙而来。今天卒子介绍的白庙,先有白庙,又又在白庙基础上设行政村,取名白庙村。图四:白庙飞檐


    白庙,又称白云寺,建于明朝中后期,是从安庆周边迁徙而来的百姓自筹而建,原庙很小,屡毁屡建。白庙使用了飞檐这种传统建筑形式。原庙建筑采用斗拱形式,以大柱支撑斗拱,以斗拱支撑屋顶。为保持屋顶的平衡,靠外侧的地方必须上翘并加长,上翘的那段就是飞檐。新建的白庙也使用了飞檐形式。图五:白庙红壁


     卒子在游历名川古寺时,见到飞檐翘角的寺院建筑,规模不一各有特色,但外墙大都是黄色或者红色,这是什么缘由呢?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君王的重视和礼待,寺院多为御令敕建,其规格和色调都以皇宫建筑为蓝本,建造得华丽辉煌,颇为气派。特别是寺院外墙的颜色为宫廷御用的黄色,有如“金刹”一般,彰显庄严尊崇。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与此同时,也有寺院外墙的颜色为红色的。红色寓意着庄严和富贵。在周代,宫殿建筑上就普遍采用了红色。 今天介绍的白庙外墙就是红色。图六:白庙红壁


    现在的“白庙”再次重建。有当地百姓说这座老庙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经四百余年。随后,白庙一带陆续安顿了更多的百姓,人口一多,此地渐渐繁荣起来,当地百姓常常到白庙祭祀祈祷。图七:白庙


    清朝时期,白庙名声渐渐远播,前来瞻仰御赐匾额者川流不息。当地百姓空灵而晦涩,但仍以“白庙”作为祈祷之地。清末以来,特别是咸丰年间,白庙日渐衰颓,当地百姓说白庙村几百年前就叫白庙,现在已经四百余年。图八:白庙红壁


(本篇完)

2017-12-07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08: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河王氏享堂——卒子走遍安庆
双河王氏享堂
——安庆祠堂系列
第140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双河村王氏享堂。图一:双河入村现在牌坊一座


    今天卒子介绍的双河村,其位于五河镇西南边陲的双河村境内,其东与田头乡接壤,南与店前镇后河相邻。处在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也是大别山大峡谷景区的入口处。图二:王氏享堂局部


  双河村里还有一个叫小河南的地方,卒子以前曾介绍过,是双河村的小地名称谓,因一条由南向东而下的大河纵横境内而得名于“小河南”。图三:王氏享堂整体


  小河南境内,明清、民国以至现代古建筑文物遗存甚多,有河东花屋、河西花屋、蒋氏支祠(六行堂)、王氏享堂、李冲老屋、凹上下屋、观音岩花屋、月形屋、洲上屋、花园、四田堂、叶屋,何屋加上观音亭,里冲水口亭等,这些老宅和遗存景物无不记载着小河南在一个历史时期的景盛,在岳西县乃至皖西南片是颇有名气的“古建筑文化自然村落”。图四:王氏享堂局部


    王氏享堂屋坐西北朝东南,始建于清朝,一主一副两道大门位于老屋的两侧。王氏享堂前有半月型水塘一座,总体占地面积达五、六百平方米。曾被誉为双河第一祠。图五:王氏享堂造型较为独特


    中间紧靠池塘,为了风水改变了大门的位置。面阔八间,从左右大门进,走过一段回廊,前厅门朝后,中厅面阔三间,五架抬梁式,有二门、石头杠栓,后进为堂屋。图六:王氏享堂实为二房


    中厅前后两侧,各有一道门通向两边,整个天井在中厅外围成一圈,呈“回”字形结构。整个建筑前后三进,方便实用,适宜居住。二氏享堂实为二房。图七:王氏享堂采用河间的鹅卵石作为毛石基础


    双河王氏,受姓于太原,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中忠孝、节义、良善的名人,不可胜数。后为避秦乱,迁琅琊,后徙临沂,为“琅琊王氏”始祖。又迁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始祖。图八:王氏享堂局部


    唐朝,偞之公迁江西德安县之锹溪,其孙瓘文公为德安锹溪王氏之祖。今天卒子介绍的应是三槐王氏的享堂。王氏享堂采用河间的鹅卵石作为毛石基础。图九:王氏享堂中厅


    安庆地区,王姓居各姓氏前列,王氏享堂先后经历了清、民国、当代三朝,多地有亲。现在的享堂规模仍然较大,据说是历时三年建成,厅堂寝室,一应俱全。然而历时百年,宗祠面临崩析。图十:王氏享堂局部


    清朝道光年间,族人合议,在原址改建,扩大规模,又历时建成。那时厅堂很大、画栋雕梁,联匾夺目,雅艳照人。如今这座百年建筑,反映出王氏在安庆地区的悠久历史。图十一:王氏享堂先祖牌位  


(本篇完)

2017-12-08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1 12:2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寺宝善堂碑记与蓬莱阁碑记——卒子走遍安庆
太平寺宝善堂碑记与蓬莱阁碑记
——安庆碑记系列
第14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玉琳路街道办太平寺社居委原解放电影院一带的太平寺宝善堂碑记与蓬莱阁碑记。图一:大观区一户居民小院内


    安庆,从清朝早期设为安徽省会至清朝中后期,安庆会馆兴建兴盛。目前卒子已经介绍过的江西会馆旧址、湖南会馆旧址等等。图二:借用南京市的泾县会馆来比喻安庆曾经的泾县会馆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原安庆西门一带的解放电影院背后一片区域,这是原来的泾县会馆。泾县会馆,原建筑早已不存,在此基础上,又兴建了宝善堂和蓬莱阁。图三:“蓬莱阁”碑记


   安庆会馆,与当时的同乡会是一种联系各种势力的形式,同属于封建社会的一种地方性质的民间组织,清朝中期已逐渐形成。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战争时期,安庆处于天京门户,在这里进行了十年保卫战,因此原会馆无形中停顿和消失。图四:“蓬莱阁”碑记局部


   清朝同治初年到宣统末年这长达五十年间,安庆基本没有战争。这个时期各行各业得到稳定和恢复。安庆是安徽省会,商旅云集,外来人口不断增长,并逐渐在安庆市定居。由此,会馆同乡会又重新兴起。图五:“蓬莱阁”碑记局部


    最早在安庆建立的是湖南会馆和湖广会馆。以后又相继建立湖北会馆、奉直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浙江会馆、两广会馆。图六:“永垂不朽碑记”局部


    安徽省的有徽州会馆、庐州会馆、旌德会馆、泾县会馆、池州的六邑同乡会等等。直至日军侵占安庆,这些会馆陆续停业。此后也基本没有恢复活动。图七:“永垂不朽碑记”局部与“万古允赖碑记”碑首


    泾县会馆旧址就在解放电影院一带。原建筑已经不存。地基被改建成宝善堂。民国期间,泾县人开始在全国做起生意,并开始在各地发起筹建泾县会馆。在安徽省的会馆是由平房改建的会馆。平时租给人家做生意,开会时借用一下。图八:“永垂不朽碑记”局部


    泾县会馆,大多布店老板、杂货店铺、烟庄(黄烟店)老板为主。据了解,泾县会馆成立不久,在太平寺靠西一侧购置山场一块,具体不详。图九:“万古允赖碑记”局部


    “泾县会馆”旧址,位于大观区的玉琳路街道办,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现会馆留有多处石料及遗存,散落在解放电影院后小院内。《汉书·地理志》中记述“泾水出芜湖”,泾县由此而得名。泾县位于是安徽省南部,隶属宣城市,自汉初置县,迄今已有2100多年。图十:“永垂不朽碑记”局部与四碑整体


    境内山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历史上泾县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织”的农桑之区,又以商宦众多、文风昌盛而名闻遐迩。学者名流,代不乏人。图十一:“万古允赖碑记”碑


    唐代诗人许棠,宋代文人吴份,明代文学家查铎,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等皆为一代鸿儒。当代则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王稼祥,著名经济学家吴半农,著名教育家查谦等民族精英。现代画家吴作人、文学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并称“泾川三吴”,音乐家朱践耳、散文家张拓芜等名流,皆蜚声海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盛赞“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图十二:“宝善堂碑记”碑首


    泾县会馆为何开到安徽省安庆市?它主要是为在安徽全省通商而设立。据史料记载,原会馆内有楼室多间。现会馆已不存。泾县会馆之后,在此改建了宝善堂,至于宝善堂是什么机构?图十三:“宝善堂碑记”碑局部


    有学者认为,通过安庆市大观区一家大院里有四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可以看出几分。卒子见到该小区的一位五十多岁大哥,他讲述这四块碑记是1972年左右,在解放电影院附近地基处挖起的四块原宝善堂碑记。图十四:“宝善堂碑记”碑局部与“永垂不朽碑记”碑首


    宝善堂碑记,一共四块,一块称为“蓬莱阁碑记”、一块称为“永垂不朽碑记”、一块称为“万古允赖碑记”、最后一块称为“宝善堂碑记”。宝善堂这四块碑记,具体记载了泾县会馆的历史和在安庆行善积德的全过程的一个碑文记载,是一份难得的历史文化文物。图十五:“宝善堂碑记”碑与“蓬莱阁碑记”


    这四块青色石碑躺在这片民居的大院中,已经有近五十年的时光。不少文字因为长期摩损已经很难识别。这四块碑记刻记的时期均为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左右。图十六:“宝善堂碑记”碑落款


    这期中一块石碑是110年前镌刻的安庆“蓬莱阁碑记”。据了解,蓬莱阁坐落在城西蓬莱街,清朝光绪三十三年由体元局慈善机构宝善堂出资兴建,为二层砖木结构,临江而立,居高临下,可将宜城佳景一览无遗,后毁于民初战火。110年前“蓬莱阁”石碑,更是具体介绍了体元局、宝善堂和蓬莱阁的历史。图十七:“宝善堂碑记”碑局部


   宝善堂建造者现在无法查询,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与兴建者多是有财力的老板。宝善堂临街,位于安庆西门,占地面积约多少亩无法测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原安庆解放电影院一大部分都是其主要地基。图十八:“宝善堂碑记”碑落款碑文


    宝善堂坐北朝南,原为五进深宅院,临街地面全部由花岗石铺成,房屋四面花园后有竹园、古井、古树。整个建筑为传统江南木构民居形式。图十九:“宝善堂碑记”碑


    宝善堂是以“唯善为宝”,原句为“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齐家治国的法宝。自古以来,民间一直重视积德行善。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左右在安庆兴建“宝善堂”,就是“惟善为宝”。图二十:“宝善堂碑记”碑局部


    宝善堂建成后,一直奉行“扶贫济困,赠医施药”的宗旨。碑记上就具体记载了这段历史。希望安庆有关方面能够把这四块石碑运到妥善的地方安置。图二十一:“宝善堂碑记”体元局立碑文

[size=0.83em]20.jpg (52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2-11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2 14: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峦后湖遗址——卒子走遍安庆
占峦后湖遗址
——安庆遗址与清军太平军历史遗存系列
第140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占峦村新沟组后湖遗址。图一:长江沿岸的复兴镇


    占峦村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村庄,位于安徽省境内的宿松县,是由原来的五丰、新沟、占峦三个小村合并,总面积四千八百余亩,其中江滩面积一千四百余亩,后湖围垦面积五千余亩,水资源十分丰富。图二:占峦村的后湖遗址


    占峦村由五丰、新沟、占峦三个小村合并为现在的占峦村。这里既有占峦村后湖遗址,而复兴镇占峦村新沟组后湖遗址在清朝咸丰年间却又成了清军与太平军厮杀的战场。图三:占峦后湖遗址


    占峦后湖遗址位于复兴镇占峦村新沟组。该遗址是位于黄湖尾稍的南面湖中的一处新石器石器的古文化遗址。因水淹,文化层不详,面积约四千平方米。2010年3月2日,当地村民在清淤时挖出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出土了一批做工精致的石矛、石镞、石网坠、玉石环及陶片。地表可见红烧土痕迹。图四:安庆长江防线一直是清军倚重的


    据《松兹遗韵》一书记载,“曾国藩与宿松”就有记载,曾国藩是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曾国藩在宿松的历史事实。据了解,曾国藩在宿松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祭祀叔父曾骥云,二是官拜两江总督。其在宿松的事迹,除了官拜两江总督之外,还有指挥太湖之役、结交宿松士绅、吊唁罗遵殿、与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宿松相会,尤其是曾胡左李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在宿松聚会,在晚清史上仅有这一次。图五:占峦后湖遗址


    曾国藩在宿松半年,登临了小孤山、走访了白崖寨、考察了九井沟、攀缘了罗汉尖。他在宿松期间的日记可以从《曾国藩全集》中查找。根据他的日记,曾国藩来宿松之初,太湖战局对湘军极其不利,曾国藩每日忙于指挥作战,甚至急得夜不能寐,实际上,曾国藩在宿松期间,远离县城只有一次,那就是去隘口吊唁罗遵殿。图六:清军抬枪队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命令各省在籍官员组织团练参与镇压,曾国藩遂奉命组建湘军。此后,湘军不断发展,成为太平军的头号劲敌。咸丰七年(1858年),湖北境内的太平军势力基本被歼除,清军都兴阿部也由湖北进驻宿松。为了肃清安徽境内的太平军,湘军统帅曾国藩、胡林翼于咸丰九年制定了一个四路围攻安庆、庐州的计划。十月,曾国藩向朝廷奏陈了四路援皖之计:一路由宿松、石牌以取安庆,曾国藩任之;一路由太湖、潜山取桐城,多隆阿、鲍超任之;一路由英山、霍山取舒城,胡林翼任之;一路由商城、固始取庐州,李续宜任之。四路之中,前两路为主力,李续宜部为打援军,胡林翼则先驻楚皖之交调度诸军,并筹转运。根据这一计划,曾国藩、胡林翼先后进驻宿松和英山(今湖北英山)。图七:卒子坐骑到达后湖遗址


    曾国藩率湘军大营进驻宿松的日期是清朝咸丰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859年12月6日),扎营县城东北门外,后移驻城内石广均旧宅筠圃居,到松之日,“县城内外居民,放爆竹迎接甚多,四、五里不绝”。后因战场局面的变化,曾国藩遂于咸丰十年五月十五日(1860年7月3日)自宿松移驻皖南祁门。图八:占峦后湖遗址


    曾国藩驻松期间,一是指挥太湖之役。本文不重复。曾在大营与李鸿章讨论太湖战事,商讨对策,并请李鸿章赴太湖查看地势。图九:占峦后湖


    曾国藩在宿松接访宿松士绅。曾国藩是晚清理学宗师,驻松期间,也多次与宿松地方士绅相往来,除了向他们了解宿松形势以备战争之需,还多次与宿松士绅交流诗文。据曾国藩日记记载,早在曾氏入松之前,宿松就有八位绅士前往黄梅与曾国藩相见,曾国藩说他们“皆读书人”。到达宿松的当日,曾国藩“见客六次”,虽未说明客人为何人,但其中肯定有宿松地方士绅。图十:清军火炮


    今天,卒子要讲的是曾国藩在驻松期间,曾在长江沿岸的复兴镇后湖一带派船接广均还,“晨夕过从,扺掌论古今”。相关的历史记载有安庆市宿松县专家论证。图十一:占峦后湖遗址


    吊唁罗遵殿。罗遵殿,字澹村,又字有光,宿松县隘口庄罗家老屋人,咸丰九年(1859年)任浙江巡抚。次年(1860)二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自宁国出奇兵攻占杭州,罗遵殿和妻、女自杀殉国。曾国藩接到消息后,异常震惊和惋惜。四月初二日,罗遵殿灵柩自杭州抵宿松,曾国藩出城八里迎接,设路祭一席,并撰写挽联一幅,高度评价罗遵殿的事迹:“孤军少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次日,曾国藩又出城送罗遵殿灵柩归隘口老宅。十三日,曾又和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等人赴隘口吊唁。图十二:占峦后湖


   曾国藩在宿松与胡左李宿松之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号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但这四个人同时聚集在一起却只有一次,即咸丰十年四月,地点在曾国藩驻宿松大营。时李鸿章正在曾国藩幕府,左宗棠和胡林翼分别在闰三月二十六日(5月16日)和四月初十日(5月30日)先后来到宿松,参与此次会谈的还有李翰章、李元度、李续宜、曾国荃等人。图十三:清军快射机


    曾国藩在宿松与胡左李宿松之会,宿松之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日后战局的走向,是太平天国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图十四:占峦后湖遗址


(本篇完)

2017-12-12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10: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等一级古树白果树——卒子走遍安庆
平等一级古树白果树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40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的安徽省一级古树白果树。图一:远看白果树


    这是一棵有着五百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它是平等村百姓的精神象征。黄尾镇平等村有这棵古老的白果树,胸径1.5米,高约33米。图二:需要三四个成年人才能抱起的五百五十多年的白果树


    就在安庆市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白果组小集镇上西头,矗立着一株千年银杏,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护佑着小镇人民。该树历史悠久、沧桑古老,2011年挂牌“安庆市一级古树名木”,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一级保护古树。图三:平等村白果树简介


    提起这棵树,还得从郑氏十三世祖郑国臣说起。银杏又名公孙树,别名白果树。该株白果树所在地原名葛家滩,顾名思义原来是个河沙滩。郑氏先祖国臣公进了大别山后,遍访潜霍二地,看中了这块宝地。图四:古树名木铭牌


    于是郑国臣带领全族老小改河挖山建起了白果树郑家大屋,历时多年大屋建成,占地面积约七亩。砖是洗泥砖,全凭人工从霍山县翻山越岭(约一百五十里)挑上来,精工细作、雕梁画栋。大屋前是一个能容纳万人的大广场,广场外边是个月亮塘,广场上还有一对旗杆座子,两棵大槐树。图五:黄尾镇平等村


    根据风水先生的建议,在大屋下首水口上要有护下首的。于是郑氏家族在水口上建起一座石头土地庙,一座木板桥连接南北把住水口,并栽植了二株白果树,其中一株在百年前自然枯死,这一株屹立至今。人靠树佑、树靠人养,相互依存。随着人和树名气逐渐增大,白果树大屋在潜霍二地被人们口口相传,越来越响,因此这里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图六:安徽省一级古树,编号76


    解放前被霍山县命名为霍山南乡白果树保,这棵树上了《霍山县志》。郑氏家族立下族规,子孙后代要保护和爱护这株白果树。人护树,树育人,大树下面出名人:元朝武将郑兴三,明朝民族英雄郑廷武、郑泰清,清朝州官郑健顺、县官郑时顺、郑泰岩,民国年间县政府秘书郑康普(救过王步文妻子方启堃),解放后出了个解放军师长郑刚守南京。图七:百年白果树


    据了解,这棵名树也经历过两次大难。1958年大炼钢铁,二十万伐木大军进驻岳西,伐木烧炭,大量古树惨遭屠戮。这棵大白果树亦难幸免,就在被砍掉三棵大桠子时,生产队长郑道富发现了,一阵呼喊,村民齐抱住树身,肉身挡斧钺,誓于古树同在,白果树免于一难。图八:白果树叶


    1969年6月,百年未遇的山洪暴发,河床改道,一片汪洋,郑家老屋毁于顷刻,唯大白果树傲立水中挺过一劫。大白果树不倒,村庄图腾不倒,人们信心就不会倒。水退之后,在故址上重建家园,郑开屏老师在断壁残垣中撬下几块砖雕,小心洗干净,将这故居的鳞片镶嵌于新房后院的壁墙之上。由于大水冲刷,大白果树的根露出来了,大家在大树周围砌了三米高石坝,填上泥土,土培至哪里,根就生到哪里,后又围绕树基建起大理石护栏。村民们精心呵护,大白果树重新焕发青春。图九:白果树


    清朝光绪年间,大白果树下三岔路口有一家杂货店,店主姓郑,妻子胡氏,三十来岁,眉清目秀,文静贤淑。一日,进来了七个带家伙的外地人,个个彪悍凶狠,一屁股坐在店堂里,大声喊店家上茶,贪婪的眼神肆无忌惮地四处扫瞄。店里的小伙计跑到后堂对正在磨豆腐的老板娘说,来了七个打家劫舍的镖客。胡氏说,无妨,上茶。转身倒七盏茶,随手将石磨分开,用石磨当茶盘,上扇托三盏,下扇托四盏,一手托一扇,轻移莲步飘至前堂,口中喊道:看茶!双手一扬,两扇石磨一先一后飞至镖客座前木桌上,稳稳落定,磨上茶盏里茶水纹丝不动。七个镖客面面相觑,两股战战,双手发抖,端起茶喝了,起身告辞。过了几日,镖客又至,这次来了十五个,个个操了家伙,气势汹汹,要找回上次吓丢的面子。胡氏见状,玉腕一扬,葱指一按,竟将一根筷子粗的铁钉按进了墙里,抡起石磨,磨眼对着钉挂于墙上,看得镖客们倒吸凉气,又见胡氏一纵身,飞落到石磨上,稳稳坐好,双腿盘起如菩萨打坐。十五个镖客看后,脸上堆笑,退出店门,从此再也不敢来寻事。图十:树木下树起了护拦


    白果树郑氏家风尚武。民国年间,天下不太平,白果树下郑氏后人舞枪弄棒,强身健体,保护家乡。最常舞弄的是齐眉棍,青檀木制成,高与眉齐,漆成两截,或黑白,或红绿,或蓝黄,既是防身武器,又是杂耍道具。据郑光德老人忆述,当年九位郑姓青年自发组团,棍影舞动,水泼不进,五步之外风生尘起。先在树下操练,继而上树演练,引来全村老少围观。但见九人背树围立,一声唿哨,棍舞龙蛇,越舞越快,九团扇影,不见人形,忽而转身,蹭蹭上树,分枝拔叶,直扑云端,棒打苍穹,棍舞蓝天,九团彩云遮住了日头,枝头狂风呼啸,树下叶落纷纷,俄尔飞身下树,齐眉棍变成螺旋桨,舞者飘飘而落,如神兵天降,三上三下,喝彩声谷应山鸣。图十一:平等村白果树


    解放前,被霍山县命名为霍山南乡白果树保,这棵树上了《霍山县志》。郑氏家族立下族规,子孙后代要保护和爱护这株白果树。岳西县黄尾镇平等村白果组小集镇上新楼林立,街道整齐,民风淳朴。每到夜晚华灯齐放,居民休闲纳凉,怡然自得。该树历史悠久、沧桑古老,2011年挂牌“安庆市一级古树名木”,2014年被评为安徽省一级保护古树。图十二:五百五十多年树龄的白果树


(本篇完)

2017-12-13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12: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菖蒲王家大屋——卒子走遍安庆
菖蒲王家大屋
——安庆古宅系列
第140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菖蒲村的王家大屋。图一:远望王家大屋


    菖蒲镇,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位于岳西县西南边陲,土地面积一百四十平方公里,辖十二个行政村,目前卒子已经到访十个村。今天卒子带大家看一看位于菖蒲镇菖蒲村,它属于大别山南坡中山区,平均海拔小于五百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菖蒲镇文物资源丰富,有商代古遗址两处(岳西县仅八处):即撞钟蟹形面和毛畈鼓形包,有影响的古寨址(岳西县共四寨)有白云寨,之前卒子已经介绍过,溪沸华佗庙,庙后古松粗4米,高15米,为大别山第一松。图二:王家大屋石门框与砖梢


    岳西县菖蒲镇菖蒲村的王家大屋坐落在一条马路的路基之下。经访问当地百姓,说法不一,有人说大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有人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几年前,卒子到访此处时,王家大屋已经基本毁损,王家大屋是一处遗存很有特色的古民宅。图三:走近王家大屋


    岳西县的撞钟乡是潜阳王氏主要的发祥地。王氏四世祖王寿甫,曾任江西饶州通判。宋末大乱,寿甫公七个儿子,彦忠、彦良、彦明、彦让、彦志、彦章、彦和,自锡杖河迁撞钟河,在白云山筑大寨,设立四关,对抗流寇与元军。他们前后守寨十八年,开辟了白云山,以及山下撞钟河,溪沸河两岸无数田园。图四:王家大屋门楼


    到访过王家大屋的朋友,肯定会被这幢建筑所吸引,这栋大屋不同于别处古建筑,它是依山势而建,使用河滩的鹅卵石和碎石为毛石基础,在毛石基础上使用了土坯砖和青砖,大屋占地约二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百平方米,两层砖木结构,大屋内厅、堂、室、廊布局错落有致,除厅堂、风道外,有房间十多间。图五:远望王家大屋封火墙


    王家大屋建筑曾经气派非凡,是一栋建于清朝中晚期的古宅。现仅存前屋门楼、一侧厢房等建筑物。正屋多间,外砖内木结构,通面阔约十多米,通进深约四、五米,均用穿斗结构,重檐硬山顶。图六:王家大屋毛石基础


    王家大屋门楼,采用了砖瓦结构,造型别致,与墙齐高,上层为砖雕斗拱,中层雕回龙等图案,下层是又宽又高的石门框,雕着精美图案。这些图案都寓意着“荣华富贵、吉祥如意”,整体可以用“细砖黑瓦马头墙,游廊挂落花格窗”来形容。图七:王家大屋门楼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已遭破坏,现存前屋门楼、一侧厢房等建筑。内屋穿斗结构建造,两屋建筑,重檐硬山顶。整座住宅古朴而又典雅,气派非凡,看后让人油然而生荡气回肠之感。图八:王家大屋


    据了解,王姓在菖蒲镇人口较多,王家大屋的门楼和二层小屋是大户人家特色,两旁门柱上角皆有石雕,门额上还有砖雕,正中雕的是古代故事,栩栩如生、甚是可爱。象征着王家大屋千秋万代。图九:王家大屋门楼


    王家大屋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这是一座外砖内木结构的小楼,两层楼、石板地、石台阶、石门槛、大屋坐西朝东,高墙飞檐,石板道地四整平方,毛石基础较有特色。图十:王家大屋双钱石门墩


    走进王家大屋,藏在山壑纵横的大别山一处山腰,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好是气派。藏在深山里的王家大屋,希望有更多朋友参观学习。图十一:远望王家大屋

[size=0.83em]11.jpg (615.5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53 秒前 上传




(本篇完)

2017-12-15


836

主题

873

回帖

2310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2310
鲜花(13)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8 17: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双溪张廷玉牌坊残件——卒子走遍安庆
双溪张廷玉牌坊残件
——安庆石牌坊系列
第14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介绍和叙述难免有不够详尽、欠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专家的批评指正。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的张廷玉牌坊残件。图一:电视剧中张廷玉形象,杜雨露老师演得太好


    张廷玉墓园位于桐城市西北龙眠山腹地双溪村蒲庄组西半山腰的“凤形地”, 占地面积七千余平方米。图二:他地牌坊式样


    张廷玉墓园东向略偏南,墓区以墓冢为中心。图三:张廷玉墓保护单位与电视剧中雍正皇帝形象


    张廷玉墓下三层地墁石祭台扇形展开,上置供桌、香炉、烛台、香筒等石祭具。图四:画像与真实官帽朝珠


    张廷玉下设九级拜台,中贯神道,两旁依次排列文俑、武俑、马、文豹、羊、狮、赑屃负御祭碑等石像生,石像生之前卒子已经介绍,今天介绍的是墓前立四柱石坊。图五:唐国强老师演绎的雍正皇帝形象深入人心


    石坊下五十米为张氏享堂,享堂前设照壁,上嵌雍正书“调梅良弼”、“ 赞猷硕辅”石匾。张氏享堂、石像生、雍正书石匾。图六:次间额坊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生,三十九年中进士。图七:石坊残件


    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邢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图八:石坊残件中字迹清楚


    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次年转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总裁、太子太保。雍正三年,署大学士事。图九:石坊碑文残件


    雍正四年晋文渊阁大学士,仍兼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康熙实录总裁官。图十:石坊倒爬狮抱鼓石残件


    雍正六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雍正任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负责其事。图十一:石坊残件


    历史上的桐城几大家族,尽管宅院七零八落,难睹遗迹,但墓葬大多还在。今天已经多次介绍张廷玉墓了。图十二:明间梁坊石刻残件


    文和园之名重现当年景象。从双溪村的石桥过去,沿山路缓慢上行,如今铺有石阶,来到半山的开阔地,墓园的白墙青瓦就隐于翠竹之间。图十三:石坊斗拱残件


    电视剧《雍正王朝》,张廷玉是剧中重要人物。张家在明清之际出了好几位高官,包括其父张英,张英之大伯张秉文等。图十四:石坊碑文残件


    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1672-1755)可谓有完美的一生,出生世家,父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母亲含章阁姚氏以贤淑勤俭闻名。图十五:石坊檐板残件


    不到三十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学士,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刑、户、礼、吏部侍郎、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至文渊阁、文华殿、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封三等勤宣伯。图十六:石坊残件


    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致仕,次年南归故里,乾隆二十年(1755)逝于里第。图十七:电视剧康熙剧照与石坊残件走廊


    奉旨按大学士品秩御祭赐葬,并赐谥号“文和”,配享太庙。先后充《明史》、《国史》、《治河方略》等总裁官,有《澄怀园语》等传世。图十八:石坊坊脊宝顶残件


(本篇完)

2017-12-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