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3|回复: 0

[散文] 三“玉”合一

[复制链接]

176

主题

1844

回帖

4426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426
鲜花(15) 鸡蛋(0)
发表于 2021-1-8 10: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合一
——漫谈《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林黛玉妙玉
《红楼梦》作者给人物取名时别有用心,含“玉”的除了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还有林红玉,但她是荣府管家的女儿,身份太低,犯了“宝玉”的讳,改了。名字反应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牢固,作者既憎恨,又摆脱不了的生活环境。
贾宝玉给人的感觉是对日常生活的叛逆和对社会制度的挑战,作者(即宝玉)用自贬的手法,极力地降低自己,把他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写得详尽,“判词”——腹内草莽,“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无能第一,不肖无双。”故意地用诳语,时髦话叫“低调”,他的内涵极其深厚,从人物塑造上有甄宝玉和贾宝玉之分,窥探出情感的细腻。
抱着杨树老洗澡,先读小说里的贾宝玉。刘姥姥胡编故事,小姑娘雪地里抽柴,被贾府马棚失火打断了,过了好一会火灭后,宝玉急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因贾母忌讳再说“火”,彻底歇住了。
为了讨好宝玉,刘姥姥又说了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探春她们谈论了还席之事,都没有转移掉宝玉对“那个雪地里女孩”的惦念。他悄悄地向刘姥姥追根究底女孩的后续,刘姥姥实在编不下去了,说她是供在祠堂里的塑像,成“精”的。宝玉还痴痴地执念要把庙好好修建,把塑像供奉起来,并且叫茗烟找到庙了。执着的情感丰盈的内心。
听村妪讲故事,透视宝玉的悲悯情怀,关心别人的冷暖,哪怕与他毫无关系;还有他的执着,对事件爱探究来龙去脉,再作判断。但他不是一个死钻牛角尖的人,懂得适时转弯,掉头。
从写作的内容看出创作手法灵活机动,在故事的衔接里清晰明了,叙述故事时转折和跳跃,往往出人意料,这涉及了创作艺术。黛玉作了她要被续弦的恶梦,睡不着,咳醒了紫鹃,紫鹃劝黛玉道:“姑娘,你还没睡着么?又咳嗽起来了,想是着了风了。这会儿窗户纸发清了,也待好亮起来了。歇歇儿罢,养养神,别尽着想长想短的了。”很自然的语言中,又很自然地说起了自然环境,衔接得天衣无缝。
第七十七回因有人请贾政寻秋赏桂花,贾政兴头很高,起得也早,要带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叔侄三人去参加作诗大会,“里面的婆子听一句,应一句,一面扣扭子,一面开门。”贾政起得早,并等着宝玉一起吃早点,把时间紧迫匆忙的情景交代得清楚到位。那时没有扣子,更没有拉链,只有用布结的疙瘩,布做的扭子,不好扣,很费时间。老爷的话传得急,所以有这样的生活场面,表现得恰如其分,让我们在读作品的同时,也回味生活,把读者拉进现实。关注细节,境界转换。
这是生活中的作者,他还有工作上、社会中别人看不到的思想和灵魂。曾经写过作者是桐城老宰相张英的儿子张廷瑑,在清朝廷战战兢兢上班的汉臣。面对朝廷的猜忌和排挤,内心五味杂陈,塑造了“林黛玉”作宣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听起来黛玉的嘴厉害,但我们应该读出作者平常在朝廷得受过多少打压和无视后,才鼓起勇气发这惊世骇俗之声。
由于经历了太多难以承受的煎熬,所以他尽忠报国的心连同林黛玉的人生态度一起慢慢冷却。作者不直接写内心,而是把这种心思安在“恋人”身上,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代,他们能否成就美满姻缘,无法确定,黛玉有自幼体弱多病(作者也是)的硬伤,导致她做贾家媳妇失败,隐喻林黛玉的美好愿望与身体一样脆弱。聪明敏感的林黛玉,看出没有希望的等待,身体又日益衰弱,前景惨淡,思虑更多,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到“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心路历程,一点点地“死去”,决绝。
第八十二回黛玉作梦由她的老师贾雨村作媒,给人“续弦”,黛玉说她“死也不去的”。生活在清朝定鼎不久的年代,宰相家族在明、清朝代更迭中,有降清的,也有以身殉国的,作者已亮明了不屈。梦境里,黛玉寻求宝玉支持,宝玉叫她住下不走,以致剖腹取心给黛玉看“我拿我的心给你瞧”。作者确定了方向,坚定的决心。为清朝效力,他原本不十分愿意,加上他看到清皇室已经少了励精图治之气象,正走向奢靡堕落,更没有了信心,又有清廷对他们家族忠心的怀疑和挤压,心完全“凉凉”了。
作者赋予了黛玉生性高洁,不食人间烟火之特质。别人一提到“南边”,黛玉就想到了:“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不少下人伏侍,诸事可以任意,言语亦可不避。香车画舫,红杏青帘,惟我独尊。今日寄人篱下,纵有许多照应,自己无处不要留心,不知前生作了什么罪孽,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以眼泪洗面’矣!”因缺“父”少“母”,成了孤儿,寄居在别人屋檐下,行动不自由,言语上更不自在,作者在故乡的童年是无拘无束且“惟我独尊”的,而今流落到如此孤凄境地,顿生“李后主”之叹,身心无着落,别谈安全感了。
黛玉屋里新挂上了《斗寒图》,暗含作者对官场“明争暗斗”的寒心,重点在这图是“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李龙眠晚年住在桐城的龙眠山,作者的父亲(张英)在龙眠山筑有栖身养性之所,更让作者归心似箭。后来黛玉与宝玉谈论古琴,讨论“知音”:“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原没有一定的。”“古来知音人能有几个?”作者尊崇内心的召唤,对官场失望透顶,此处难留了。君臣合作不愉快,退出是最好的选择。
宝玉失玉,这“玉”是皇帝对他们家族的肯定,所以测字时选定“赏”,家族的荣华富贵,全凭皇家“赏赐”。失去了皇上的肯定,宝玉“昏聩”,让作者断绝了希望;一输皆输,促成了宝玉与宝钗成亲。即使宝玉坚持,也主宰不了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挽回无力。黛玉临死丢下的话:“宝玉,宝玉,你好……”可以续上“憋屈”“窝囊”,黛玉死,他为君主为朝廷的“心死”。
妙玉也是生在“读书仕宦之家”,她与黛玉都追求士子风骨,所以她自骄:“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只好叫人写请帖请她,点明妙玉凭“身份”进“府”的,不是“蹭来的”,有硬气。张廷瑑是进士出身。
妙玉也有洁癖,刘姥姥喝过了她那里的杯子,妙玉叫人:“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讨要了来,妙玉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她用过的,又给俗人用,认为玷污了她,耻辱了她,不屑为伍。宝玉也有洁癖,刘姥姥醉酒睡到了他床上,袭人连忙焚香,并叫刘姥姥撒谎,让宝玉“眼不见为净”。
黛玉、妙玉和宝玉,三人会面在庵里吃茶,他们茶道上的品味相投;在精神上的相通,是听到黛玉抚琴,妙玉给的评价:“‘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也意味着宰相家族在清廷最辉煌的时期已去。雍正时期的小宰相张廷玉把家族的荣耀上升到极致,御笔“赞猷硕辅”“调梅良弼”(贾氏宗祠里有御书“星辉辅弼”),顾命大臣,军机大臣,配享太庙。
妙玉回家后晚上打坐走火入魔,“看到强徒”“我要回家去,你们有什么好人送我回去罢”。妙玉再露脸是宝玉失玉后,邢岫烟到栊翠庵陪着笑脸求妙玉“扶乩”,妙玉极不情愿地说:“何必为人作嫁。但是我进京以来,素无人知,今日你来破例,恐将来缠绕不休。”宰相家有贵为几世帝王师的,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无可与外人道,至于“将来缠绕不休”的事,更无从妄言。
贾府被抄完全衰落,妙玉被人劫走,人们议论妙玉的下落,宝玉想:“想来必是被强徒抢去,这个人必不肯受,一定不屈而死。”后来贾芸他们闲谈妙玉的结果,有人说:“恍惚有人说是有个内地里的人,城里犯了事,抢了一个女人下海去了。那女人不依,被这贼寇杀了。”证明宝玉对她的“不屈”断定是准确的。
读《红楼梦》时,我们看到黛玉和妙玉是不同的独立个体,有各自的生活和人生轨迹,但是她们有共同点:一、在小说的后部,她们都渴望“回南、回家”,那里有她们的故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栖息地;二、她们都孤高自傲,有鲜明的精神洁癖,向往的生活不在于富与贵,而是要求品质和品位。她俩的性格不同,黛玉是柔性的,除了语言上带点刺,无反抗意识,郁闷而死,精神上被“戕害”了;妙玉是内外皆刚性的,被“贼寇”抢走,“不屈”,直接杀害了。她们都死于“暴力”,一个是隐暴力,一个是显暴力。她们的人格尊严被践踏,作者料到的、最不能接受和最不愿看到的,也是“宝玉”胆颤心寒之处。
说到“死”,不得不提一下晴雯,她的冤死,贾宝玉感触颇深,特意地为她作祭文,隆重祭奠。晴雯的身上很大可能寄托了作者对“戴名世事件”的情感。
“三玉”都是有才学之人,但他们的才能在现世里不能发挥,虽然现实中紧缺人才,但“人才”却在工作的氛围里被无形的力量束缚着、压抑着,无法正常地发光、放热。于是选择了逃离,宝玉“出家”——作者早早辞官归隐老家桐城。
创作出的黛玉也好,妙玉也罢,都是作者内心外现,若非要把他们作个定位的话,黛玉是宝玉的思想,妙玉是宝玉的灵魂,不过以“女人”、“爱情”来阐述罢了。以女人之名,他认为只有“水做的”女人是清洁的,可除“垢”;以爱情之义,在封建社会里女人没有地位,不能参与社会生活,一切都依靠男人,男人的成败得失与功名挂钩,所以女人的“情”等同于男人的“仕”,谈情说爱是人见人爱的话题,以爱情形式表达主旨,既隐蔽,又更吸引人。
人物内心矛盾和分裂,很幽深。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