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492
- 积分
- 55
- 威望
- 15
- 桐币
- 81
- 激情
- 415
- 金币
- 0
- 在线时间
- 1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4-30
荣誉会员
- 积分
- 55
鲜花( 2) 鸡蛋( 0)
|
像爷爷朱光潜那样做人做事做学问 ——访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朱永春教授 春暖花开时节,我经闽江学者、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杨政险乡贤的引荐,有幸认识了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朱永春教授,与其交谈,他不仅是我们安徽同乡,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竟是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的长孙。朱光潜老先生毕业于桐城中学,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作为中国旧学的继承者与西方新学的接收者,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 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诗论,沟通了黑格尔、克罗齐 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在与朱永春教授的交谈过程中,我深受感动,谨以此文以作纪念。
(朱光潜先生自题《美学书简》)
家风是他成长的精神足印
3月10号下午,风和日丽,我本想约朱永春教授茶叙,没曾想他却带上《安徽古建筑》和《福州近代建筑史》两本著作亲临寒舍,馈赠于我。他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少年时的美好时光时,多次提起自己的爷爷朱光潜,想起爷爷对他的谆谆教诲,教导他从小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想起爷爷“恒、恬、诚、勇”的座右铭。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因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爷爷的美学理论与中国悠久的建筑历史相结合,将中国的建筑史发扬光大。朱永春教授清晰的记得,自己大学毕业前夕,前往北京看望爷爷,朱光潜爷爷嘱咐要好好做事,要“立业” 。虽然爷爷已经多年不用毛笔写字了,但仍然破例为他用毛笔书写了晚年的一首“美学这块小苗圃,暮年心血的经营。异时有幸重游目,是兰桂还是荆榛?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 ”内容的诗句,以示殷殷期望和勉励。
朱永春教授1982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在爷爷朱光潜的教导下,朱家逐渐形成了“别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的良好家风,这使得朱永春教授此后的建筑史领域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遵老老实实上好课的家训,主讲的“理论力学”等课程获得好评。那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恢复不久,“外国建筑史”、“建筑美学”课程缺少老师,朱永春就接受了这两门课程。为了教好课,朱永春开始了建筑史、建筑美学研究。朱永春教授现在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从事建筑历史教学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第三、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
家庭是他成长的精神动力
朱永春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亲都曾是安徽大学的老师,父亲教外国文学史、母亲教中国古典文学,他们是朱永春最早的启蒙老师。朱永春教授自幼便在家学中受到文、史、哲的熏陶,大学接受了严谨的工程教育。朱永春教授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讲课的情形时,当时母亲曾经告诉自己,讲课节奏要“慢”,新上课的老师通病都是准备了很多东西,想一口气全部灌输给学生,告诉他授课时应该注意把握好讲课的语速、语气和与学生们的互动,这次经历给朱永春教授留下了深刻影响,对他后来教学风格的转变及未来的教育工作帮助很大。在后来的教书过程中,朱永春教授先后主讲过“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中国建筑史”、“外古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建筑美学”,以及研究生的“现代建筑理论”、“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营造法式”等近20门课程,均深受广大师生们的好评。获得福建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最令朱永春教授欣慰的是如今桃李满天下,他的很多学生都颇有成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做着积极的贡献。
家德是他筑梦的精神源泉
作学问要有恒心、静心、诚实和勇气,这是朱永春教授所理解爷爷的座右铭“恒、恬、诚、勇”。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朱永春教授的徽州建筑研究,是从两件事开始的。一是199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杨永生主编《中外名建筑鉴赏》, 其中有徽州建筑条目;二是1998年,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徽州文化全书》编撰,朱永春接下了这两项工作。认认真真做事,朱永春跑遍了徽州村落,寒暑假也多在徽州乡村度过的。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和《徽州建筑》《安徽古建筑》《安徽建筑》3部专著,奠定了他在徽州建筑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朱永春另一研究领域宋代《营造法式》,是为了给研究生开课开始的。《营造法式》虽经梁思成先生的注释、陈明达、潘谷西等前辈研究,仍然留下了大量疑难问题。为了减少讲授中“此处存疑” 的缺憾,朱永春开始《营造法式》攻坚,在解决了“殿阁地盘分槽图”、“模度体系”、“昂桯”、“骑斗栱”等难题后,也走向了学科前沿。该研究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交谈中,朱教授不时地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他说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能忘记养育之地,种种不舍之情常常溢于言表。朱教授深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桐城派”和家乡的发展变化及进步为荣。他说自己由于教学工作繁忙已有多年没有回去桐城看一看了,言谈中他深情地表示,真想抽空再去爷爷就读过的桐城中学、自己的出生地和六尺巷、文庙等景点一游。
与朱永春教授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本想留其在家中共进晚餐,晚间继续交谈,被朱永春教授婉言谢绝,坦言晚上有学生在校需要指导。分别时,朱永春教授环顾客厅,最终目光停留在悬挂墙上的由安徽籍吴德才书画家亲笔绘制的气势磅礴、画作精美山水国画上,并邀请我们夫妇一起合影留念,一贯为人和蔼、谦逊,低调的他与我们夫妇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当我提出要从网上叫辆专车送他回家时,他坚持要坐公交车返程,理由是公交更加环保,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环保出行。几番谦让之下,只好听从朱永春教授。夕阳西下,看着朱永春教授踩着余晖远去的高大身影,我不由心生敬意,我想正是全国有千万个像朱永春教授这样甘为红烛、无私奉献教育工作者一代一代的教育传承,才能让中国最美的文明风景、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薪火相传。朱永春乡贤不违家训让人生在岁月中升华的高尚品德一直深深感染着我,他是我永远值得学习的好榜样。真希望当今人们要用朱永春教授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好榜样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向善向上,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做学问,激励大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拚搏、奋发有为。
(本文作者与朱永春先生合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鲜花鸡蛋江面梭影 在2019-3-18 11:40 送朵鲜花 并说:珍贵的史料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