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90|回复: 3

[散文] 我梦扁舟浮震泽——桐城周国亮书外人生

[复制链接]

20

主题

34

回帖

64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64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19-8-23 1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国亮.jpg
周国亮
字昱之,号若镜堂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那一年春。国亮先生的若镜堂。楮墨散乱在案上。兰花数盆,清幽怡淡。精致的紫砂壶,沸水蒸蔚,烹了武夷岩茶,又换大红袍。香气氤氲腾挪,有几缕道风,又有几分禅味。
  一函刚出版的《桐城派四祖词林印谱》,打开鉴赏,两色套印,黑墨雅言里涵摄天地人生,红红印蜕中律动着桐城诸君子流风。
  一年前,国亮将他的120枚印章原件捐赠给了桐城市博物馆。这些印石被镌上桐城先贤的警句,登堂入室,陈设在文物精品馆里。桐城先辈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在世时人生颠踬,沉浮无定,铸成天道文统、济世报国、理想人生的盖世文章,天下人翕然宗之,但声名终归随历史的烟云一起飘逝。现在,这些被赋予灵魂的印玉石,静静地陈列在展橱内,等候着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一遇知音,铿然似有琅琅金石之声,向后来者叙说着名士们往日的抱负和情怀。桐城先辈们的警句恒言,如片光吉羽,守藏在一篇篇宏文中,国亮先生耗十五年光阴,匠心独运,将这些珠玉般的翰藻,锲于方寸之上,琢磨出一种文化精神,传递至今人的心灵。
  印章放在博物馆,印迹遂编为巨帙,刊布于世。
  学者诗人汪茂荣先生称《桐城派四祖词林印谱》“分朱布白,细入毫芒,于清真雅洁若合符契,憬然有悟匠心可通乎文心也。” 是为确论。茂荣先生博涉六艺,又于诗词、古文、书画、史论诸学卓然有建树,其才也高,其识也通,他对印谱的褒奖之语,代表了众多大家的品藻。有缘得此宝册,“于欣赏篆刻绸缪宛转之余,得与桐城文章之美,辞约而义丰,言近而旨远。” 何其幸焉。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论“风骨 ”时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釆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强调文章以风骨为根本。书与文通,国亮三十余年来,切磋琢磨,所出作品,金石有声,如其人风神潇散,比之于鸣凤,毫不为过。
  若镜堂品茗,赏玩珍册。叹慕主人矻矻以穷年,与古为徒,不甘寂寞,于寂寞中体悟书印之美。
  韩愈有一篇序,是送给高闲上人的。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张旭,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我眼中的国亮,何尝不是如此!他三十年前曾送我的一幅中堂: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苏轼的词。国亮赠我,也足以表明他的情志,此生匆匆,平素只为一事,心无旁骛;环堵只见楮墨,身无长物。正如张旭,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地事物之变,喜愕皆寄托于纸上。
2019-08-23_100152.jpg





  著名出版人唐元明先生在介绍周国亮艺术成就时曾说:成就艺术家的因素甚多,天赋、家风、师承、环境与后天的修为皆有助益,兼而得之,乃成圆满。唐先生认为,国亮 “虽有祖籍淮北那厚重豁达的血脉基因与性格要素,但彪炳史册数百年的桐城文化对其影响可谓至深至巨。由于长期浸淫期间,耳濡目染,心摩手追,桐城派‘辞章、考据、义理’的精髓与先贤高士的遗风神韵,深深吸引迷醉了他,也润泽启沃了他,沾溉既久,乃羽化成蝶。” 诚哉斯言!
  倘若你有缘客饮“若镜堂”,便置身于书山翰海,五十平方米的书房兼工作室,书籍充栋,桐城乡邦文献辟有专橱,四壁又书录桐城派人物诗文的作品。国亮曾与我谈写书的甘苦,每动笔之前,先购买大量的典籍史料,书稿杀青,满室皆是书堆。由此我相信他曾说过“紧衣缩食,捜辑资料” 绝非诳言。
  少年心事当拿云。中学毕业后,国亮先生即从安庆马东升先生游,几近二十年。马老先生曾说,“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两三年内,每一二月必往返一次,研墨刊石,其乐融融。” 腹枵意满,乐也在其中。
  谈治印,马先生介绍,他的这位弟子治印师法各代,能熟练运用古玺、汉印、清人、近当代大家的技法。马先生举例评介国亮的印谱:其中有“周到、自然、气不散、危急之势、重拙、通明” 的评语。近三十余年来,国亮治印无以数计,民间藏量颇丰,但于桐城派四祖文章中遴选出数百句箴言美藻镌刻的那一百多枚,足以代表他在治篆艺术上的成就,这些印文俱美的作品是他在研读桐城文章之后,与古贤作一次次长夜晤对,字字铿锵,犹闻謦欬。
  《文心雕龙》有语:“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前贤论作文求艺贵在神思率尔。观国亮的治印,大多高古寂然,神与物游。究其因,如刘彦和所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何解?文思神远也。曾看到陈老莲《隐居十六观》中一幅《味象》图,一人于古石桌边,捧一纸端凝良久,桌上置书画卷轴、图册,让人在目遇高古寂历的味象中,观照出万卷诗书与太古苍石之间,似有一种物象之外的生命存在。
  读国亮的作品,正有象外之趣,象外之意。唐元明先生评价他:“博雅的文脉与幽深的韵致成了他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境界的卓逸底色,更成为他的书法与篆刻艺术典雅多姿、迥异流俗的独特渊源。” 是知人之论。

鲜花鸡蛋

江面梭影  在2019-9-1 13:15  送朵鲜花  并说:好文,拜读,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江面梭影  在2019-8-29 16:43  送朵鲜花  并说:拜读大作,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楼主新帖
李国春,男,1958年生,桐城人。皖雅吟社社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会员,政协桐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20

主题

34

回帖

64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64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0: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酉年初夏。杭州,钱塘江畔。知天命之年负笈东游,一如他早年“紧衣缩食” 矢志明道, 经年往返于桐安道上,拜师求艺。在杭州深造期间,豪放的性情与潇散的风度赢得同道的友情。为同学免费篆刻名号印章,切磋交流,心游于古心侠气之外。他为道友写的一幅行楷斗方最具匠心:

  昼寝方起,染翰临池。忽闻铃声,乃俞燕芬女士所赠塘栖枇杷已至。时在初夏,正枇杷逞味之时,色有朱、白,味分酸、甜,鲜嫩已极,堪称名品。感其情谊,遂书此数字以报之。

  江南黄梅时节,国亮先生在西子湖畔僦居陋斋,午睡刚起,收到友人馈赠枇杷。于是研磨舒笺,一幅酬谢友人《枇杷谢状》写成。
归来招饮,既饮茶,再品酒。谈笑间肆意酣畅,不知月出东山。
  展开《枇杷谢状》,疑为古帖。此“枇杷谢帖”即睹之间,颇似五代杨凝式之“韮花帖”,无论章法,结字,用笔,皆有相合处,细细观察,又能发现此作更显雍容淡雅,与“韮花帖”实为似而不同,各臻妙境。细观此作竟然如此平和,今日社会难能有如此心境,是何道哉?偶询作者,曰:“吾师颐斋陈振濂先生教导临帖须毕肖,然后知古人。”言简意赅,实亦难为。既能毕肖,何事不能?“由此可见,国亮下的功夫和其自身的修为了。
  由此又想到右军《奉橘帖》之清逸,不可多得。右军诸帖,其法人人可摹,而其意不易写,妙在各人的体悟神遇。国亮先生作《枇杷谢状》,其意在追求古贤风神潇散,“涵泳体察、从容含玩”,率意中见真性情。
  五月,他从“美术报名家班陈振濂工作室”毕业前,遵陈先生命题,创作长编手卷《梦追兰亭》,满纸右军气象。展读,但见手卷有序:

  余始学书,即临“兰亭序”。始珂罗版神龙本为帖,至今已有高清彩印各种版本,不可胜数矣。而兰亭之面目终为何种样式,尚未可知。研习既久,梦中亦时时现之。今既著神龙本三亭序技法释读,又入陈师之教阵,有诸师启迪,遂以为神龙本最近之,而辅以唐摹诸帖以丰其姿,强其气,复以圣教半截碑石刻坚其骨,则仿佛得之焉。若果能如此,则古人所谓虎卧凤阙、龙跃天门者现之矣。果如此,余习王书之梦亦现之矣。

  还是品茶饮酒谈天。客人微醺,主人大醉。把轴再三,爱不掩卷。
  后一日,我作《观昱之先生“梦追兰亭”手卷感赋二十韵》以酬答,诗云:

  鼎湖御龙飞重玄, 九嵕山上六骏翩。闻道昭陵藏真昧,曲水流觞越千年。从来磊落英多士,梦里兰亭俱枉然。会稽名士联珠璧,龙眠钟灵臧精魄。文章诗赋人中龙,书坛画苑玉堂客。明清卓荦三千士,几人手眼称巨擘?畴昔我观先生书,扫壁尘嚣任毁誉。四十年来思无邪,不欲奔竞又何如?先生胸怀大块磊,会稽龙眠当蘧庐。龙眠秋月满庭霜,山阴道上鹅池墟。才饮桐溪大浮白,再沽花雕古越壶。归来大呼还能饮三罍,醉后龙蛇满纸濡。觉来一榻洇云烟,或肥或瘦都精妍。垂绅正笏不可犯,矩矱摹写研砚田。奎手吞墨神龙卷,此生恨不竭玉泉。图史插架垂檐柳,五亩园东月浸牖。醉里挑灯玉纽辨,衔杯曚眼篆蝌蚪。凛然锋芒环堵顾,遒媚俗气皆抖擞。壮齿慷慨学右军,平生但做一书叟。他年若睹昭陵帖,买山编蓠招道友。低昂媚俗都不看,呵尔拿去覆酱瓿。
2019-08-23_100636.jpg


李国春,男,1958年生,桐城人。皖雅吟社社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会员,政协桐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20

主题

34

回帖

64

积分

桐网嘉宾

Rank: 8Rank: 8

积分
64
鲜花(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著名作家、安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姚岚女士丁酉仲秋来桐城,做客于国亮先生新辟的尚城书社。时秋菊盛开,姚黄魏紫;秋兰清逸,静待室隅。博古架上凡书、轴、图、册,茶、酒、砚、墨一一陈列,主人的情趣含泳其中。姚主席慨然叹道:此斋清雅,主人朗逸,墨香酒香茶香浑然一气,可谓“三香”也。
  他回忆起马东升先生曾称他:“不求闻达,埋头于小邑书斋中,孜孜矻矻。” 马先生是了解学生的:业精于勤。但国亮身居小城,勤于艺,而闻于“道”。姚岚老师也了解他。斋中有兰菊清赏,有陶彝清玩,有砚墨研磨,有酒茶招道友雅集,谈古论今。
  一次雅聚,谈到禅宗文献中黄山谷与临济宗黄龙派的祖心禅师的一段公案:黄山谷向祖心问路,祖心引用孔子对他的学生表明心志时说过一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山谷居士正要辩说,被祖心禅师打断了。后来有一天,山谷陪祖心行走山道,当时,岩上桂花盛开,祖师问:闻木樨香吗?山谷说,闻到啦。祖心重复了那句话:吾无隐乎尔。山谷大悟。后人评说,不悟的人常处于“隐”的状态中,往往眼障,世界在眼前,如隔雾看花;相反,一悟之后,如同忽闻花香,生命的觉性呈现。隐与不隐,全在自己对生命的觉悟。
  国亮的居室如姚岚老师所说有“三香”溢室。兀兀穷年,心追手摹,他要让他的作品构建一个“无隐”的世界,让真趣呈现在世人面前,感知艺术的真性。
  他曾自撰生平感悟:自少年起即喜爱写字刻印,不断自学进修。三十岁开始,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三十六岁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后来又通过考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注册的高级教师。2016年6月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省书法考级中心举办“墨舞中国”首届书法艺术节暨优秀书法注册教师作品展特等奖。经过两年进修,2017年5月在浙江杭州美术报名家班陈振濂工作室毕业。
  再看看他的学术成果: 2008年,《桐城派四祖词林印谱》问世,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其专著《中国书法经典20品——隶书卷》;2013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再次出版其《颜真卿楷书技法三十例》书法教材;2017年《神龙本兰亭技法释读》一书完稿,己交付安徽美术出版社,正在校审,明年初出版;《玉印技法三十六例》已杀青交稿,此书将填补全国同类专题研究的空白。
  他还长期从事书法篆刻教学,迄今学生已超过万人次,这些学习书法的人中,有少年,有老中青年,他们或为各自的人生增添艺术情趣,有很多学生已成为安徽省和其他省市书协会员乃至国家级的会员;更有学生从他的教室走出,考上国内一流美术学院书法系深造。

  又一次闲聊于若镜堂。见案上架上笔、墨、纸、砚,刀具、印泥,满目精致。问及这些工具对一个书、篆者来说,其意义如何?怎样理解“器”与“道”的关系?国亮先生有自己的体会,他娓娓道来:“道”“器”之说,历来颇多,孔子说过“君子不器”。历来都将“道”看作形而上、“器”看作形而下,持“道”为体、“器”为用的学说始终占上风。然而乡先辈明代方大镇几代治《易》,他就曾提出“道器不离”的中庸思想,将“方氏易学”指向新的路径;明清之际王夫之等认为“道”不能离开“器”而存在,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的命题,这些都具有启蒙意义。他进一步说: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知行合一,道器不离”,并一直践行着。“道、器”的哲学意义体现在书法、篆刻上,即“道与技”。书、篆的技与道关系,说者纷纭,但现实中只有将“器”这一物质层面上的东西用好了,利器善事,方能由形下进入“道”的形上境界。正像庄子所说“官知”与“神遇”有一渐进过程:由“官知止而神欲行,” 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最后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这番话,难道不是一个孜孜不倦游刃于笔、刀之上四十年的艺术家切身感悟吗?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诚然!国亮先生研究和大力推广的玉印刻治,目前在国内此一专业内处于前沿位置。他正筹划力争把玉印刻治这门濒临失传的绝艺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遗文化遗产”。他十分自信地说,随着他的玉印技法一书的出版,桐城玉印艺术将声名鹊起,影响进一步扩大,必将推动桐城玉印这一文化产业走向全国。假以时日,定会搭乘“一代一路”的快车,走出国门。
不求闻达,但愿以自己学来的知识,贡献于生养教育他的伟大祖国。
2019-08-23_101017.jpg




  忆及三十年前的一个早春二月,万物复苏的时节。夕阳染红西山,一群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求学者,听课归来,自环城西路穿过荣誉军人休养院林荫小道,往和平路走来。当一行人路过省荣军院,一栋老宅窗下,蓦然见到一位青年依窗呵冻临池。止住脚步,围观嗟叹。此情此景,定格在1980年晚风拂柳时的那一刻,桐城老城西后街,一处旧称张氏相府的华栋檐下:笔墨纸砚,碑帖印章,俊美青年与梁上紫燕,这是上世纪文艺复苏之初,某一个日暮时分,桐城老城一隅最为雅致的一道风景。
  三十年多后,孟秋某一天,当我端坐在“若镜堂”与主人品茗谈人生时,再一次回首往事,并以雅言复记下那个早春二月的情境:

  桐城古城西南隅有相府,为清文华殿大学士张文端公昔日府第。年久失修,岌岌可危者什八九。残存数栋,人家僦居。时雨水时节,春风拂柳,紫燕绕梁。余过老宅,蓦见一少年扆牗临池,华构将圮矣,而插架充栋,文房俱美,余檐下观之,惊为异人。


  人群中有我,当时正在读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专业,那位青年即现在的周昱之国亮先生。世事沧桑,荣军院所在地张氏相府,梁燕不知飞落谁家。物非人老,有不变有变,不变的是,当年观书者虽头童齿豁,但记忆犹新;变的是临池者韶华渐去,然卓然陶成一家。变者与不变者常因生活的羁绊,聚少离多,但一有际遇,对于当年的所见所想,依然常说常新。
  后来每忆及此事,我都要感叹一番:总有一些因缘聚合,起于无心,而归于率意。




李国春,男,1958年生,桐城人。皖雅吟社社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会员,政协桐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

79

主题

3688

回帖

6144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144
QQ
鲜花(108) 鸡蛋(4)
发表于 2019-8-24 00: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先生的文章如同两位中郎,一位是袁宏道的“中郎之文,神味隽永,又脱乎窠臼”,一位是蔡邕的“中郎之文,如平原大河,气脉绵远”。

通篇大爱!

江南读史听夜雨,半卷刀光半卷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