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17|回复: 0

[桐城人] 皖江北岸桐枞庐三地四支南阳叶氏 同根同源考略

[复制链接]

39

主题

389

回帖

709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709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23-4-1 12: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年初,我和本家兄弟四人邂逅庐城,齐聚“天地一号”酒店,共同发起七修宗谱之义举。当我看到未曾谋面的六修谱时,才知道我有一位先祖是在青史上留名的了不起人物,他名叫叶琛(《明史》卷128  列传第16)。元末明初,他与刘基、宋濂、章溢并称“浙东四先生”,又称“浙西四贤”;后追随朱元璋开疆辟土,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这让我很以为自豪,由是开启了我的家族情怀,家族情结始植于心。我开始埋头钻研族谱,为本族续修尽心尽力;同时,从中获悉与始迁祖有关的兄弟信息,了解桐城、枞阳和庐江南阳叶氏的木本水源。
正是从族谱中得知,叶琛和朱夫人共生育四个儿子,分别叫道荣、道元、道华和道蔚。我族一世祖名道蔚,字贞一,是他们的第四子,朱夫人随幺子一起生活;兄弟四人先后都迁至桐城。谱序中虽点到了其他三人落户的方位,但具体地址不详;好在没有超出桐城(含今枞阳)地界,只不过是分散居住而已。在本族宗谱七修期间,我已找到了贵公支派,因它在桐城属名门望族;七修结束后,大概是2021年2月,我找到了道元子福二的叶家河支派;2021年阴历腊月二十二晚上,道华公后人叶项看到我在网上发的寻亲贴子,主动联系上我。就这样,四大支派总算在分开600年后,终于在和平盛世又有了正式联络。我相信列祖列宗和叶氏宗亲们都会感到非常欣慰!去年3月5日,叶军叔率领民主弟兄和我一起,冒着疫情风险去峡山瞻仰琛公墓碑,并参观了在建中的纪念亭现场;疫情稍缓,在道元后人立新宗亲的倡议和组织下,中秋节后的农历八月十六,道元、道华、贞一后人共二十多位代表首聚峡山,举行了第一次共祭活动。郑重地向世人宣示:我们拥有同一个先祖,同根同源,一脉相传,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
      一、共同先祖叶琛之生平事迹
      叶琛(1305—1362,史书记载出生年月为1312年,有误),字叔玉,又字景渊,改名伯颜(见《南阳郡叶氏宗谱》),浙江丽水莲都人,家住碧湖镇高溪村。叶琛天资聪颖,博学多才,非同常人。与同乡青田人刘基、浦江人宋濂、龙泉人章溢并称元末明初浙东四先生“浙西四贤”。天历元年(1328),游学京都,因才能超群,入通政院任宣使(经查《元代进士录》和《丽水县志》等史料,叶琛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凡族谱记载“中进士”或“中探花”,皆有误)。元至正三年(1343),授浙江兼代宣抚使。四年(1344),任歙县县丞代县尹。整肃吏治,智破盗墓案、慧眼识惯贼,歙县年产纸五百万张之多;官府以其质差价贱为由加重百姓赋税;琛明察其中弊端,改革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还利于民,得到百姓拥戴,朝廷褒奖,辟为江浙行中书省掾史。九年(1349)春,升青田县尹。兴建明伦堂、聘请六经讲师、增加学田、每月参拜孔圣。后派往龙泉开垦田地,事毕,调武义垦田定赋。青田百姓向省郡请求叶琛返回青田。叶琛回青田时,迎接彩船首尾相接,长百多里(见《青田县志》)。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他升任处州路总官府判官,阶转承务郎。次年(1353年)三月,辅助㦚章复州(当年婺源由县升州),参与徽(州)饶(州)一带“平乱”,“甲午权知州事括苍叶侯景渊”(见《婺源县志》22册82页),立功后任职行軍都事。十五年(1355)六月,受命前往招安黄坛吴德祥;十月被劫持至黄坛寨中;十六(1356)年四月放归。十七(1357)年,升为浙东道宣尉副使兼处州路同知;四月领兵到沐鹤镇(今鹤溪),八月派遣副将陈仲真平定庐茨义军。十八(1358)年春,改任处州路治中,统率官兵进讨吴德祥,九月平定;因功授行省元帅。十九(1359)年四月,朱元璋命枢密院判官耿再成与参军胡大海领兵攻取处州,琛扼守古道天险桃花岭;命参谋林祖彬屯兵葛渡,命陈仲真等据守樊岭(今属武义)。二十(1360)年三月,经胡大海等举荐,与刘基、章溢、宋濂应召结伴而行同赴金陵,朱元璋亲自接见,并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后与宋濂同授营田司佥事。至正二十二(1362)年正月,朱元璋接受陈友谅丞相胡廷瑞投降,占领了龙兴(今南昌)。改龙兴路为洪都府,任命叶琛知洪都府事(《明太祖实录 卷之十》)。阴历三月下旬,元降将祝宗、康泰叛乱,叶琛被俘。《明史》记载: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配享南昌忠臣庙,葬老家黄坛岭。叶琛先是被封为“大中大夫、轻骑都尉”;洪武三年(1370),又被追封为南阳郡侯,入祀于鸡笼山功臣庙。明太祖赞说:“叶琛为明朝建立捐躯,建树卓异超群,立下丰功伟绩,实在没有辜负我招贤纳能的意愿”。
    天启三年,礼部尚书林尧俞言:“谥典五年一举,自万历四十五年至今,蒙恤而未谥者,九卿台省会议与臣部酌议。”帝可之。然是时,迟速无定。六年,礼科给事中彭汝楠言:“耳目近则睹记真,宜勿逾五年之限。”又谓:“三品以上为当予谥,而建文诸臣之忠义,陶安等之参帷幄,叶琛等之殉行间,皆宜补谥。”事下礼部,以建文诸臣未易轻拟,不果行。至福王时,始从工科给事中李清言,追谥开国功臣李善长等十四人,正德谏臣蒋钦等十四人,天启惨死诸臣左光斗等九人,而建文帝之弟允熥、允熞、允熙,子文奎,亦皆因清疏追补(《明史》卷六十·志第三十六)。经查阅《弘光实录钞》,叶琛不在受封之列。
   

峡山叶族谱记载官山派

峡山叶族谱记载官山派
叶琛称得上文武全才,文可理政,武能安邦。宋濂《叶治中历官记》中说,“自后出历侯之所治,处父老言其事,至有泣下者,予愈知侯之为人,有不可企及。呜呼!循吏之绩,不白于世久矣,有若侯者其可不谓之贤乎”!难怪著名谋士陶安曾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评价“浙东四先生”: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方不及章溢、叶琛。明嘉靖朝工部尚书章拯对叶琛有很高评价,他在《三贤祠记》中写道:栝山将神,先生诚意伯刘公基(刘基),御史中丞章公溢(章溢),缙云伯胡公深(胡深),南阳侯叶公琛(叶琛),皆人杰也。
二、对共同先祖叶琛之考证
综合桐城、枞阳、庐江三地四支南阳叶氏宗谱记述,南阳侯叶琛和朱氏夫人共生育四子,四兄弟依次排序是:老大道荣,老二道元,老三道华和老四道蔚。举家迁徙路线图:从歙县到金陵,由金陵回到婺源(过渡),再由婺源迁至桐城(老四在南陵过渡)定居”。四兄弟迁到桐城的时间顺序是:先是老二道元,于洪武年间;其次是老大道荣,于靖难之际;再到老三道华,最后是老四道蔚(其母随之,从婺源开始迁南陵,之后再迁至桐城),于永乐年间。那么有何为证呢?
其一、有道元、道华、道蔚三家族谱书文字记载(书证)
〈一〉道元公(叶家河叶)族谱序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像赞摘录
1)叶琛公像赞“文章昭回云汉,忠节炳朗日星,从来不多概见,国朝第一名臣。”——《叶氏支谱》卷三《像图赞》。
2)道元公像赞“平寇垂勋,御侮著绩,奕禩流芳,恩荣世袭。”——《叶氏支谱》(谥锡忠显御史道元公遗像及赞文)
2、谱序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独至琛公者,当元季时隐于浙之处州,与刘宋濂章溢诸先生相友善,及明兴,同应聘为佐命。后膺简出守南昌,陈寇大举困城,饷援俱绝,死之。夫以孤城久困,而志不少屈也,烈烈大节,非即张巡,许远其人哉。明太祖嘉其忠,而赠以南阳侯,建庙致祭宜矣。公生子四:长道荣、次道元、三道华、四道蔚,俱因父难,奉母避乱於徽之婺源。继复偕迁於桐城,而兄弟各建居焉。开基於吾桐岱鳌山之阳者则道元也,道元生子:福一、福二,两人焉。福二又爱择於吕亭驿之东偏,田肥美,竹树苍茫,河水萦带,遂别兄於岱鳌,而创居至此,叶家河之所由名,而叶氏之所由来也…”——《叶氏源流小序》〈乾隆十七年(1752)   施泽〉
2)“…吾族居叶家河也,於今盖有十余世矣,如祖则推道元公。而史所载琛公者,其父也,生于元至正间以文学著,中探花,目击元纲解纽,国祚将移,遂隐居不仕,与刘基、宋濂、章溢诸公为莫逆交。太祖高皇帝起崛於壕,四人俱往,从焉,高皇帝称为先生不名。后克南昌,命琛公镇之。时陈寇悉至,我琛公势尽力穷,志在死敌,因犯陈而亡,南昌之父老沐其存日之恩,膏悯其没世之忠,义刻像於豫章,忠节庙四时享祀不忒。高皇帝嘉乃丕绩,封为南阳郡公。时我始祖道元公尚避乱於徽州之婺源,闻父殁,奔丧南昌,从后负像归,道经桐城,爱岱鳌之胜,乃居焉。生子二:长福一,次福二。后道元公临老,复归婺源,遂终焉。后其子若孙,岱鳌山推福一公为始祖,叶家河推福二公为始祖,所由来也…”——《 叶氏谱序》〈乾隆十七年(1752)〉
3)“…今叶氏自道荣公、道元公、道华公、道蔚公迁桐,居地虽不甚远,而各迁者不可胜数,子孙繁众难以协合…”——《叶氏续修谱序》〈康熙壬戌年(1682)   张英〉
4)“…叶家河支派来自岱鳌山。考叶氏琛公生子四,俱次第迁桐。道元公占籍岱鳌,其次子也。而长三四各有创垂…”——《叶氏支谱世系小序》〈乾隆十七年(1752)王云程〉
5)“…大凹叶姓溯自得姓以来,代有闻人,其上祖讳琛,明太祖时,擢高第,以忠义显於朝,后之子孙世以清白相承。道元公宦游桐城,爱大窊山形之胜,遂居焉,生二子:福一、福二,暮年归婺源省墓,仍终婺源。后居大凹山者即以福一为始祖,福二迁叶家河遂别为一支…”  ——《叶氏重修族谱序》〈乾隆壬申年(1752)吴敬〉   
6)“…逮元至正时中,先公琛见元运将颓,科甲隐居浙之处州,后佐明太祖,力战中原,与友谅敌,既胜复困,效忠报国,追赠南阳侯。生子四:道荣、道元、道华、道蔚。道元公由婺至桐,卜筑於岱鳌山,生子二:长福一、次福二。福二又别迁於吕亭东偏之叶家河居焉,彼荣、华、蔚三公者,各分支派,皆不可稽。后岱鳌山以福一公为始祖,而叶家河遂以福二公为始祖焉,是非叶家河与岱鳌山所分支乎?兹亦不赘…”—《谱传》〈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世孙  士植〉
7)“…元至正时婺州琛公及第探花,见元运将颓,隐居不仕,后从明太祖高皇帝戡乱,为帷幄臣。殉节南昌,追封南阳郡侯。有子道荣公、道元公、道华公、道蔚公伯仲四人,因父终难,自婺源次第迁桐。道元公生子长福一、次福二。福一迁居岱鳌山,我叶家河一派乃福二公裔也…”——《叶氏重修族谱自序》〈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世孙 士栋〉  
8)“…吾桐叶氏文采彰彰,功名藉藉,自春秋叶公诸梁至明探花琛公,簪缨累世,代有伟人,班班可考。琛公四子道荣、道元、道华、道蔚各迁其地,惟道元公次子福二公爱北乡吕亭驿,峰峦秀丽,河水清涟,故卜居驿之东偏,而叶家河以名地以人传也…”——《南阳郡叶氏重修支谱序》〈道光七年(1827) 张聪贤〉
9)“…前明有讳琛公者,以文学著,中探花后以剿陈寇而死于难,南昌之民悯之,为之立庙至今,享祀不忒,以云勋铭钟鼎,气凛山河,夫复何愧!琛公子四道荣、道元、道华、道蔚奉母逃难于徽之婺源,后又迁桐…”——《鸣鹏倡修谱序》〈道光七年(1827) 吴庭煇〉
10)“…谨按旧谱所载,吾族始受姓氏历世久远,元末讳琛公从明太祖,督师南昌,剿陈寇死,封南阳郡侯。子四人,道荣、道元、道华、道蔚,奉母朱夫人避乱居婺源。道元公先迁桐,居岱鳌山,长福一、次福二,未几,福二公改迁叶家河;道荣公亦迁桐,居西门;道华公迁桐,居峡山;道蔚公奉母迁南陵,复迁桐,居柳祖寺。就此而论分居四支,同为琛公后,因议合谱。按吾家旧谱,迁桐始祖讳贵,世居婺源,明初商于金陵上清河,靖难之际卜居桐之西山,传为汉太尉讳尤四十九世孙,唐讳林秀二十一世孙,不详其祖若父名。大约先后来桐,乡城远隔,并不知同祖。迁居事参考新安新谱,唐长兴元年,岁大饥,衢寇纷扰,林秀公率义勇到婺源忠平镇剿捕,始平,发廪赈济民,深德之遂在焉,诏授越州司户,勋民昭著如此。乃君家旧谱载太尉而不载林秀公,似我两家分派已在林秀公以前耶。新安新谱未载琛公事,岂公之发迹不在婺源?而其子奉母避乱暂居,旋即转徙耶…”——《重修叶家河支谱序》〈道光七年(1827) 族愚弟灼,备注叶灼系贵公后裔
11)“…我中兴祖琛公,明太祖时擢高第,以忠义显于朝,生子四:道荣、道元、道华、道蔚。俱因父难奉母避难于徽之婺源,继复偕迁于桐,而兄弟各建居焉,开基于岱鳌山之阳者,则道元也…”——《续修支谱自序》〈道光七年(1827)十五世孙 向南〉
12)“…南阳叶氏,自春秋时沈诸梁食采于叶,是为受姓之始。历汉唐宋元,代有传人,班班可考。至明洪武间,有琛公者,以探花及第,从龙佐命,战殁于南昌,诏立庙祀焉。琛公子,明御史道元公,始迁桐,居岱鳌山。一传至福二公,爱山水之胜,卜居吕亭驿之东偏。宅旁一河,名叶家河,殆地以人传欤…”——《叶氏重修支谱序》〈光绪十六年(1890) 倪廷庆〉
13)“…南阳叶氏,自前明琛公次子道元公迁桐之岱鳌山,生子二:曰福一,曰福二。福一公留居岱鳌,福二公迁居吕亭驿之东偏,而名其地为叶家河,自是为叶家河叶氏。后又建祠吾里天马山之阳,而其子姓复徙居于麻山左右…”  ——《南阳叶氏六修支谱序》〈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姚孟振〉
3、谱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叶氏支谱 卷三(渊源系图)》(第八至十三页)琛公,元末中探花第,见元天运已去,人心已离,遂隐居不仕,与宋濂刘基章溢交好。后明太祖崛起中原,翻然改曰“其真汉主也!”遂从之为帷幄之臣。参密谋典词诰。太祖称为先生而不名。后兵克南昌,陈寇争之,统军出击大胜之。友谅率兵围之月余,兵疲粮尽,复率十四将鏖战而死。太祖登极,追封南阳侯,立庙设像祀之。夫人朱氏,子四:道荣、道元、道华、道蔚。
道荣,行兰二,讳贵,与诸弟因父终难,偕母避于婺源,后迁桐城西门;妣,胡氏。道元,行兰三,讳恩,由婺迁桐岱鳌山,夫人王氏,生子二,福一、福二。道华,行兰四,迁桐城峡山。道蔚,行兰五,因兄居桐城,同母朱氏迁南陵,生子茂九。茂九复迁桐城柳祖(子)寺。                     
2)《叶氏支谱(老世纪)卷五》(第1-2页):“一世祖道元,世袭忠显御史,讳恩,行兰三,生元顺帝时。因父靖难南昌,贼兵未宁,偕母朱氏夫人避居徽之婺源。后明太祖高皇帝扩清中原,思琛公之忠义,赐以御史,宦游皖桐岱鳌,爱山水之明秀,乐风俗之,遂卜宅于岱鳌山之旁,厥后临老复归婺源祭先祖墓,终于源,葬椒冲,有碑。配夫人王氏,生卒未详,葬岱鳌山大窊(同“凹”)。生子福一(官山派),福二。”
〈二〉道华公(峡山叶)族谱序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
1、像赞摘录
1)南阳侯琛公像赞“忠节炳朗日星,从来不多概见,国朝第一名臣”(备注:应该是丢了第一句“文章昭回云汉”)。
2)袭封南阳侯道华公像赞:披赤心以扶国,食报无穷拓鸿业,以肇家庙祀何极。
2、谱序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1)“…吾族之居峡山也,于今盖有十余世矣,始祖则推道华公。而史所载琛公者,其父也。以文学著中探花;目击元纲解组,国祚将移,遂隐居不仕。与刘基宋濂章溢诸公莫逆交,毋何我太祖高皇帝起崛于濠。四人俱往从焉。高皇帝称为先生而不名。后克南昌,命琛公镇之。时陈寇悉至,我琛公势尽力穷志在死敌,遂犯陈而亡。南昌父老沐其存日之恩膏,悯其没世之忠义,刻像于豫章忠节庙,四时享祀不忒。高皇帝嘉乃丕绩,封为南阳郡侯。时始祖道华公尚避乱于徽州之婺源,闻父已没奔丧南昌,后负像归。道经桐城爱峡谷之胜,廼居焉…”——《旧叙》〈崇祯九年(1636年)九世孙 玉芳〉
2)“…始祖道华公与弟道蔚公,于高皇帝二十八年釐正其牒始自周之叶公,历汉唐宋元迨我琛公及道华公,其世系班班可考…”——《谱序》〈崇祯丙子年(1636年) 太仆寺少卿 倪应眷〉
3)“…我始祖与峡山始祖,明初俱自婺源而迁桐城,而或先或后不一其时,或城或山不一其地,遂各成一族,所谓一而二,其实无二姓也。道华公始迁于桐之峡谷即厘正谱牒,系班班可考焉…”——《叶氏宗谱 卷首 酉序》〈乾隆32年 (1732年)族裔 酉〉
4)“…吾宗先世姓肇叶公望出南阳至汉大中大夫。望始迁丹阳,后克承公适黄巢之乱,始迁歙之黄墩。厥孙唐承直郎林秀公,始迁婺源之忠平,子孙蕃衍,文章节义,簪笏蝉联为新安钜族。元至正间琛公厘正旧牒世次昭然。胜朝开国,琛公靖节南昌,子道华公荫爵,爱桐峡山之胜,遂卜居焉…”——《续修族谱自序》〈乾隆丁亥(1732年)七月十二世孙 麟书 士元〉
5)“…受姓之始则首叶公。叙迁派之由,则推前明忠烈琛公之子道华公,而他处弗言,盖亦老泉亲尽不及之意乎…”—《重修族谱序》〈乾隆三十二年(1732年)王洛〉
3、谱文中关于世系源流记载摘录
琛公,元末探花,见元天运已去,人心已离,遂隐居不仕,与宋濂刘基章溢称莫逆之交。后明太祖崛起中原,公翻然曰“其真汉主也!”遂从之,为帷幄之臣,参密谋典词诰。太祖称先生而不名。后兵克南昌,陈寇争之,统军出击大胜之。友谅悉,兵围之月余,兵疲粮尽,复率十四将鏖战而死鄱阳。太祖登极,追封南阳郡侯,谥忠烈袭爵,立庙设像祀之。夫人朱氏,追封一品夫人。事载明纪。子,道华、道蔚。公葬桐城峡谷月山之顶,有碑。(该记载有误。据《南昌府志》记载,“琛公配享功臣庙”,他和行省都事万思诚先就义于南昌;其余十二人后战死于南昌周边,功臣庙统一建在南昌。)
道华,行兰四,生元末八月二十二辰时,因靖节南昌,兵贼未息,偕母朱夫人居徽之婺源,后明太祖扩定中原,思琛公之忠义,袭封南阳郡侯,赐铁券二道,娶杨氏袭封一品夫人。子:茂一,茂二,茂三。公宦游桐城,爱峡山之胜遂居焉。公葬祠后月角东嘴午向,妣葬祠后小塘东嘴酉向。
道蔚,行兰五,因兄居桐城,公同母迁南陵,子一茂九。(待续)

& Z9 z3 [  r' b% }, V; x& ?7 F" J" P/ @% C: C5 G) q

叶琛公古墓碑

叶琛公古墓碑

叶琛公纪念亭

叶琛公纪念亭

峡山叶一世祖道华公墓碑

峡山叶一世祖道华公墓碑

火叶字辈

火叶字辈

道华公族谱

道华公族谱

同前

同前

丽水叶琛族谱

丽水叶琛族谱

丽水叶琛族谱叶琛信息

丽水叶琛族谱叶琛信息

叶琛家族世系图

叶琛家族世系图

火叶族谱

火叶族谱

思贤公法古堂分祠门楼

思贤公法古堂分祠门楼

叶家河叶氏族谱

叶家河叶氏族谱

同前

同前

同前

同前
微信图片_20221116184343.jpg

叶琛纪念亭远景

叶琛纪念亭远景

左光斗为火叶写的序文

左光斗为火叶写的序文

火叶族谱

火叶族谱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