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国开基业 潜川肇家声 ——庐江南阳叶氏(水心堂) 一、 华夏叶姓起源 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叶姓出自芈姓,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在叶邑为官,造福一方,他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而成语“叶公好龙”(出自汉代刘向《新序•杂事》)却是因孔子到叶邑走访,嫉妒自己不及叶公的才能和政声,而将叶公挂在墙上治水用的水系舆图(象“水龙”)戏作“龙”,刻意丑化叶公,从而造成了一桩历史冤案。叶公曾平定白公胜叛乱以复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封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由此成为叶氏始祖;而叶邑在古代属南阳郡,叶氏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 二、 世系及迁徙分布 (一)宋元以前世系 自始祖叶公子高,一直传至汉末雁门太守、光禄大夫望公。时适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原大地战火连连。叶望先辞官,后隐居青州(今山东益都),建安二年(197)迁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不久,句容也陷于战火;叶望只好再次携全家向南迁徙。然后翻越括苍山脉,到达松(阳)古(市)盆地。叶望后人出仕为官。其子叶遂(吴国指挥将军、蔡州刺史)、曾孙叶胤(允、晋侍郎)、玄孙叶琚(晋钱塘令、幽州刺史)、来孙叶俭(琚次子,晋折冲将军、散骑常侍、永嘉太守),晜孙叶周(週、叶俭长子,晋文孝侯)。叶俭后裔衍发成叶望脉下之主流。 晚唐御史叶备为叶望第二十九世孙(叶望除外),叶俭之第二十三世孙(同前),育有三子叶彪、叶道、叶笾。叶笾后裔在浙江遂昌、丽水(今莲都)、金华、武义等地成族。明初洪武朝的洪都知府、南阳郡侯叶琛系叶笾第十四世孙(叶备除外)。 (二)迁皖始祖——南阳郡侯叶琛 溯及本支先祖,不得不提及南阳郡侯叶琛。史书记载,叶琛(1314—1362,其家谱记载他的出生年份为1305年),字叔玉,又字景渊,改名伯颜,浙江丽水莲都人。叶琛与同乡刘基(刘伯温)、宋濂、章溢并称为“浙东四先生”,为大明开国功臣,被明太祖追封为南阳郡侯。叶琛先仕元,后投明。按说他是浙江丽水人,怎么就成了我们家族的迁皖始祖呢?这与叶琛在古徽州府的两段任职及生活经历有关。一是于元至正四年 (1344)任歙县(古徽州府治所)县丞,其实是代行县尹之职(其时无县尹),历时五年;二是于至正十三年(1353)三月,辅助辨章复州(当年婺源由县升州),叶琛又回到隶属于古徽州府的婺源,参与徽(州)饶(州)一带“平乱”到年底,“甲午权知州事括苍叶侯景渊”(见《婺源县志》22册82页)。在这两段时期(具体是在哪段时间无法考证),叶琛因远离家小生活不便,而媒娶了婺源姑娘朱氏为侧室,朱夫人为其生育四子,分别是道荣(即贵公)、道元、道华和道蔚(即贞一公)。叶琛之后调回老家处州(丽水)任职,历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同知,至正十八年上半年任治中(1358年,详见宋濂的《叶治中历官记》),9月升任行省元帅,随石抹宜孙抵抗朱元璋义军,兵败。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招贤纳士,经胡大海举荐,叶琛与刘基、宋濂、章溢同时被征聘至应天府(今南京),刘伯温随军当了军师,宋濂当上经师后又当上世子朱标(当时朱元璋称吴王)的老师,叶琛和章溢被授为营田司佥事(见《明史》卷四十七)。不久,就将朱氏夫人及孩子安置在南京上清河定居,一家其乐融融。可好日子没过上两年,1362年1月,朱元璋接管陈友谅的丞相胡廷瑞投降时献出的洪都(南昌)城,命叶琛出任洪都知府。1362年3月底,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叛乱,《明史》记载“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配享南昌忠臣庙。洪武三年(1370),被追封为南阳郡侯,入祀于鸡笼山功臣庙。 明太祖赞曰:叶琛为明朝建立捐躯,建树卓异超群,立下丰功伟绩,实在没有辜负我招贤纳能的意愿!难怪著名谋士陶安曾在太祖朱元璋面前评价“浙东四先生”: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及宋濂,治民之方不及章溢、叶琛。 (三)先桐国后潜川 叶琛遇难后,不久明朝建立。明太祖为了稳固江山社稷,不择手段,滥杀功臣,“火烧庆功楼”;先后制造“蓝玉案” 、“胡惟庸案”,大把、大把地杀人。有的满门抄斩,有的竟被灭了九族。金陵城血雨腥风,白色恐怖。朱氏夫人为了安全起见,被迫携四子躲到婺源娘家避乱。在婺源暂住了一段时间(十来年左右),孩子们纷纷长大。但婺源毕竟山多地少,娘家无法容纳,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所以外迁是唯一出路。随后母携四子从婺源迁出,寻找安身之所。 据桐枞庐叶琛四支后裔族谱记载,通过整合,梳理出当时的举家迁徙大概路线图:从歙县到金陵,由金陵回到婺源(过渡),再由婺源迁至桐国(桐城古名,含今之枞阳县)、其后庐江。四兄弟迁居桐国的时间顺序为:先是老二道元,于洪武年间,定居于岱鳌山南塵(现枞阳钱桥、麒麟两镇交界处),其长子福一留守,次子福二迁居桐城吕亭镇叶家河,开枝“叶家河叶”,康熙十七年(1678),福一后裔与道华家族合谱;其次是老大道荣(贵),于靖难之际,定居于桐城西门经商,置业项家河(现属文昌街道),开枝“项河火叶”;再次为老三道华,定居于枞阳官埠桥峡山脚下(现名向东村),开枝“峡山叶”,民国前此地建有叶琛忠烈祠,2021年秋兴修水库干渠时还发掘出叶琛古墓碑;最后是老小道蔚(其母随之),先从婺源始迁南陵,永乐年间终迁至枞阳柳峰山北塵叶家井定居,开枝“井边叶”。到本族六修谱时,改称“水心堂叶”。至此,兄弟四人与母会聚桐国。两百年后,“琛公派”南阳叶氏已发展成为桐城的名门望族之一。 再说老小道蔚(即贞一公),为“水心堂叶”之始迁祖。其次子寿二、孙茂春,四传至思贤、思铭二公。明成化三年(1467),思贤公与大侄永鑑(思铭长子)徙居潜川南乡双涧口(今罗河镇高桥村),思铭公留守。而道蔚四子福四成年后,就迁至舒城春秋山一带生活;六传至光世公,亦于明成化年间由舒邑徙居潜川西乡妙光寺河东(今金牛镇、郭河镇一带)。 三、宗谱纂修情况 南阳叶氏(水心堂)一脉,自贞一公辗转婺源迁移桐城(现枞阳)、庐江以来,共经历七次修谱。 首修:思贤支派六世和公(字惠友)在世时就极力倡修家谱。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终成事,思贤支派十世继庵公、思铭支派九世讱公(字象朴)、守泉、思泉等发起首修宗谱,白柳乡贤章应斗、作了两篇谱序,其中一篇记载了本支源于浙江丽水南阳郡侯叶琛。另有叶家外甥许可镳{罗河七桥人,明末崇祯庚辰(1640年)科“武会举”(相当于清朝武进士},见光绪版《庐江县志 选举编 进士》第192页)也为叶家一修谱作了谱序,但是这为事后补写,于二修录入。因为一修谱完工在1611年,此时许可镳还只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该谱为手抄本,未付梓印刷。后经沧桑变易,庐江本毁于兵燹,而枞阳本幸存。 二修:时隔九十年后的清康熙四十年(1701),庐股户长十三世孙维典(尔章公)、桐股户长素忱公、福四支光郁公等组织族人续修宗谱,聘请外地谱师(繁昌人)杨可瞻纂修数月,共6卷,由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英作序。二修在本宗族史上意义深远,主要是实现了“水心堂叶氏”的大一统,具体表现为“合谱统辈”。思贤支派和思铭支派敬宗收族,与同是贞一后人的福四支派联合起来修谱,并统一新字辈,“大汝延祚,士映有声,名家经学,定国奇英”,规定各支派从第十五世开始启用,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三修: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竣,庐股户长惠千、雄、苾和万荫,桐股长苍锡、廷玉、月盛、大年等执事,共10卷;四修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士培、汝湖、延文和清和、衔书、华书等执事,该谱共20卷,;五修宗谱于光绪八年(1882),延文、恒年、章彦、慕曾、金章、晴岚等执事,合计28卷,共印刷10套;六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由枞阳汶宾、芳斋,庐江静波、辅之等执事,该谱32卷,共印刷69套。 七修:2013年4月由声品发起,后中断;2016年2月,由民主、明国、叶斌、名进等重新发起续修倡议,得到根宝、叶军两位老总的大力支持,由铭葆等主编。2020年10月颁谱,该谱全套48卷,并附有两本纪念册(彩印),共印刷300套;另刻有电子光盘。据七修宗谱调查登记,水心堂叶氏集中居住地为庐江、枞阳、桐城,散居遍及安徽境内12个地市,又有前后迁居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庐江县境内,聚居分布在17个镇的35个行政村、72个村民组,人口近12000人。 水心堂一脉宗谱字辈,十五世之前,寿二公支下思贤、思铭,后续三代“永、宗、芳(作尾字)”字辈同;思贤支从八世开始到十四世字辈为“朝、世、王字旁单字、正、单人旁单字、维、万”,思铭支从8世开始到十四世字辈是“德、尾字士(或言字旁字、三点水旁字)、应、文、章、月、长”;福四支从九世才始立字辈,依次是“本、守、南、永、时、廷”,三支不尽相同。至十五世开始启用统一字辈(前文已列,不赘述)。谱载最早使用“大”字辈的是世昆公支下的大魁出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还有大吉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可二修谱竣工是在康熙四十年(1701)。由此推断,16个字辈为思贤支派拟定并先启用,到二修时上升到合族使用。老字派已用到“学”字辈,尚有四个字辈可用。本次修谱新增了十六个字辈“尊贤尚志,向善敬仁;兴荣绍远,俊伟良勋”,以备家族延用。 四、宗祠堂号 综述 1、总祠:贞一一脉于康熙58年(1719)始建宗祠,由户尊林畅公统率族众建祠于东南山下,因蚁患严重,中间经几次复修难保。到嘉庆三年(1798)十一月,群瞻公备酒、试文公捐地,移址新建祠堂。此祠基位于叶家井西边的柳寺北边山坡之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白柳初中校址),但还是躲不过蚁患,到民国十一年(1922)合族动议,再次移建新祠,新祠基位于叶家井村民组东北处的家后洼,与原祠相距八百米左右,民国十三年(1924)六修宗谱告竣,祠堂同时落成,堂号名曰“水心堂”。寓意有二:因始迁祖卜居之地叶家井得名于一眼古井,人称龙井,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源源不断,随取“水心”为堂号。一是教育宗族子孙要象清泉一样纯朴,干净无瑕,始终保留一颗纯洁之心,为人处事光明磊落;二是寄寓家族人丁兴旺,似泉水绵延流长。 2、支祠:贞一后人子孙众多,分布桐(含枞)、庐两地。综合族谱上的文字记载,共有6座支祠。名号为:三义堂(白柳叶家井)、双应堂(守泉公支下,同前)、中和堂(永铣公支下)、法古堂(思贤公支下,罗河高桥)、培根堂(柯坦)和乐善堂,但在解放后全部被破了“四旧”,祠宇被拆除或被改作校舍。思贤后人于高桥村老祠村民组修建的“法古堂”,地基现有大半尚存,断壁残垣,独立的门柱依然一百多年矗立不倒,让人油然而生敬仰之情;还有那清晰可见的阳文对联,“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潜川绵世泽,山高水长”,已成就其为天下宗祠中的一幅名联。只要百度一下,即可映入眼帘。此祠复建已在筹划进行之中。 五、家族规箴简要 水心堂叶氏《家规》,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修宗谱时拟定,六修宗谱复载:“考诸儒之典,酌风土之宜,取其近理就俗,便于持行者议为若干类,题曰《叶氏家规》。俾吾族人人行之,世世守之,仁让成教,比户可封。”《家规》共33条,其主要内容有“修宗谱,立族长,立家相,立典事,事父母,处兄弟,戒子孙,严赏罚,备荒歉,紧赋税,重亲谊,周困乏,助缓急,杜后患,禁游惰,禁赌博”等。这里既有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也有劝勉告诫的立品箴言。当然其中不乏部分封建礼教之产物,当今已无现实意义。但就总体而言,《家规》中有关孝敬父母,团结乡邻,教育子女,扶贫助困,惩恶扬善,积极纳税等,仍然有助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南阳叶氏(水心堂)一脉,世代秉承祖训,耕读传家。虽少高官显宦,但读书成才者众多。据七修宗谱不完全统计,大学本科711 人,硕士 95 人,博士 24人。裔孙中杰出者,如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教授的柯坦人叶汝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的罗河人叶民友,第三军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主任医师的郭河人叶明福等。改革开放以来,还涌现出一批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最为典型的如泥河胜岗的叶根宝(声字辈),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入股安徽中联海运公司,自己还创办了海南中汇海运公司。目前名下企业拥有运力95万吨,公司资产过亿。他们自强不息,为家庭富裕、家族兴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附1:南阳叶氏(水心堂)四修宗谱序 吾族自春秋楚子高公得姓以来,数千年有奇,顾其代荒远,略之可也。由明初之由婺迁桐者,断之支派有四:贵公,迁桐之西门,球之始祖也;道华公,迁桐之峡山;道元公,迁桐之叶家河;贞一公,迁桐之柳峰井边地。贞公之四世有思贤公、思铭公, 铭公仍贞公之旧,贤公后徙庐之双涧,世为庐人焉。人之称叶氏者,往往区井边、双涧、西 门、峡山、叶家河而五之,而不知吾叶氏之始迁祖者,固兄弟行也。故前代之谱从合。支分派别,土著各远,始支其祠与谱以从便。而井边、双涧,虽异郡而接壤,为贞公后者,祠分谱仍合焉。又椒实蕃衍,秀读朴耕,地迩人稠,有举易力。其谱一修于万历辛亥年,次修于康熙辛巳年,三修于乾隆己丑年。继继绳绳,以至于今不紊。兹井边股督清和,双涧股督士培寓书于余曰:吾支谱之不修几八十年,恐后之子孙日失其序,己谋诸族人云等续修之,将竣矣,子不可不序。夫家之有乘,所以敬宗收族,因流溯源,仁人孝子之用心也。而余西门之派谱之不克修者,且百余年,有志乎此久矣。通籍后又以久寄京师,不获亲梓里聚诸父老一勷其役,未审吾志之慰更待何时。既以自憾,而因益有慕于清和、士培诸君之不愧为南阳之裔也。于是乎序。 时 大清道光廿七年岁在丁未季夏月上浣吉日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兵部武选司主事、前翰林院庶吉士 南阳后裔琢斋球敬撰 注:琢斋,即叶球,字叔华,号受之。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中2甲23名,由庶吉士改任兵部主事,官至江西南安知府,在太平军攻城时,以身殉节。桐城南阳叶氏贵公后裔。 附2:刘基诗《雪中有怀章三益 叶景渊》 岁莫怀人雪满天,饥乌病客对凄然; 地炉无火同谁坐,石砚生冰尽日眠; 栗里何时归白发,茅檐几处起青烟; 稻畦麦陇看春及,土膏泉滋谶有年。 注:章三益即章溢,叶景渊即叶琛。刘基(字伯温)与叶琛、宋濂、章溢同为好友。1360年3月,四人受邀同赴南京,共同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朝。此四人并称“浙东四先生”,又称“浙西四贤”。 : w3 p# C7 _; N/ |, R2 B8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