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网

 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17|回复: 0

[民俗文论] 过年了要讲究仪式感

[复制链接]

39

主题

317

回帖

594

积分

桐网贡生

Rank: 3Rank: 3

积分
594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24-2-21 09: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年就要讲究仪式感
   新世纪出生的人,大多不怎么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习俗仪式感了,这是传统国粹受到西方文化严重冲击的结果,有点令人悲催。今天我想重申的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接受传统的国学文化,长大了也不能背弃自己的祖根文化。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你一生下来就是黄皮肤,你能脱胎换骨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所以,你的责任就是要做好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人,那么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龙的传人”!“过年”是全世界华人最传统、最隆重、最有影响力的重大节日,它首当其冲应是我们最讲究仪式感的民俗了。社会上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过年就是时间上特有讲究,不能超过除夕夜。不然,你看春运到了,陆运、海运、空运都那么繁忙呢?我这里所说的“过年”,就是专指“除夕”。“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百节年为首!
      “过年”是孩子们最向往的节日,尤其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最有共识、最有同感。我小时候,因家中兄弟姊妹多,是生产队的“超支户”,盼望过年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新衣、新鞋随便能捞上一样就很不错了,只盼着年夜饭,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尝尝猪肉和鱼肉的鲜美。为什么鸡鸭鹅算不上稀罕呢?那是因为它们是家里饲养的,平时来客人没钱秤肉就宰杀一只,是可以尝鲜的;或饲养的家禽病死了,自然就成了我们的美餐。包产到户后,大哥退伍回家就自立门户,姐姐们出嫁,二哥和我及小弟读书,三姐和小妹帮做家务,因家中缺劳力,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尽管饥饿年代的“过年”显得很寒酸,但是“过年”的仪式感却是满满的,总让我回味,值得珍惜和传承。
    先说“贴对联”。按我们家乡的方言,就是贴“门对子”。父母教导我们,贴“门对子”必须要等到年三十午饭后,不能贴早了,主要是等出远门的人回家一起贴。而有些人家早早就贴上,那是怕债主上门讨债。我们是老实厚道人家,光明正大,不能这样做,为人处事以诚实守信为本。就是欠人家钱,倘若年前没得还,就尽早到债主家解释清楚并求得同情,以获得理解和谅解,等来年攒钱还上,算是好借好还,也算是一年一度。贴门对子要贴得端方四正。过去没有透明胶,就用米粉熬制成米糊,用草把扎成刷把。贴前先要用抹布沾水清洗门楣,洗干净了才能贴。张贴时,还让两个人在边上帮忙瞄着,做到横平竖直。有的不用横披,就直接用门庆来代替。门庆是贴在门头上的,用来装饰横披的。红纸上压块现成的模板,用刻刀按模板图案雕刻而成的,一刻就是一大沓。大小样式有两种,有16开型的,也有4开型(长方形)的。奢华点的家庭,是门庆外再贴横披,以防被风吹掉。春联分大小边,语音上有平仄之分,不能贴反了,要与横披文字顺序一致,否则会闹出笑话来,让家长丢面子。等贴完大门对子,就回到屋内贴房门对子,挂中堂、贴年画、贴福字和窗花了。等这些贴完了,全家里里外外顿时呈现出过年的样貌来。现在时尚的是,春节家里弄些盆景和插花,花卉以开红花的为最佳,给人浓厚的喜庆氛围。最后一点要注意,凡是家中三年内有亲属去世的,一般张贴黄、绿、紫色的对联,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贴。
    接着说“接祖和祭祖”,其实就是先接后祭。有的地方是“过小年”(有的地方是农历腊月廿三,有的是廿四)时接祖,而我们家惯例是除夕晚上“接祖”,即在年夜饭开饭前要举办的隆重仪式。吃过早饭后,父亲就早早安排二哥“打纸钱”。“打纸钱”离不了两样工具,一是“纸铳子”,二是棒槌。还要扫净一块地面,以一张大表纸面积为宜,再从锅洞内取一点青灰,均匀地撒开,后拿出一刀表纸铺在青灰上,上方点上蜡烛和香,取一个新碗装上清水,水里放上几枚古铜钱。“纸铳子”是老式铜铁制品,大约五寸长,上端是圆形受力柄,有细颈,中间是空的,最下端呈古铜钱样,与铜钱一般大小,“外圆内方”。“打纸钱”的人须跪地作业,左手握纸铳子,右手握棒槌,一个挨着一个敲,一排要打二、三十个,一刀纸打下来不少于四、五百锤子。所以此活很累人。因为打上边,身体要前倾,打到中间或底部身体很难下弯。记得我试过一回,打不了几排就败下阵来。晚上开饭前,父亲让我们把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要桌清几净,然后把四方桌从茶几下搬出来,靠茶几的那方是正上方,要摆上两把太师椅子(简单的椅子代替也行),其它三方各放一长条大板凳,桌面四方各摆上两副酒杯和碗筷,注意桌面木板缝不能正对上席。仪式开始了,先是将茶几收拾一空,摆上香案,用一个米升子装满米,一边插上一根红色蜡烛,每边米上放置一个染红的生鸡蛋;后点燃蜡烛,点着三炷香插入香炉,再往香案前摆上三个茶盏。开始起菜。条件好的家庭是摆九碗菜,也有六个碗的,就是通常说的“三荤三素”。荤菜主要是鸡(特指公鸡)、鱼、肉,牛肉和狗肉不在其中(因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国家明文规定不准宰杀;而狗上不了台面,所以狗肉上不了正席)。素菜是蛋、豆制品、粉条、青菜之类的。二哥领着我们轮流端菜,对付刚出锅的菜碗因太烫,要用抹布包边去端。父亲恭恭敬敬地为老祖宗斟酒、倒茶。等一切就绪妥当,父亲在屋角烧纸,让二哥在屋外放鞭炮。父亲代表全家对着门外下跪,并大声呼唤“老祖宗们,恭请你们回家与下人一起过年啰!”,之后闪开身与我们站在两边列队合掌相迎。大约三分钟后,父亲掉过头来又是第一个磕头跪拜、作揖,行三叩九拜大礼,他的样子十分虔诚、动作很到位;然后是母亲,依次是我们,父亲在一边盯着我们,谁的动作不正规,他都要指出来并讲几句,说这是对列祖列宗的不尊敬。而母亲看我们小孩子磕头,则是在边上说些大吉大利的话,针对每个孩子许下来年不同的愿景,祈求祖宗庇护和保佑。祖宗吃饭时,全家老小肃穆安静,小孩子不能靠着或摇动祭祖的板凳。等上十分钟,祖宗们吃完了。父亲将酒泼洒在香案前地面,然后吩咐我们将大桌上的饭菜撤下,接祖和祭祖仪式宣告结束。“送祖”仪式一般要到正月十六清晨举行。
    三说“年夜饭”。祭祖仪式结束后,便是合家团聚吃年饭。但吃前,还有一个 “辞年”仪式。我印象中是用一个一手握大小的铁球,事先放在锅洞柴火里埋着烧。开饭前,向葫芦水瓢里倒点白酒和醋,拿火钳夹出烧红的铁球往瓢里一放,立马热汽腾腾,“呲呲”直响。父亲用两手端着水瓢不停地簸动,弯着腰沿着家中一间间屋拐拐角角快速跑动,身后留下一屡屡“青烟”。以我现在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辞年”,还有驱邪避秽之意。
年夜饭应是一年之中家里最丰盛的一桌菜肴了,菜碗都排到桌子边,摆不下就加2层,中间少不了碳烧泥炉锅仔。母亲是想着法子增加花样品种。年夜饭一桌至少有16个菜碗,呈上升趋势,菜碗一定要成双数。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共饮团圆酒,吃年夜饭。年夜饭很有仪式感:首先是孩子们全部起立,给父母敬酒,向父母问好,并祝全家新年快乐!接着是子女依次单独敬酒(不喝酒的以水代之)。每个孩子在敬父母酒时,都要向父母报告过去一年取得了哪些成绩或收获,再说说自己新年的打算。父母听了,面露微笑,一一给予点评,指出不足,提出要求,明确努力方向。这样的吃饭气氛既热烈又轻松,既庄重又和谐,其乐融融。现在看来,年夜饭成了父母与子女交流互动的平台,也是我们家的年终述评会,更是全家新年新生活的动员会。年夜饭寓意深刻,那么象征团圆的圆子菜品自然少不了。在我们家里至少两种圆子。一道是纯肉圆子,方言叫肉果,就是把全精肉剁碎,加少许香干、作料和芡粉,手工搓捏而成,直径大约一公分左右。肉果有两种吃法:一是油炸。把做好的肉果,放进香油锅炸熟,这样外焦内脆,酥柔可口,便于存放。油炸肉果吃时方便,放几个到炉子锅里烫热即可。二是水汆,即吃。就是把生肉果直接下水汆,煮熟后加一点嫩菜叶和葱花、韮菜,再浇上一勺猪油,那个香气扑鼻味,让人垂涎三尺。肉果是年夜饭中的奢侈品。象我们一大家子,过年只能秤上十来斤肉,而且肥肉占多(炼油吃),用于做肉果的精肉有限。另一道是糯米圆子可以管够,因糥米是自家田里种的。每年我们家都要煮上一大铁锅糥米饭,用自种的菜籽油来炸圆子。米圆子比肉圆子要大,直径在2公分上下。油炸圆子火候把握最重要,既不能欠也不能老。还有一道菜寓意美好,它就是鱼。谐音,寓意吉庆有余年年有余。餐桌上的鱼一般是两碗,一碗“看”的,另一碗才可以吃。“看”的,俗称为碗鱼有头有尾,一般为一斤来重的鲢鱼或鲤鱼烧制的。碗鱼不能吃,父母一般会把它摆在自己眼皮下的桌角,严密监管,防止哪个小馋猫误插筷子。碗鱼每天都要放饭锅里蒸一次,每天都要端上桌子凑数,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可以食用。可到此时,鱼肉和鱼刺已经两不沾,鱼刺都蒸酥了。尽管如此,仍是我们的佳肴。因为家住一年到头吃鱼的机会太少了。除了过年,只有吃喜宴和丧事酒才能碰上。平素吃饭,我们喜欢狼吞虎咽;吃年夜饭时,父母谆谆告诫我们,要细嚼慢咽,饭菜多多。我们家吃年夜饭还有一大禁忌,就是不准提汤,更别说喝汤了。主要是期盼来年光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除夕晚上煮年饭是满满一大铁锅,主要为大年初一备用,因为年初一一般不动烟火。还有煮年夜饭时一定要比平时少放些水,年夜饭煮出来比较硬。寓意去年,一年更比一年强。
    四说“放开门炮”。放开门炮仪式,首先是时点必须卡在大年初一零点以后,也就春晚敲响新年倒计时的钟声之后。放开门炮一般是家中男孩子的专利。我们家早在年夜饭桌上,父亲就安排好谁来放告诉他爆竹放在哪里,火柴搁在锅井中央,人应站在门外哪里燃放(尽量远离柴火堆和稻草堆)。放炮仗时先找一根长竹竿,打开炮仗外包装后把它捋顺,之后把有一串大提响的一头绑牢在竿端,顺着竹竿把它有条不紊地缠绕好,象一根沙威棒。点炮仗时最好用香烟,不要直接用火柴,因晚上外有风,弄不好就让风吹灭了。另外点时心别发慌手别抖,不然容易炸伤手指或炸破衣服。炮仗点燃后手握竹竿一点点反着劲抖开旋转,边炸边转,炮仗越炸离人越远,也就越安全。这样炸的时间长,还轰轰烈烈。放开门炮切忌被炸灭点燃第二次,这是家长心中最忌讳的事经济宽余的人家,还买些“十六响”配套燃放,后来烟花制作品种繁多,燃放起来更是火树银花,甚是好看。近几年,我们在城区已禁放了。开门炮放过后,大年初一,家长正式打开大门,喜迎新年第一缕曙光!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以上四种习俗仅是我家乡年俗的代表,与其他地方肯定不尽相同,何况天下之大?我们不能苛求全国一统,但却要尊重彼此的约定俗成。在此,我要向所有国人呼吁,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对仪式的规矩意识,加强中青年对过年仪式感的理解,把它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应把过年仪式感,视为我们中国传统春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能把它理解为某些人眼中的形式主义。那可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我们不能盲目媚外,应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树立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于好的传统,该回归的要回归,该发扬光大的要发扬光大。因为它饱含着国人敬畏、感恩、祈愿和神圣的精神情感,赋予国人节日生活更多的文化符号。它也将随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奔流不息!

                                                                                                                                                    2024年2月20日  于庐城

楼主新帖
【分享精彩·网聚未来】 我骄傲,我是桐城人! 桐城网宗旨: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彰显精气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