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境内,有一处名为赵家冲龙潭口的地方,为什么老屋边有一座人工挑挖的小山?百年树木下青龙山作用真的那么大吗?今天卒子向大家介绍这里。本文由过河卒子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转载均须通过过河卒子认可。 安庆各县均有余姓百姓。据了解,余姓世居徽州的婺源县的安乐乡。余姓早在明朝就迁入潜山县横中乡,横中乡现为横中村,就在这方水土上,流传着一段动人感人的故事,“余子珏报恩立庙谢贵人”,今天卒子讲一讲这个小小的故事。横冲位于潜山县水吼镇的西南面,东与高峰村交界,南临与太湖县,西与风光村接壤。 据《水吼区志》记载,横中由原水吼区撤区设乡而立,横中名由横河(今老同心村湾子,茅屋河流,也称余家河之横河),中河(老同心村上屋,下屋,杨冲,庙咀河流也称余家中河)二地名之首字而成。 2017年元旦期间,卒子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并向大家介绍这里的故事与这段历史,在《李氏宗谱》、《余氏宗谱》以及民国九年修的县志中都有记载。 向赵家冲行走不远,有一处余氏老屋,老屋建于清朝,具体年代不详,建筑布局为两进四楹两厢,面阔约十多米,深约近二十米。建筑占地面积约四百平米。 余氏老屋大门凹进一米,宽约三米。从建筑结构看,为典型的清朝三进老屋,二个天井,天井护坡有云纹,由于时代久远,长长的石条已经断裂。 第一进深约六、七米,地坪高出前面谷场约一米,前墙为青砖斗砌,其它为土垒或土砖。前檐高约三米,后檐高二米,厅脊高五、六米。第一进与笫二进之间相距约四米,天井宽约四米。 第二进有天井,堂屋深度约六米,檐口高约三米。余氏老屋建筑结构不同于本土普通古民居,一是房屋座正西向正东,打破了民居忌座四正向的规矩;二是建筑开间尺寸超出了普通民居的常规模数。 据卒子实地勘察地理环境,余氏老屋地处山区的一块小盆地內,座西向东,余家河由北向南从前面流过。背后有靠山。前面对应也有山。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评析,该屋场文武当旺。但是由于左边青龙护山太远,前面的山离主屋太近,且右边的白虎也太近,似乎在窥窃老屋,有损丁之象,非旺族和大德之人不可久居。 根据卒子个人推测和据当地余姓百姓讲述,卒子猜测余氏老屋左边的小土坡由余家人挑挖而成,屋主人一定是一位权势显赫者,为了让子孙兴旺,稳住人丁,便采取多种措施调节居住环境,在左边(青龙方)加高了一个形如三角尖的小山坡,让左边青龙耸压白虎,以寓旺丁。余家老屋在历史上是否出过大人物,均说不同,余家老屋的人文历史有待挖掘——卒子语。 余老屋左边有人工挑出的高高小土坡,当地百姓称为青龙山,四周用鹅卵石圶土而建,四周皆有百年以上的古树数棵护坡,在打听了这个土坡的来历时,不由赞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 图十一:余家老屋左侧的青龙山(实为人工挑挖的小土坡) 据了解,余家河地方祖祖辈辈生活着一支余氏后裔,有着一段渊源。据记载明洪武丙辰年(1376年)生李道济,号悦海,潜山县人,妻余氏,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余家老屋人,李道济官任经历司加授奉政大夫,后升至太尉。曾执掌帅印统军平乱,后战死在长沙。明洪武皇帝朱元璋谥之为“有感尊神”。李道济官为太尉,为人正直,有大恩于余氏,与其妻舅余谷城同朝为官。后谷城遭谗犯事,处满门抄斩。危急关头,李道济冒死救出谷城幼余子珏,留下余氏一脉。为感李公救余氏一门千古之恩,余氏后裔遂在桥头建庙,塑其身像,以永祭祀。李公庙的匾额书“如响斯应”。李公像边,上联不存,下联“恩波此日涨龙潭”。为方便乡人祭祀,方便过往行人乘凉歇脚,余氏后人又依庙傍路修建了凉亭。卒子后期再介绍这里给大家。 余姓在清朝至民国期间出过余增化,余增化(1874—1947),号济川,横中乡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弱冠多病,遂立志从医。精勤研读,通晓内、难、伤寒及四大家之说,对《疡医大全》、《外科大成》、《外科全生集》等尤有研究。余良鳌(1881—1930),名鲲,字电球,安徽省潜山县横中乡人。其祖父、父亲、伯父、叔父、长兄,均为清朝秀才(父亲后补为廪生),并在当地设馆教书等等。
|